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遷延性腹瀉病程在2周~2個月,多發生在1歲以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大於2個月。國外把兩者合一起統稱遷延性腹瀉(persistentdiarrhea)。
病因
一、發病原因:
1、宿主因素:
與年齡、營養狀況、免疫力等密切相關。
2、腸道微生物的作用:
弧菌和病毒(包括輪狀病毒)不引起遷延性腹瀉,除此之外,國外報導多種引起急性腹瀉的病原均可在遷延性腹瀉糞便中檢出。它們可分2組:
(1)急性與遷延性腹瀉分離率相等的病原菌:
如痢疾桿菌,沙門菌,產毒素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氏菌,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等。
(2)遷延性腹瀉分離率較高的病菌:
它們有吸附型大腸埃希桿菌(EAEC),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EPEC)和隱孢子蟲。
3、腸黏膜繼續損害與修復遲緩:
動物實驗證實,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延緩腸黏膜修復,微量元素鋅、鐵,維生素A,B12和葉酸缺乏也影響腸黏膜修復。
二、發病機制:
1、感染性腹瀉的發病機制:
(1)病原體吸附在腸黏膜表面:
但並不侵入和損傷黏膜,主要靠產腸毒素或細胞毒素引起宿主產生分泌性腹瀉。腸黏膜上皮細胞不受損害,腸道黏膜完整,大便為稀水樣,鏡檢無白細胞。
(2)病原體直接侵入上皮細胞:
並在上皮細胞繁殖,破壞,進而進入固有層繼續繁殖,並引起腸的炎症反應,導致腸黏膜瀰漫性水腫,充血,腸腔內含黏液血性滲出物,黏膜壞死,形成淺表潰瘍。臨床表現腹痛,腹瀉,里急後重,黏液膿血便為特徵。
(3)破壞腸黏膜絨毛上皮細胞:
這類病原體主要侵犯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使腸上皮細胞變形,不規則,形成絨毛空胞,上皮細胞脫落,新生之腸上皮細胞功能不健全,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出現吸收不良現象。
2、非感染性腹瀉的發病機制:
(1)滲透性腹瀉(osmoticdiarrhea):
是指對一種可吸收的溶質發生吸收障礙,小腸遠端和結腸的滲透壓增高,導致液體由血漿向腸腔反流增加,使腸內容體積增大,腸管擴張,腸蠕動加速而引起的腹瀉。這種情況常見於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
滲透性腹瀉大多是由於對食物的消化和分解不完全所引起的。
(2)分泌性腹瀉(secretorydiarrhea):
腸道對水和電解質的吸收是腸道吸收與分泌的淨差。
(3)吸收不良性腹瀉:
在正常情況下,消化道內的液體,98%被重吸收,這就要求消化道要有足夠的面積與健全的吸收功能。凡能損害消化道內吸收面積,影響消化道吸收功能的疾病,均可影響腸內液體重吸收而導致腹瀉。
吸收不良性腹瀉大致分以下幾種情況,黏膜透過性異常,吸收面積減少,腸黏膜充血,細菌繁殖過多,吸收抑制,淋巴梗阻,腸道運動紊亂所致腹瀉。
症狀
一、臨床表現:
1、遷延性腹瀉:
大便次數增多,每天≥4次,大便性狀有改變,呈水樣便、黏液或膿血便,腹瀉病程≥2周。
2、難治性腹瀉:
發病年齡較小,3個月以下多見,腹瀉病程超過2周,合併營養不良與生長發育障礙,經一般治療無效,預後較嚴重。
3、直接由於吸收不良引起的表現:
體重減輕,生長發育延遲,面色蒼白,可有舌炎,腹部膨脹和產氣增多引起的不適。
多有腹瀉,如為脂肪消化不良則大便色淡,軟便,油質泡沫樣,量多,有惡臭,這種糞便往往易沾在便器上,不易衝掉。
4、繼發於吸收不良的各種缺乏症的表現:
營養缺乏的範圍和程度與原發性疾病的病情輕重以及受累的胃腸道的區域和大小有關。
可有維生素D及鈣缺乏,出現驚厥、手足搐搦及骨骼、牙齒髮育遲緩。
脂溶性維生素K吸收不良可引起凝血酶原減少而致皮膚紫癜及出血傾向,核黃素缺乏可致舌炎和口角炎。
蛋白質吸收不良可導致低蛋白血症性水腫,通常見於下肢。
5、遷延性腹瀉與營養的關係:
在腹瀉期間生長發育可能減慢或停止,尤其在限制飲食時可發生體重下降。
二、相關檢查:
可行B超、CT、糞便檢查等,以明確診斷。
三、診斷:
可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相關檢查結果得出診斷。
治療
一、液體療法:
積極做好液體療法,預防脫水、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
二、營養治療:
此類病人多有營養障礙,因此繼續飲食是必要的治療措施,禁食是有害的。
1、繼續母乳餵養或調整人工餵養者的飲食:
6個月以下小嬰兒,用牛奶加等量米湯或水稀釋,餵2天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或用優酪乳,也可用奶-穀類混合物,每天餵6次,以保證足夠的熱量。
6個月以上的幼兒可用已習慣的日常飲食,選用稠粥、麵條,並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魚肉等,但需由少到多。
2、靜脈營養:
少數嚴重病例口服營養物質不能耐受,應加支持療法。有條件可採用靜脈營養。
方案:10%脂肪乳每天2~3g/kg,複方結晶胺基酸每天2~2.5g/kg,葡萄糖每天12~15g/kg,電解質及多種維生素適量,液體每天12~15ml/kg,熱卡每天209~376kJ/kg(50~90kcal/kg),通過外周靜脈輸入。
總液量在24h內均勻輸入(最好用電腦輸液泵控制速度),好轉後改用口服。
三、藥物療法:
抗菌藥物應慎用,僅用於分離出有特異病原的患兒,並要依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
補充微量元素與維生素鋅、維生素A、C、B、B12和葉酸,同時給予微生態療法。
1、腸黏膜保護劑:
(1)適應症:
適用於急性水樣便腹瀉(病毒性或產毒素細菌性)及遷延性腹瀉。
(2)作用原理:
該藥能吸附病原,固定毒素,然後隨大便排出體外,並能加強胃腸黏膜屏障功能,促進腸黏膜的修復。
(3)劑量:
<1歲,1/3袋,3次/d,餐前30min口服;1~2歲,每次半袋,3次/d;2~3歲,每次半袋,4次/d。>3歲,每次1袋,3次/d。
2、微生態製劑:
(1)適應症:
適用於遷延與慢性腹瀉伴有明顯腸道菌群紊亂的患兒。
(2)目的:
補充腸道正常菌群,恢復微生態平衡,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保護作用。
(3)用法:
常用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糞鏈球菌、蠟樣芽孢桿菌等。這些製劑一定要保持有足夠數量的活菌,沒有活菌的製劑是無效的。
四、非感染性腹瀉:
1、食餌性腹瀉:
調整飲食,繼續母乳餵養。混合餵養或人工餵養的患兒,用稀釋牛奶或奶製品餵養兩天,然後恢復正常飲食,兒童則採用半流易消化食物,然後恢復到正常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