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一、胎兒宮內慢性缺氧:胎兒期缺血、缺氧是小兒腦癱重要的危險因素之。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子癇、重度貧血、各種心、肺、肝、腎疾患、糖尿病以及並種感染等疾病影響胎盤血流灌注均有可能導致胎兒宮內慢性缺氧。
二、急性胎兒宮內缺氧:主要是指在分娩過程中發生的急性缺氧所致的新生兒窒息。常見的原因有產力異常;臍帶異常(臍帶過長或過短、打結、纏繞、脫垂、扭曲以及臍帶附著異常等),難產、急產、異位產、異常先露、內倒轉術、產鉗、胎吸助產、頭盆小稱以及催產索、止痛藥與麻醉藥物使用不妥等,都可能引發小兒腦癱。
三、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過期產兒、巨大兒以及雙胎或多胎兒等:產後因素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驚厥、外傷、顱內出血、呼吸窘迫綜台征、高膽紅索血症、低血糖症、吸入性腫炎、敗血症、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胎兒的心、肺發育異常所致的新生兒期呼吸障礙等均與腑性小兒腦癱明顯相關。
四、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驚厥、外傷、顱內出血、呼吸窘迫綜合徵、高膽紅素血症、低血糖症、吸入性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胎兒的心、肺發育異常所致的新生兒期呼吸障礙等均與小兒腦癱明顯相關。
症狀表現
症狀特點
共濟失調型主要病變在小腦及其通路上,多見於腦積水、顱腦外傷、腦炎或小腦腫瘤等疾病後遺症。單純性共濟失調很少見。以共濟失調為主的腦癱占總數的5%左右。由於運動感覺及平衡感覺的障礙造成不協調性運動,表現為肌肉收縮能力低下,肌肉收縮速度較慢,定向和定距能力低下,而且肌肉收縮也不準確,從而不能正確的動作。
行走步基寬,腳的著力點往往放在腳跟上,腰椎也常過度前彎,軀幹與四肢不協調,左右搖擺不定或向一側傾斜,不能沿直線前進,蹣跚而行,仿佛酒後的醉酒步態.此步態睜、閉眼時差異不大,手的定向力較差,指鼻試驗、跟脛膝試驗都難以完成。說話聲音震顫伴有面部表情淡漠,面部肌肉較僵硬。隨著患兒長大,最終町能由於學會限制自己的運動,變得稍能自控一些,當然,這時動作會顯得呆板、機械。
共濟運動系在大腦皮質小腦、前庭、深感覺系統等參與下完成。按病變部位的不同,共濟失調可分為大腦性共濟失調、小腦性共濟失調、前庭性共濟失調和感覺性共濟失調。
主要表現
1、運動發育與同齡兒相比有明顯的延遲,表現運動笨拙不協調,頭與軀幹調節障礙,1歲左右不會坐,即使會坐也不穩定。只有在兩下肢屈曲,外展,支持面擴大的情況下才可能坐 穩。站立時間較晚,大終2-3歲或更晚,患兒站不穩,易跌倒,手指精細運動障礙,動作不靈活。
2、有意向性震顫及眼球震顫,追視與有目的抓物十分困難。
3、患兒經常張嘴,流口水,講話慢且發音不清,語言障礙。
4、患兒肌張力低下,但腱反射正常。
5、平衡功能障礙,立位時重心在足跟部,為了維持平衡,患兒常常足尖翹起,加大足距以擴大支撐面積,向前彎腰以彌補重心後移。
早期症狀
(1)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2)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咽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3)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互動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
(5)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6)握拳:一般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7)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8)一般生後4—6周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9)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摸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時常見的表現。
(11)過早發育: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
早期診斷
腦癱的表現由於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種各樣,但早期多見: (腦癱嬰兒前半期(6個月以內)的早期症狀。)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 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 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9.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
危害
1、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
3、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 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1/4。
