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巴金的黛莉

尋找巴金的黛莉

尋找巴金的黛莉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09年12月1日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趙瑜。

基本信息

簡介

作家趙瑜的報告文學《尋找巴金的黛莉》一經《中國作家》推出,便產生了轟動,並當之無愧地榮獲《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對於該書,評審們在授獎辭中這樣高度評價:“作品以尋找巴金的七封信為源,牽出一位現代女性傳奇而坎坷的命運。作者精湛的語言文字能力和結構能力,標誌著中國非虛構文學創作的文本價值,更體現了作家忠誠於土地的精神。”

基本信息

中文名:尋找巴金的黛莉
作者:趙瑜
類別:文化;紀實文學
價格:25.00
語種:中文
ISBN:9787020078707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開本:16頁
出版時間:2010年3月1日
裝幀:平裝
其他:2009年《中國作家》文學大獎

內容簡介

那年,黛莉十七歲,還是太原女師念書,讀了巴金的小說,激動中給他寫信,談生活的糾結,人生的苦悶,想到要去犧牲,三十歲的巴金,也認真地回復,勸告她:“你還是繼續求學吧。我並不是叫你埋頭讀死書,不問外間的一切事情。……你不過是個十七歲的孩子。而中國還充滿著三四十歲的壯年人。第一批獻身的應該是他們,而不是你。你不要那樣苛酷地責備你自己。”巴金的信溫暖,動人,熱忱,筆底全是殷殷的關切和愛護,透著一種責任,一種信仰;趙瑜的筆法也是妙趣橫生,大寫意般,又不乏細節的精心雕琢,高屋建瓴,卻又沒放過任何一叢毛茸茸值得反覆咂摸的意味。

作者信息

趙瑜,1955年出生於山西長治,漢族,中共黨員。1983年畢業於晉東南師專政治系。1970年參加工作,歷任晉城巴公化肥廠工人,晉東南體委運動員,長治汽車大修廠工會體育宣傳幹部,晉東南地區交通局幹部,晉東南地區文聯秘書長,《太行文學》副主編,山西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山西省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文學委員會副會長。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調山西省作家協會為駐會專業作家,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中長篇報告文學《中國的要害》、《太行山斷裂》、《但悲不見九州同》、《第二國策》、《革命百里洲》等,參與並推進了當代報告文學的發展,尤以中國體育三部曲《強國夢》、《兵敗漢城》、《馬家軍調查》影響深遠。曾獲魯迅文學獎。

書籍目錄

巴金一家
第一部分
這七封書信,都是年輕的巴金用鋼筆書寫的真跡,應該沒有發表過。收信人地址前後一致,都是“山西太原坡子街20號”,收信人姓名均為“趙黛莉女士”。七隻實寄信封俱在,其中兩封保留著民國時期郵票數枚,上面分別印有孫中山頭像和蔣介石頭像。寄收郵戳依稀可辨,有“平滬”、
一巴金致黛莉第一封信
二古董商喊出高價位
三這批舊信從何而來
四溫馨而又敏感的話題
五血濺《犧牲者》
第二部分
上海淪陷,巴金的《春》還沒有寫完,他要到各地旅行的計畫也一推再推。許多外地讀者來信來電,關心巴金的安全。天津少女楊苡,年齡也是17歲,她在來信中對巴金說:“先生,你也是陷在同樣的命運里了。我願意知道你的安全。”巴金為此感動流淚。於是我們產生了一個問題:山西少
十三抗戰前最後一封信
十四寧武關人拉板車
十五五叔捐軀與梅生出走
十六在西安會晤趙健女士
十七戰爭也沒有毀掉它們
十八從克難坡到嘉峪關

文摘

青年時代的黛莉
閒暇時候,我也好點兒收藏。去古玩集市遊走一圈,偶得兩件俗物,不奢望升值空間,只圖個課間歇息,平添一番古今賞析的情趣。有一搭無一搭,時日漸長,卻也相熟了不少行內友人,所選項類亦不固定,是老的就話稠。彼此散淡請教,或交流往昔體會,或共享近日喜憂,不敢期待動人心魄的寶貝。人可以貪玩,切不可貪財。
讓我無法割捨、不能輕棄的交易,卻有這一回。當時,面對著巴金先生早年寫給山西少女的七封老書信,我無法平靜待之,反覆追索不捨。得信後,展開考證落實,“探索發現”這位女性。前前後後竟用了兩年多工夫。故事波瀾起伏,值得一記。同時,我將藉助此文,向讀者和研究界披露全部七封信的內容。
這七封書信,都是年輕的巴金用鋼筆書寫的真跡,應該沒有發表過。收信人地址前後一致,都是“山西太原坡子街20號”,收信人姓名均為“趙黛莉女士”。七隻實寄信封俱在,其中兩封保留著民國時期郵票數枚,上面分別印有孫中山頭像和蔣介石頭像。寄收郵戳依稀可辨,有“平滬”、“上海”、“北平”、“陽曲太原”等字樣,可辨認的時間為“民國二十五年”,即1936年。巴金先生或在信封上寫“平快”二字,或寫“上海李緘”字樣。我得信時,七隻信封和七封信之間,已經分離開來,沒有原裝在一處,因而其前後順序尚需詳查。巴金先生在信章節附注明時間,未見年份,僅有月日,也為這七封信的排序加了些難度,要依靠內容從容推斷。我認為七封信應是跨了年度的。要把七封信前後順序排列準確,包括與信封對上號,還望專家細識。
我所看重者,是信件內容。七封信加起來好幾千字,總還是豐富的。我沒有涉及過巴金研究工作,仍堅持把信收藏回來,怕它們流失損壞,就是為了給巴金研究者們救得一份素材。往日收點兒東西,總是個人私好,這次則有些為著社會之意。巴金先生這些信,距今70多年風雨,仍基本上保存完好,讓人怎能不珍惜。夤夜燈下品讀,如同一位前輩作家再次向我們細敘心曲。巴金先生在信尾署名時,除首封落款“巴金”全名外,其餘六封,只落一“金”字,更讓人倍感親切。當年,巴金先生致信黛莉一人,而今看來,則是寫給我們大家,寫給他全部讀者的。——(巴金致黛莉第一封信)引

