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節

小節

《荀子·王制》:“大節是也,小節是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餘矣。

基本信息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小節
【拼音】:xiǎojié

基本解釋

1.[smallmatter]:指與原則、大局無關的瑣碎的小事。

2.[trifle]∶生活中瑣碎的或微不足道的事情。

詳細解釋

1.瑣細微末的操守。

”《史記·韓長孺列傳》:“今太后以小節苛禮責望梁王。”《宋書·垣護之傳》:“護之少倜儻,不拘小節。”清顧炎武《與李中孚書》:“斤斤焉避其小嫌,全其小節。”

2.小事;細節。

宋洪邁《容齋四筆·志文不可冗》:“東坡為張文定公作墓志銘,有答其子厚之一書云:‘志文路中已作得太半……然書大事略小節,已有六千餘字,若纖悉盡書,萬字不了,古無此例也。’”《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這位姑娘雖是細針密縷的一個心思,卻是海闊天空的一個性氣,平日在一切瑣屑小節上本就不大經心。”郁達夫《出奔》:“這些富戶的遷徙程式,小節雖或有出入,但大致總也是刻版式的。”

3.派往國內一個地區的使者所持的信物。

宋陳亮《與章德茂侍郎書》之四:“君舉、象先皆將漕,而徐子宜又持畿內小節,正則亦得淮郡近關。”

4.小骨節。

《靈樞經·邪客》:“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

5.音樂節拍的段落。樂譜中用一豎線隔開。

6.文章中的小段落。

木材砍去旁枝留下的小疤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夫琢玉為器者,尚掩微瑕;木為輪者,猶藏小節。”

基本含義

細小的事情,非主體的事,與大事對應,有時也等同於細節;瑣碎的生活小事。《後漢書·虞延傳》:“性敦樸,不拘小節。”

小節,字典上解釋為“與原則無關的瑣碎的事情”。但小節非小也,一些不文明的習性乃至一些有損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節引起的。小節,把握不好就會身受其害。

引申含義

小節不慎道德失準。只要稍留意就會發現,在一些公共場所有個別人大聲喧譁、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購物
插隊,這些現象雖說都是對人們構不成多大傷害的小節,但要真正能夠管住它卻也並非易事。原因是,我們對這些小節問題未能引起足夠重視。近期,媒體報導有消費者投訴別人小節問題一事頗讓人感慨。這看起來好像有點太較真,甚至不近情理,但反過來看,這種不拘小節的行為已影響和破壞了他人的生活環境,只是我們對這種行為已經熟視無睹,或是習以為常,充其量把它當成小節,從沒想到過這些行為是侵權或是修養問題。消費者對這些行為投訴,某種情況下,是在提醒我們如何養成維權意識,也是敦促大家自覺養成公德習慣,應該拍手稱道才是。

小節不慎影響團結。有人把不拘小節當成為自身開脫的“萬金油”,只要做了有損他人利益或影響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的事,就把錯誤歸咎於不拘小節所致。常見的不良行為主要有:傳播小道訊息、公眾場合衣著不整、說粗話等。這些行為如果不加注意或制止,常常是影響團結的隱患

小節不慎貽誤人生。有道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些看起來不大的事情,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終究會身受其害。古往今來,因小節導致失節的事並不鮮見。有個寓言故事就揭示了這樣的道理:一個人偷拿了鄰居家一根針被發現後告官,法官在量刑時卻定了與一位偷牛賊同樣的罪。小偷很不服氣,問法官為什麼偷了區區一根針卻判得與偷牛一樣重。沒等法官回答,偷牛賊搶著說:“我當初就是從拿別人一根針開始的。”近年來,一些人因貪污腐敗紛紛落馬,追根溯源也並非偶然事件,大都是從吃別人一頓飯,收別人一些土特產開始的,總認為這些東西是人之常情,禮尚往來,但事實上自從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繼而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一些貪官污吏在反省時總是後悔當初不該輕易地吃了喝了收了,可惜悔之晚矣。

小節不拘,終累大德。在新形勢下人們價值觀念發生偏移的今天,強調精神文明建設尤為重要。因為一個國家再富裕,如果精神文明搞不好,國民的素質就難以提高,而國民素質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就反映在一些小節上。這就需要我們從日常小事著手,於細微處講品格,莫讓小節毀了聲譽和前程。

音樂術語

節拍的單位。音樂進行中,其強拍、弱拍總是有規律地循環出現,從一個強拍到下一個強拍之間的部分即稱一小節。在樂譜中,小節與小節之間用短豎線(小節線)劃開。拍數不足的小節又稱不完全小節,常出現於樂句(或樂曲)的首尾,首尾兩個不完全小節合為一個完全小節。以弱拍(或弱位置)開始的小節又稱弱起小節。小節的結構由拍號標明。

中醫術語

人體結構名(見圖)。指略高出體表的小骨節,如指掌關節。《靈樞·邪客》:“人有小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