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
5、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7、心裡障礙: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智力正常的孩子,很難容入同齡人的世界,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社交,這也是導致很多腦癱患者不原意出門的重要原因。
預防
指出:積極開展早期產前診斷,胎兒預測,開展優生優育宣傳教育,增進孕婦健康,防止發生先天性疾病。發現胎兒異常必須做人工流產,不讓異常胎兒出生。對於震顫型腦癱怎么預防,為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做好圍產期保健工作,孕婦應該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風疹等。特別是在妊娠10—18周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迅速時期,此時更應注意防止 感染。震顫型腦癱怎么預防不要濫用藥物,特別是麻醉藥、鎮靜藥,禁止吸菸,飲酒;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和放射線的照射,不要過多地做B超檢查,最好不看電視。
造成腦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娩過程中引起胎兒窒息和顱內出血,震顫型腦癱怎么預防呢?因此要預防早產、難 產。做好難產胎兒的各種處理,提高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避免分娩過程中對新生兒的傷害,這是預防腦癱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有關的醫務人員都要抱著對產婦、家庭和社會高度負責的精 神,認真細緻地處理好分娩的每個環節。一旦出現新生兒窒息,顱內出血等病症,要積極進行治療,減少對新生兒的損害。
治療方法
康復治療
1.為了加強小兒頭部的控制,可使其俯臥位雙手支撐抬頭、抬胸或仰臥時雙上肢伸展,將其緩慢自仰臥位拉至坐位。當小兒坐在床上時,應誘發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形成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的穩定性。
2.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臥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幹翻身。
3.爬行訓練是腦損傷康復的重要方法。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幹與大腿成90°。姿勢保持穩定後,可在小兒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發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行。
4.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小兒,訓練者可在其仰臥時握住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儘量小於90°。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於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
5.有的小兒雙手握拳,不會抓物,訓練者要堅持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它手指就容易伸開了。
6.在運動訓練的同時加強語言訓練。以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小兒的注意力,力爭其模仿訓練者的發聲、發音。創造良好的言語環境,及時糾正異常的發音。
物理療法
一、神經電刺激療法
用神經電刺激方法治療偏癱、顱腦損傷引起的足下垂甚為有效,神經刺激停止後,患者感到足背屈比較容易並可持續一段時間。由於電刺激對神經有易化作用,肌肉的本體感覺和皮膚等感覺衝動輸入中樞,使中樞興奮性提高,從而促進肌肉收縮。以後,國外學者證實神經電刺激對中~重度痙攣的組織甚為有效,特別是對攣縮的膝關節效果較好,可增加關節活動度。
二、水療法
利用水的溫度、水靜壓、浮力等機械刺激和化學的刺激(如水中溶解某種藥物)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稱為水療法。藉助水的浮力以減少自身重力影響,運動障礙者在水中進行輔助性或抗阻性運動鍛鍊,促進小兒發展正常的運動模式和自控能力。水波對身體的衝擊能起到按摩作用,減輕肌痙攣。水療也可促進肌張力低下患兒進行肌肉活動。大部分小兒喜歡玩水。因此,水療易被患兒接受。
水療技巧應注意控制水溫在27~38℃,室溫在25~27℃左右。先讓患兒躺在水池中預先安放的治療床、托板或椅子上,或直接溫水浸浴。以後可利用器械輔助訓練,在淺水中進行步行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可作局部癱瘓肢體溫水浸浴。溫水療法每日1次,每次15分鐘左右。水療中注意安全保護,防止喉痙攣。有皮膚病、呼吸道感染時暫停水療。對水恐懼者要先行脫敏療法,讓他逐步適應。不能合作者不能進行水療。通常治療師要與患兒以1:1比例進行訓練。