作文

在寫作該書的過程中,引發了趙瑜諸多的感慨:“也許,我想在黛莉那坎坷的人生當中,尋找並且證明些什麼――要國?要家?要民族解放、個人自由?這些概念是分裂的還是統一的?我們怎樣看待巴金先生和他的《家》?事到如今,我們對於現當代文學的主旨,又將如何評說?現當代文學之間是什麼關係?作家與痴心讀者之間,在歷史上又產生了怎樣的作用?”我們唯有認真閱讀作家的作品,並從中去尋找答案。

編者

2006年冬,作家趙瑜偶然在太原文廟一古董商那裡邂逅了巴金從未發表過的七封親筆書信,這些加起來近4000字的書信是年輕的巴金寫給“山西太原坡子街20號”一位“趙黛莉女士”的,信件背後的人物命運深深地吸引著作家――趙黛莉是誰?近百年時代風雲,她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從此,趙瑜“追隨著黛莉女士生活的足跡”,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尋找巴金的黛莉”這一艱難而又神奇的過程。而趙瑜記錄全過程的報告文學作品《尋找巴金的黛莉》一經《中國作家》推出,便產生了轟動,並當之無愧地榮獲《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10萬元大獎,16位評審全票通過;榮登由《北京文學》月刊社主辦的“2009年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前列。多家報刊幾乎同步開始連載,《新華文摘》精編了5萬餘字給以刊發,眾多報紙紛紛推出巴金七封信的原文。值得注意的是,新華社連續組織了三篇由資深記者趙蘭英撰寫的新聞通稿,詳細介紹了趙瑜發現巴金信件以及苦苦尋找黛莉的整個經過,這種做法比較罕見。文學報以《明白人下笨功夫》為題,整版宣傳介紹了該書,《北京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華商報》等國內數百種報刊及時關注,各大網站同時展開熱議,越來越多的學者、評論家發表文章從各個角度提出肯定。作為批評界的重要刊物,《文藝爭鳴》今年二月號刊發朱競長文,將作品反響引向高潮。
作品主人公趙黛莉和女兒趙健讀完全書後,熱情致電趙瑜和編者,感謝他們,並表示:“想不到我們成了新聞人物了!”但她們不希望媒體登門打擾,要求住址保密。
關於自己的這部作品,趙瑜說:“今天的現實無疑是從歷史推衍而來的,任何民族都只有把歷史看成如自己的宗教般那么重要,才能更好地關注當下。所以,文學作品的創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現實和政策層面,因為你關注的這個問題很可能不久就能得到解決,一旦得到解決,作品就沒有意義了。因此,要從歷史上、從更深的地方去關懷土地與農民,才能告訴大家一些更豐厚的東西。”
著名評論家雷達認為,這部作品是他一直在尋找的那種作品――就是一粒沙可見大千世界的好例子,由7封信引出了大滄桑、大境界、大悲憫。

教授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評論家陳曉明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認為,晉文化的底蘊和晉人品性的書寫,是這部作品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可見趙瑜筆法老到,恰是毫無遮掩的紀實筆法,讓讀者體驗到晉文化的特有韻味;當然,更為深層的還在於書寫晉人的歷史命運。山西在近代中國一度是經濟和金融的中心,想想當年平遙古城,多少大戶人家,如今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山西在近代中國向現代中國轉型中的敗落,是中華民族令人驚懼的歷史變異。現在,尋找黛莉的過程正是這種歷程的艱難展開。尋找黛莉的故事攜帶出來的,是山西幾個大家族在20世紀的動盪波折。尋找黛莉,幾經曲折,分析的卻是20世紀上半期山西的歷史,也是中國現代動盪不安的歷史。中國的大家族捲入了生產、戰爭、政治、暴力,無一倖免,歷經事件的衝擊,或分崩離析,或顛沛流離,或苟全性命。這部作品最讓人震驚的主題隱而不現,卻時刻要爆發出來,那就是山西的也是中國的那些大家族,在20世紀無休止的戰爭動亂中的崩潰與滅亡。

誤區

那些尋找黛莉的誤區,卻是展示中國現代歷史之創傷最有效的歷程。幾經尋找,探尋了多戶趙家,最後才找到了太原市坡子街20號趙公館,其主人出生於寧武趙家。這戶趙家到了趙廷雅、趙廷英這一輩,兄弟二人有些來歷,其遭際也嵌進了中國現代史。趙廷雅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歸國後以實業救國;趙廷英畢業於保定軍校,官至少將,卻落入汪精衛的漢奸陣營,命途多舛。這個家族與中國現代劇烈的社會革命裹挾在一起,家族的成員,或者反革命,或者革命,或者被革命摧毀。山西在現代中國劇變的年代就是一個戰場,打完抗日戰爭,再打解放戰爭,此後就是斬草除根的土改,再也沒有幾戶大戶剩餘下來。血雨腥風,山西的那些大家族、那些幾進幾出的大院,還有多少遺留下來?拆的拆,毀的毀,這就是我們的歷史、家族的劫難。
陳曉明說,趙瑜作為晉人去書寫晉人,那種情感與情懷,恰恰有一種不可多得的深切、一種撕裂的痛楚。書寫者把歷史撕裂,歷史把家族撕裂,生命在撕裂的縫隙間留存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