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氏家譜

寸氏家譜

雲南騰衝《寸氏家譜》始修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自四世祖寸定起,十世祖寸澹、十二世祖寸雲生,字 臥山,曾於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年)修《寸氏宗譜》,十八代孫寸開泰都先後主持修建過宗譜。寸氏十八代寸開泰( 1863 ~ 1925 年)清光緒乙未進士,寸慶第三子寸通之後裔(由和順遷居洞坪村) ,官至刑部主事。他主持修訂的《騰衝寸氏家譜》可以說是對寸氏宗族近百年歷史作出的最大貢獻,對寸氏宗族 600 年的歷史起到了能尋根溯源,承前啟後,有譜可查,有史可考的重要功用,同時為地方志的撰寫提供了翔實的材料。 民國六年( 1917 年) ,寸開泰主修、闔族重修的《騰衝寸氏宗譜》,為騰越道尹由人龍題簽,距今已 84 年。 現存(清)寸氏家譜,寸開泰編修,清朝光緒年間騰越堂木刻活字印本。被收藏在雲南省騰衝縣博物館、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和順鎮寸家大祠堂。

寸氏族譜

雲南騰衝《寸氏家譜》始修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自四世祖寸定起,十世祖寸澹、十二世祖寸雲生、十八代孫寸開泰都先後主持修建過宗譜。現存(清)寸氏宗譜,寸開泰編修,清朝光緒年間騰越堂木刻活字印本。被收藏在雲南省騰衝市博物館、雲南省保山縣和順鎮寸家大祠堂。

據《騰衝寸氏家譜》〗,世居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里寸家灣。和順一世祖寸慶,明朝洪武二十三年( 1391 年)
奉旨南征來滇,隨大軍至永昌(保山〗、騰越(騰衝)守御千戶所,

前清道光年騰衝和順鄉新建寸氏宗祠序(碑記)

從來本則有本,千枝萬葉不能忘,水則有源,四海九洲何可沒,物因如此,人亦宜然,人受天地之生成,既宜切於敬,蒙祖定之培植,尤應妥其靈。

鼻祖太師 慶公原籍南京,於 洪武二十三年自蜀來騰衝傳五支,居本鄉者三、遷永昌浪穹二,四世開始吾鄉學,子孫漸繁,處各村寨者難計,不立祠以統之,則渙然而未苹不能別尊卑分長幼,辨內外定親疏,雖曰同姓,勢將混雜而莫可考何之後哉,問心有愧而己矣,不肖等於嘉慶十年,對神前而起念修,建合族欣然樂從,與族長光遠立募薄,分散勸捐,次年腳稅強有支持,後舉式谷,慎重其事,

鳩工庇材、盡心竭力,近仁勤登記、才動日、興國、五百餘年來繁衍已二十四代,人家千餘家,雖無特達襮著者,而蕃滋?裔,萬民鱗櫛,遷徙流漫,在各地方或,以文稱,或以武顯者代不乏人,吾祖之洪仁碩德,足以庇蔭後代於無窮者,而可知也。

吾祖生五子,長支成公、二支亨公、三支通公、四支堅公、五支賜公等,因子孫繁衍,人以地限由近及遠擴張至貴州省遵義及本省各縣者是四、五支之裔孫也,在騰衝屬各鄉鎮及緬甸者是大二、三支之裔孫也。

四代裔孫,文斌公(橋頭老爺)於大明萬曆年間南來發展,曾受緬王之聘,職為翻譯官,三次隨緬使晉北京訪問,被神宗皇帝留意,開辦“四夷館”,職授鴻臚寺少卿。

寸玉,[10]明代弘冶(1488-1505),正德(1506-1521)時鴻臚寺戲班,四夷館教授。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鄉早期旅緬華僑。明弘治十七年(1504)因四夷館譯學失傳多年,復開始命雲南等行省鎮守官訪取精通各種外語、民族語併兼通漢語者選入宮廷,寸玉被選入緬甸教授館授教授職,並鴻臚寺戲班,培養外語人才,接待外賓,出使緬甸,為古代中緬友好往來作出了貢獻。寸玉在宮廷服務至正德十一年(1516)始退休回雲南。明武宗賜寸玉敕書,說他“蚤究儒書,兼通譯語,發身癢序,列職京朝……歷年茲久,考績惟勤,宜有渥恩,以市褒勸。”此400餘年敕書碑文,至今尚存。寸玉回鄉後,尚改修了大盈江河道,鄉人至今尚說:“橋頭老爺(寸家住大橋頭)修大河,仿黃河九轉十八灣,澇可排水,旱可蓄水”,有利於農田水利。至萬曆(1573--1620)間金齒騰越參將鄧子龍到騰,曾書“白髮朝儀”匾懸於寸玉家。