三、溫熱療法
痙攣肌在溫熱環境中易於鬆弛,可在紅外線或其他溫熱環境中定時訓練痙攣肌群的活動。
複合療法
神經靶向修復療法通過NS靶向定位治療儀精準確定治療部位,使神經生長因子通過介入方式,快速、有效、直接的作用於損傷部位。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環路,促進器官的再次發育。康復人數已達到了數十萬人,有效率93.3%。具有見效快、療效久、不反覆的主治特點。
療法簡介
目前治療腦病、神經性疾病最好的技術是機器人腦立體定向技術, 該技術是國家863科研項目的轉化成果,主要用於腦外科微創手術規劃、導航和立體定向,該技術是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田增民 教授率先在國內開展的,與傳統的開顱手術相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術風險和痛苦,是一種微創手術;與有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相比,具有定位準確、手術精度高等特點,患者可以在清醒狀態下完成手術,術後3-5天即可出院,不留瘢痕。機器人腦立體定向技術可以與神經修復技術、神經內鏡技術、微電極技術、內放療技術相配合,主要治療疾病有腦癱、癲癇、帕金森、腦出血後遺症、腦梗塞後遺症、腦炎後遺症、扭轉痙攣、小腦萎縮、缺血缺氧後遺症等神經外科疾病。
治療誤區
腦癱,是小兒出生前後腦實質性損傷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智力低下、癲癇、失語、耳聾等一組綜合徵。若能及時發現,及時干預,預後基本比較理想。但當對這種病認識有誤,不積極治療,或亂投醫時,就會給患兒留下不可逆轉的後遺症。對小兒腦癱常見的誤解有:
1、缺鈣所致。常碰到一些家長帶患兒看病時,一問病史,有明顯的腦癱發病危險因素,加上患兒的特殊表現,基本可以診斷為腦癱。然而,有些家長對此病缺乏認識,認為軟、癱、抽筋就是缺鈣引起的,一味地補鈣,給患兒開大量鈣製劑,結果鈣補得不少,患兒仍抬不起頭,到該坐、站、走的年齡仍不能坐、站、走,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這並非補鈣補錯了,一些腦癱患兒同時也有鈣缺乏,而其“軟”、“癱”的真正病因是腦癱。治療的原則應是先治本,解決中樞問題,再治標,解決鈣缺乏問題,或者是標本兼治。切不可以治標補鈣來代替解決治本的中樞問題。
2、不可治。治療腦癱在國內外都是比較棘手的。按原來的西醫觀點,腦癱是不可治的。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實踐已證實只要儘早進行合理干預,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還是大有希望的。
3、愚昧、迷信。不少家長為患兒燒香拜佛,錢白花了事小,可小孩年齡大了,治療起來已非常困難。
4、欲速不達。有些家長為患兒治病過於心切,只要一聽到哪裡能治這種病,都要去試一下,有的跑遍全國,卻得不到有效治療,有的受騙上當,叫苦不迭;也有的心情急躁,住院幾天,效果不明顯,就認為治療無效。殊不知,腦癱是腦實質性損傷引起的,只有當損傷的腦組織達到激活狀態時,才能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時,在治療腦癱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治療麻痹階段,患兒的反應很可能不如初進院時,有部分家長就沉不住氣了,以為越治越壞,而放棄治療。事實上,這種暫時的麻痹,往往是治療高潮即將到來的徵兆,越過這個階段,治療效果就會明顯表現出來。因此,家長應有思想準備,不可半途而廢。
5、單一療法。有些家長希望能用一種單一治療方法,讓小孩少受苦,是不可能的。因為手術療法有嚴格的適應症,具有高選擇性,各種物理療法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經過臨床治療實踐,認為治療小兒腦癱的最佳方案,是中西醫結合,採用綜合療法,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康復訓練
1、頭的控制
可利用俯臥位訓練抬頭的能力,方法:讓孩子趴著,拿一個玩具停在與他的眼睛一般高處,為了讓孩子抬頭看它,把它一點一點抬高。每天至少俯臥30分鐘,以飯後10分鐘左右最適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讓患兒趴在地板上,從背後拉他的衣服幫他轉動肩膀翻身;讓他趴著,將一條浴巾置於胸前,反浴巾兩頭提起來,保持只讓他手和膝部著地,你一邊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進,一邊鼓勵他;一人幫他移動手臂,另一人幫助交替活動他的腳,幫他用力爬向某一個目標。
3、支撐後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撐下坐起,把它喜歡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坐姿,漸漸減少支撐,最後獨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腦癱兒一隻手,誘使他從座位過度到雙腿為脆姿,然後再讓他站起來。孩子抓住小床欄桿時家長把雙手放在他掖下支撐站立,逐漸減少幫助,讓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腦癱兒學走路的關鍵就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度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走;也可用學步吊帶。
