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兒震顫型腦癱,多由錐體外系損傷及小腦損傷引起,
臨床上有兩種類型:1、小兒靜止性震顫:多為粗大的節律性震顫,3-5次/秒,隨意運動時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顫,多見於上肢與手部,出現交替屈曲與伸展動作,也有拇指的外展與內收動作。
2、小兒動作性震顫:多由小腦損傷所致,這種震顫是隨意性震顫,表現為隨意動作是出現震顫,隨意運動停止時震顫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標,震顫越嚴重越顯著,有的患兒有眼球震顫,臨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脛等試驗檢查,有時伴有平衡功能障礙。
症狀
小兒震顫型腦癱主要病變在錐體系及小腦,腦癱震顫型以身體的某一
部分在一個平面內呈不隨意的、節律性的搖動為特徵。臨床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粗大而有節律,有意識動作時可暫時被抑制,多見於上肢。有時為動作性震顫,動作時加重,有眼球震顫。單純的震顫型腦癱罕見,多與其他型混合存在。病因
母親妊娠期各種異常情況可能是震顫型腦癱的病因,如胎兒腦畸形和多胎妊娠等。雙胎比單胎腦癱發生率高6倍多。
出生時窒息,產傷、新生兒腦內出血也是小兒震顫型腦癱的病因之一。
新生兒期各種因素中,早產和低出生體重是引起腦癱的重要原因。體重越小,發生腦癱的幾率越高。現代約有半數的腦癱患兒是由於早產引起。
新生兒嚴重黃疸,引起膽紅素腦病,也可引起腦癱。其他如新生兒感染損傷腦組織所致腦癱。還有約1/4的腦癱患兒目前找不到原因。
預防
出生前預防::積極開展早期產前診斷,胎兒預測,開展優生優育宣傳教育,增進孕婦健康,防止發生先天性疾病。發現胎兒異常必須做人工流產,不讓異常胎兒出生。對於震顫型腦癱怎么預防,為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做好圍產期保健工作,孕婦應該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風疹等。特別是在妊娠10—18周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迅速時期,此時更應注意防止 感染。震顫型腦癱怎么預防不要濫用藥物,特別是麻醉藥、鎮靜藥,禁止吸菸,飲酒;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和放射線的照射,不要過多地做B超檢查,最好不看電視。
出生過程中的預防:造成腦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娩過程中引起胎兒窒息和顱內出血,震顫型腦癱怎么預防呢?因此要預防早產、難 產。做好難產胎兒的各種處理,提高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避免分娩過程中對新生兒的傷害,這是預防腦癱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有關的醫務人員都要抱著對產婦、家庭和社會高度負責的精 神,認真細緻地處理好分娩的每個環節。一旦出現新生兒窒息,顱內出血等病症,要積極進行治療,減少對新生兒的損害。
危害
1、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 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
3、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 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 1/4。
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
5、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7、情緒和行為異常。患兒情緒容易波動,喜怒無常;注意力不集中,孤獨不和別人一起玩,持續做一個動作。
早期症狀
(1)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2)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咽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3)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互動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
(5)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6)握拳:一般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7)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8)一般生後4—6周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9)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摸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時常見的表現。
(11)過早發育: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