騰衝寸氏家譜

譜序

從來本則有本,千枝萬葉不能忘,水則有源,四海九洲何可沒,物因如此,人亦宜然,人受天地之生成,既宜切於敬,蒙祖定之培植,尤應妥其靈。

鼻祖太師 慶公原籍南京,於洪武二十三年自蜀來騰衝傳五支,居本鄉者三、遷永昌浪穹二,四世開始吾鄉學,子孫漸繁,處各村寨者難計,不立譜以統之,則渙然而未苹不能別尊卑分長幼,辨內外定親疏,雖曰同姓,勢將混雜而莫可考何之後哉,問心有愧而己矣,不肖等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編修雲南騰衝《寸氏宗譜》,盡心竭力,近仁勤登記、才動日、五百餘年來繁衍已二十四代,人家千餘家,雖無特達襮著者,而蕃滋族裔,萬民鱗櫛,遷徙流漫,在各地方或,以文稱,或以武顯者代不乏人,吾祖之洪仁碩德,足以庇蔭後代於無窮者,而可知也。自四世祖寸定起,十世祖寸澹、十二世祖寸雲生、十八代孫寸開泰都先後主持修建過宗譜。現存(清)寸氏宗譜,寸開泰編修,清朝光緒年間騰越堂木刻活字印本。被收藏在雲南省騰衝市博物館、雲南省保山縣和順鎮寸家大祠堂。

吾祖生五子,長支成公、二支亨公、三支通公、四支堅公、五支賜公等,因子孫繁衍,人以地限由近及遠擴張至貴州省遵義及本省各縣者是四、五支之裔孫也,在騰衝屬各鄉鎮及緬甸者是大二、三支之裔孫也。

四代裔孫,文斌公(橋頭老爺)於大明萬曆年間南來發展,曾受緬王之聘,職為翻譯官,三次隨緬使晉北京訪問,被神宗皇帝留意,開辦“四夷館”,職授鴻臚寺少卿。

和順清乾隆廩生寸雲生(字臥山)的行書刻石,其父寸文秀系乾隆九年歲貢。曾於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年)修《寸氏家譜》寸氏十八代寸開泰( 1863 ~ 1925 年)清光緒乙未進士,寸慶第三子寸通之後裔(由和順
遷居洞坪村) ,官至刑部主事。他主持修訂的《騰衝寸氏家譜》可以說是對寸氏宗族近
百年歷史作出的最大貢獻,對寸氏宗族 600 年的歷史起到了能尋根溯源,承前啟後

題辭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寸氏宗譜

立德立功願萬世子孫書香遠繼;有源有本問兩川父老祖澤猶存。——寸開泰

凡例

(1)從來本則有本,千枝萬葉不能忘,水則有源,四海九洲何可沒,物因如此,人亦宜然,人受天地之生成,既宜切於敬,蒙祖定之培植,尤應妥其靈。(2)收錄範圍:騰衝,盈江寸氏族人,慶公宗親後裔。(3)結構特點:譜序,題辭,凡例,譜論,恩榮,圖,節孝,像贊,考,宗規家訓,祠堂、祠產、坊墓,字輩,世系,世系錄,傳記,仕宦錄,志,雜記,文獻,修譜人員,五服圖,餘慶錄,領譜字號。