6、上下樓梯
開始讓患兒一手扶欄桿,一手拉大人手,以維持平衡,逐漸讓他脫離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兩步一個台階,上下樓梯。大一點的孩子需鼓勵他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
7、跳躍
跳躍是鍛鍊下股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作準備。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的爆發力的準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紗布和小玩具(在上述兩個訓練基礎上)讓幾個兒童一起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8、平衡協調訓練
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大人的保護下讓患兒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坐搖馬、盪鞦韆、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都是練習平衡協調動作的好方法。
9、精細動作訓練
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患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選擇適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五六歲時,教患者學習旋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為日後上學讀書、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
護理
1、清潔衛生:搞好腦癱患者的清潔衛生,定期的洗浴,並及時的更換衣服、床單、被褥等。腦癱平時的護理對清潔要求格外嚴格,家長們不容忽視。病情嚴重與不可以保持坐位的腦癱患者經常長時間臥床,側臥位適合各種腦癱患者,護理人員經常幫助患者翻身,白天儘量減少臥床時間。及時的清理大小便,來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發生或是繼發其他感染。
2、飲食護理:在對腦癱患兒進行飲食護理時,應為其供給高熱量、高蛋白及富有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例:牛乳、豆漿、蛋花湯、沖藕粉、果汁、牛肉湯等。對獨立進食困難兒應進行飲食訓練,在餵食時,切勿在患兒牙齒緊咬情況下將匙硬行抽出,以防損傷牙齒。餵食時應保持患兒頭處於中線位,患兒頭後仰進食可致異物吸入。要讓患兒學習進食動作,儘早脫離他人餵食的境地。如患兒進食的熱量無法保證,可進行鼻飼。提倡母乳餵養,特別是早產兒及小於胎齡兒。母乳不足,採用合理的混合餵養或人工餵養。
大部分腦癱患兒伴隨咀嚼障礙和吞咽障礙,由於口腔閉合能力差,經常流口水,讓食物消化的第一步受到嚴重的影響。只能食入流質、半流質食物,影響一些營養物質的攝入。所以應對腦癱患兒選擇營養易吸收的食物。
3、改善患兒生活環境。平時的護理當中一定要保持患兒生活空間的清潔,定時開窗通氣,定期進行空氣、地面消毒,常帶患兒到戶外活動,細心地做好患兒的衛生,注意讓患兒遠離危險物品,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4、日常生活護理:日常生活活動是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如進食、更衣、洗漱、入廁等。腦癱患兒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對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及訓練。更衣時應注意患兒的體位,通常坐著脫衣較為方便。為患兒選擇穿脫方便的衣服,更衣時一般病重側肢體先穿、後脫。要注意培養患兒獨立更衣能力。根據患兒年齡進行衛生梳洗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隨年齡增長教會患兒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預示,學會使用手紙、穿脫褲子的動作等。
5、皮膚護理:在小兒腦癱的護理中,不能讓小兒腦癱患兒長時間臥床,側臥位適合各種小兒腦癱,護理人員常幫助患兒翻身,白天儘量減少臥床時間。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發生或繼發其他感染。
6、注意安全:由於患兒發育遲緩、行動不便,所以應由專人守護,以免造成患兒意外傷害。
7、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可採用交談、問答及特定、有效的量表或問卷,對患兒及其親屬進行心理測試,以了解患兒及其親屬的心理、行為問題所在,根據患兒存在的心理問題採取相應的腦癱護理措施。腦癱護理要與患兒交流,要耐心、細心、語調輕柔、語速放慢、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及耐心、充分地傾聽,儘量解答患兒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