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吼病

小兒吼病

病名。即小兒哮喘。

簡介

小兒吼病小兒吼病
病名。即小兒哮喘
小兒哮喘是一種小兒常見病,多見於3歲~7歲小兒。主要以哮鳴氣促、呼氣延長為特徵。一般哮是指呼吸時喉中的哮吼聲,喘是指呼吸急促,因哮必兼喘,故而通稱哮喘。哮喘易反覆發作,好發於春秋氣候突變季節和冬季嚴寒時。

醫書記載

哮喘病名最早見於《丹溪心法》。喘有虛實兩類。張景岳云:“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葉天士云:“在肺為實,在腎為虛。”
罹患本證成因頗多,一是素體不足,二是痰飲留伏,三是肺脾腎不足與痰濁相結。歷代醫家認為,肺脾腎三髒不足、衛表不固和痰濕內伏,是致病的主要內因。外因多為氣候轉變,寒溫失調,感受外邪,或者接觸花粉、絨毛、煙塵、魚蝦、油漆、寄生蟲、蟎蟲等。此外,如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過鹹、過酸,也能誘發本病。
總之,小兒哮喘的病因病機可概括為:患兒素體不足,痰濕內盛,腠理不固,在外感邪氣或接觸致敏物質後,觸動伏痰,以致痰阻氣道,失於宣肅,肺氣上逆而發病。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在急性突發階段,病變主要在肺,應急則治其標(肺),或標本兼治;病情緩解後給予理脾;病久腎虛、氣不攝納者,應治以溫腎納氣之法,或肺腎同治。筆者總結

小兒哮喘治法

1 急則治肺法

此法適應於哮喘急性發作初期。症見喉癢、噴涕、胸悶,迅即出現氣喘喉鳴,不能平臥,咳痰清稀,形寒無汗,面色青白,四肢不溫,不渴或渴喜熱飲,舌淡,苔白,脈浮滑。此乃寒邪觸動伏痰,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所致。病位在肺,以肺衛失宣為病變特徵,故治當宣肺達邪、祛邪消痰。
方用自擬平喘方:麻黃、杏仁、甘草、厚朴、桂枝各4g,桔梗、前胡、僵蠶各5g,半夏、橘紅、炙紫菀、炙款冬花、炙枇杷葉各6g(以上藥量為3~6歲量,可隨年齡而增減)。方中麻黃、杏仁為治療喘咳要藥;桔梗、前胡一升一降,可以宣通肺氣;厚朴理氣,使肺氣宣降相宜,肺腸互通,喘逆易平;痰為“宿根”乃本病發病的病理基礎,故加半夏、甘草、橘紅,燥濕化痰;僵蠶祛風解痙;炙紫菀、炙款冬花、炙枇杷葉潤肺平喘。上方用於治療哮喘初發一般2~3劑後多能緩解。

小兒哮喘“六不過”飲食原則

一般我們提倡小兒食物的選擇應遵循“六不過”原則,進食不宜過鹹、過甜(如朱古力)、過膩(如動物脂肪)、不宜過激(如冷、熱、辛、辣、酒、濃茶等)、也不宜過敏(如海鮮、牛奶、魚蝦等),個人視過敏情況而定,進食不宜過飽。有條件可適當補充含鎂食物如海帶、芝麻、核桃、花生、大豆及綠葉蔬菜等,宜食大棗、梨、桔、杏、羅漢果、蓮子、蘿蔔等,當然也要結合本人的具體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