譜論

記錄先世,弘揚家史,敦宗睦族,凝聚血親。

恩榮

(1)白髮朝儀——明朝萬曆年間名將鄧子龍為緬懷“橋頭老爺”寸玉提書的“白髮朝儀”匾額

(2)帝眷在德——明崇禎甲戌科進士,太僕寺卿、工部侍郎的騰賢胡璇,貢生寸禧諧所書的四字匾

(3)華僑領袖,民族光輝——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贈寸尊福

(4)抗日軍中一虎將——蔣中正譽寸性奇

(5)南滇干城之後,將門虎子之象——前清雲貴總督李經羲譽寸性奇

祖塋

寸氏始祖墓位於位於和順正中後山橄欖坡下靈秀一坡腦上(馺馬壩崗上),如將寸氏宗祠及遠眺之筆架山連在一起,又恰在一條中軸線上,真可謂風水寶地。

一世祖慶公,二世祖五祖墓 一世祖慶公,二世祖五祖墓
始祖慶公墓 始祖慶公墓
始祖墓碑文 始祖墓碑文
二世祖寸成,寸亨,寸通墓 二世祖寸成,寸亨,寸通墓
二世祖寸堅,寸賜墓 二世祖寸堅,寸賜墓


祠堂

寸氏宗祠位於鄉間中心前沿建築宗祠,一派金碧輝煌風格其造型中西合璧,三道羅馬式圓拱門,每道門有一個三角頂,十分有新意,還糅合了佛教的圖騰、符號。 其門前的兩個石頭立柱是明顯的佛教的圖騰。它的三個高大半圓形拱門,還有門頂上面的忍冬雕花,則是西洋風格, 宗祠兩邊的粉牆黛瓦、翹角飛檐是地地道道的中式風格,大門外有兩層石月台。月台均修有石欄。臨門月台高出鄉前通街丈余,通沖外又有一更大月台,月台前有荷池一塘,塘外為廣袤農田。可謂風景無限、視野開闊,其向深遠。自里向外正殿、兩廂、內院、前廳、前院、大門、小月台、鄉道大月台,更低處還有一池荷塘,拾級而上具有步步高升之勢,而且縱貫一條中軸線上,更有考究者,始祖寸慶其墓位於和順正中後山橄欖坡下靈秀一坡腦上,如將寸氏宗祠及遠眺之筆架山連在一起,又恰在一條中軸線上,真可謂風水寶地。

寸家先後獲取功名的有223個秀才文武生,4個舉人(寸式玉、寸性安、寸輔清、寸禧諧、寸矅磐)等,並於光緒乙未年還出了寸開泰一個進士,故按律允許懸兩斗。宗祠中還有寸氏祖先墓的照片及解說;值得一提的是,祠中懸掛著清代光緒乙未進士寸開泰手書的“寸氏家訓”,寸氏家訓共十六字:禮、義、廉、恥、忠、信、孝、悌、寬、和、謹、勤、慈、讓、恭、儉。這十六字,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每字下面均有解說。寫好後裱為單條,張掛於宗祠之中。宗祠中還有二十四孝彩圖。

寸氏宗祠大門 寸氏宗祠大門
寸氏家譜 寸氏家譜
寸氏宗祠祖先牌位 寸氏宗祠祖先牌位

祖居地

寸氏家譜 寸氏家譜

雲南騰衝和順寸家灣。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詩中這樣描繪極邊古鎮和順。

寸氏始祖寸慶祖籍南京,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由西蜀郡(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里寸家灣)。奉旨隨傅友德、蘭玉、沐英平定雲南滇西後,駐守在騰衝,寸慶(在駐守騰越州時曾被封為領衛指揮兼隨軍參贊)、騰衝衛千戶,寸氏家族也是最早到和順鄉開基業的五姓(寸、劉、李、尹、賈)始祖之一。定居和順鄉寸家灣其後裔在騰越(騰衝)發展成望族。

寸家灣 寸家灣

從和順景點大門進入後過小橋(名雙虹橋)即可看見的和順圖書館往左轉後一直直走大概500米左右,第一個拐彎處,即寸家灣月台(類似涼亭的建築)就到了寸家灣,寸家灣主要居住著寸氏族人。有靚麗,古色古香寸家灣洗衣亭‘

寸家灣月台 寸家灣月台

寸家灣月台是形似月牙的建築,是和順建築的特色,每一個巷口,或是公共建築,或是大戶人家門口必有一個月台,有的還有照壁以“遮蔽風水”,鄉親們在上面植樹、置凳使月台作為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場所。

