尾禡

尾禡,台灣俗作尾牙,是華人傳統上在一年裡最後一天拜祭土地的日子,“尾禡”是每年的農曆臘月十六。

簡介

尾禡,台灣俗作尾牙,是華人傳統上在一年裡最後一天拜祭土地的日子。“做禡”就是拜祭土地公共的意思。中國人以農立國,所以歷代的農民或商人都對土地公公十分敬重。他們相信要豐衣足食,就要得到土地公公的庇佑,所以除了農曆正月外,其他月份中的初二和十六,他們都會“做禡”。而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是“頭禡”,“尾禡”則是農曆臘月十六。

時間

習俗上每月的初二、十六皆是作牙的日子,也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二月初二稱為“頭牙”,十二月十六則稱為“尾牙”。尾牙祭祀的時間多選在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四、五點開始祭拜。

“做尾禡”不一定要在正日(即農曆臘月十六),其他日子也是可以的,只要那日不與你或公司負責人的生肖相重,而且又屬於好日子便可。祭拜後,可保佑公司來年生意滔滔,並且可消除是非口舌之爭。

歷史

為何一年二十二次的做禡當中,以“尾禡”最為人熟悉及特別被重視呢?原來根據清朝的僱傭制,“尾禡”被定為評核員工表現的日子。在“尾禡”日子裡,僱主除了會派利市(類似現代社會的雙糧花紅)獎勵員工外,也會借著祭祀後大家團坐在一起用膳的機會,以含蓄的手法指出裁員的人選,那就是所謂給人吃“無情雞”了!
如果僱主決定了要辭退某人,便會在一道菜中將雞頭對準那個下屬,那便代表要請他吃“無情雞”;而如果雞頭對準的是僱主自己,則代表他不會辭退任何人。
時至今日,仍有少數舊式的酒樓以及海味店會在“尾禡”當日拜祭土地公及設宴寬頻新老了一年的員工,而“無情雞”則已絕少被採用。現代僱主要裁員,派一個大信封便宜直接簡單了事!

物品

尾牙拜土地公時,供桌慣設於土地公神位前。另外還要拜地基主,所以供桌得另外再設於門口或後門處面向屋內拜。
作尾牙拜土地公的供品可備牲禮(三牲)、四果,應節的供品與頭牙時同樣都是“春卷”(潤餅),以潤餅皮包豆芽菜、紅蘿蔔、筍絲、豆乾絲、肉絲、香菜,再裹上花生粉等,即成春卷。拜地基主時,則準備五味碗。在台灣,尾牙的應景食物是刈包。以前香港的理髮店會在尾禡之後雙倍收費。尾禡前大家都會趕往理髮。

燒肉、雞、香燭、三杯酒以及一對沙田柚(每個柚子都要以紅筆在外皮上垂直寫上“招財進寶”四個字)。衣紙選用運財祿、地主貴人符、貴人馬及祿馬等,將之焚香三拜後火化即可。

傳統

傳統上,公司上上下下都會在過年前聚在一起吃一頓飯,而席上總會有一道以雞為主的菜式,相信大家也聽過這個說法--雞頭對著某人,便代表那人將要被炒魷魚!這個“無情雞”傳統在今天看來已被視為笑話,但在往日卻是真有其事的,而這個習俗也跟“尾禡”的由來大有關聯。

台灣的公司傳統會在這一天大宴公司的職員及生意上的合作夥伴。香港某些傳統行業(如參茸海味批發商人)現在亦然保留有此習慣。據傳說,以前的公司倘若決定在新的一年解僱某位員工,在尾禡的宴會上會把雞的頭指向他。所以尾禡吃的切雞叫作“無情雞”。而近年來,由於勞工權益抬頭,勞資雙方都希望能有一個較和諧的關係,所以“尾牙聚餐”時都將“雞頭”朝天(上),以免造成勞資關係緊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