寸家灣洗衣亭 寸家灣洗衣亭

寸家灣洗衣亭。 在環鄉的小河岸邊上,這裡的人叫它洗衣亭,又稱之為風雨亭,是寸氏族人華僑為在家的女人洗衣服遮風擋雨而建的。亭頂四角微翹,水面上立有井字形石條,旁邊有木條凳,柱子上扎著許多鐵釘,是專門用來掛搓衣板、搗棒的。河水從石板下淌過,白鵝、青魚在亭柱下悠悠遊盪,不論天氣好壞,人們都可以到此汲水、洗衣服。和順的女人雖過著富足的生活,相夫教子,善侍公婆,但她們也能對丈夫曉之以理、動之於情、顧全大局。寸家灣洗衣亭為典 型:都以筆直的圓柱托載著中國傳統建築樣式 的大屋頂,屋脊上雕飾空靈,或優美,或沉 穩。

鈴聲緊,砧聲輕,聲聲敲碎離人心,魂系洗衣亭。

河水清,潭水清,清水清淚不分明,情依洗衣亭。

節孝

騰衝和順有一座牌坊,是一個貧民為自己的母親修造的。這人叫寸品第,他父親早亡,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撫養成人,為感報母恩,他起早貪黑地靠做銀匠的微薄手藝掙錢,一分一文地積攢起來為母親立了一道牌坊,留下佳話。也就是這位孝子寸品第,在辛亥革命前一年,即1910年,到清水忠孝寺遊玩,看見寺內有一老桂花樹片,徵得住持的同意,扛回家栽在花園裡,人稱“片桂”。第二年,片桂竟發芽開花,為鄉中一奇事,便招來當時的和順文化名流,他們即興賦詩,居然成詩百餘首,名曰《片桂集》,成為了一部保存完整的和順名流的集體詩集。

寸氏宗祠中還有二十四孝彩圖

像贊

將本家族先人中顯達之人,畫出其儀容,有些還寫上贊語,置於

卷首,以求達到光大族望,薰陶後人,使“後世子孫起敬起孝,且可惜為感奮”

的目的;有些還刊載一些先人遺墨。

吾族原籍南京遷移至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里寸家灣而於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始祖 慶公奉命入雲南漸至騰衝和順鄉(原名:河上屯,又陽溫登,再河順鄉)寸家灣而家焉者也,吾鄉川籍者寸、釧、李、尹、賈等姓,傳言先後於洪武年間來騰衝者。

吾祖於明初離巴江入滇至騰衝,居家於盈江之旁,鳳嶺之麓,開農田,興水利,創吾騰衝萬世之基。騰衝本不毛之地,諸夷雜居,且地多瘴氣,蛇蠍滋生,則吾祖拋棄骨肉,跋涉險阻,以入荒蠻;非樂斯土之地利與人和,是以堅忍果敢,艱辛締造之狀均可知也。

盈江寸姓乃寸亨後裔,由雲南騰衝和順鄉寸家灣遷入盈江縣勐弄鄉勐典村石竹嶺。其後裔分布於中寨,左家坡,盤龍山,盈江下寨,勐弄的麻栗園,中山,崗房。蓮花山鄉,昔馬鎮,盞西(已傣化)已發展為幾百戶,幾千人。騰衝寸姓始祖太師,寸慶原籍南京,於洪武二十三年自蜀來騰衝遷移至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里寸家灣而於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始祖 慶公奉命入雲南漸至騰衝和順鄉(原名:河上屯,又陽溫登,再河順鄉)寸家灣而家焉者也,傳五支,居本鄉者三、遷永昌浪穹二,四世開始吾鄉學,子孫漸繁,吾祖生五子,長支成公、二支亨公、三支通公、四支堅公、五支賜公等,因子孫繁衍,人以地限由近及遠擴張至貴州省遵義及本省各縣者是四、五支之裔孫也,在騰衝屬各鄉鎮及緬甸者是大二、三支之裔孫也。

四代裔孫,文斌公(橋頭老爺)於大明萬曆年間南來發展,曾受緬王之聘,職為翻譯官,三次隨緬使晉北京訪問,被神宗皇帝留意,開辦「四夷館」,職授鴻臚寺少卿。

二世祖:寸成 寸亨 寸通 寸堅 寸堅 寸賜。

其它族裔分布於雲南各縣,台灣,緬甸。

宗規家訓

宗祠中還有寸氏祖先墓的照片及解說;值得一提的是,祠中懸掛著清代光緒乙未進士寸開泰手書的“寸氏家訓”,寸氏家訓共十六字:禮、義、廉、恥、忠、信、孝、悌、寬、和、謹、勤、慈、讓、恭、儉。這十六字,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每字下面均有解說。寫好後裱為單條,懸掛於寸氏宗祠中。

祠堂祠產坊墓

(1)祠堂的歷史與現狀:清嘉慶十年(1806年)時任族長的武生寸光遠組織闔族神前起念,勸捐籌款,後投資緬甸經營棉花,獲利後於嘉慶十三年(1809年)臘月初二豎正堂、大門,14年(1810年)夏修山牆、圍牆及廊階,24年(1820年)建廳房,道光2年(1823年)修廳前照壁,道光3年修家堂座,5年修曖閣牌位,6年(1827年)修月台,1936年重修新大門,前後歷時126年,經幾代人的辛勤營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廂樓、照壁、前廳、花園、兩個天井、尤其新大門在上下兩個月台及分立兩邊的標桿,八字粉牆的映襯下十分壯觀。

作為門面,寸氏宗祠大門顯得與眾不同,別家宗祠大門均為傳統的飛檐斗拱、瓦木結構,唯獨寸氏宗祠大門從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標新立異,典型的南亞風格,“洋”氣十足。新大門是由祖先父寸性怡30年代任族長期間主持完成的。作為僑商巨賈的祖父雖說是飽讀詩書的儒生秀才,但並不墨守成規,善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在其任族長時,經謀劃於1936年在緬甸請印度工程師設計圖紙,再由緬甸顧請了一些印度工匠到和順施建。(按相同樣式同一夥匠人還修建了尹家巷腳閭門及張家坡張德倉家大門)所用材料如鋼筋、水泥、瀝青等全部由緬甸靠馬幫馱運回來。經過多日精心施工雕琢,建成的新大門再配以匾額楹聯,最終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經典之作。歲月滄桑,歷經70多個春秋風風雨雨的洗滌、磨礪,它不僅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時光的推移越顯得珍貴,成了華夏文化與南亞文化水乳交融的實物例證,因而亦順理成章地成了魅力和順僑鄉一張醒目名片。

寸氏宗祠自建成後除供族人春秋祀祭,緬懷祖宗外,多年來都是作為育人教書的場所,早在晚清,民國初年即被闢為校舍,先後曾作為和順女子學堂,兩張國小堂,解放後和順中心國小、鄉教辦、鄉幼稚園長期在內教學、辦公,為和順的教育事業作出過貢獻。一度左禍猖獗,寸氏宗祠亦在劫難逃,不僅匾額、楹聯、石標桿統統被毀棄,甚至連極富美感的大門頂飾也被拆除而代之於土俗不堪的水泥平頂。內部建築亦有多處改換而致面目全非。物極必反,喜得改革開放春風化雨,邊陲僑鄉再換生機,和順中心國小、幼稚園、中心學校先後搬遷入新校舍,寸氏宗祠仍交歸寸氏族人管理,海內外寸氏子孫聞訊無不歡呼雀耀。近年來經政府資助,族人共同努力下,被毀文物漸次恢復。2003年鎮政府出資按原模樣用火山石材料修復了大門頂飾,2006年寸氏族人捐資重修了家堂座並重設了寸慶公等始祖的神位,添置了多塊匾額、楹聯;還將寸開泰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恭、儉、慈、讓、勤、謹、寬、和為題,用四字句韻作的“家訓韻語十六章”制牌書寫懸掛於宗祠中堂;創設圖文並茂的家族歷史展室;重樹雙斗標桿;2009年由僑居緬甸的族人敬捐緬甸產的漢白玉石獅一對,使祠堂增色不少;院內栽花植樹,面目一新,重換生機的寸氏宗祠,作為寸氏子孫後代共同的“根”,在團結海內外族人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同時亦為和順魅力名鎮方興末艾的旅遊業增添了一個獨特耀眼的亮點。

(2)神位:大明太師始祖 慶寸公靈位

二世祖諱 成 寸公暨德靈位 長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亨 寸公暨德靈位 二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通 寸公暨德靈位 三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堅 寸公暨德靈位(四支祖落籍永昌府即今保山縣)

二世祖諱 賜 寸公暨德靈位(五支祖落籍貴州省遵義)

(3)世次:一世祖寸慶,二世五祖:寸成、寸亨、寸通、寸堅、寸賜

(4)寸氏宗祠祠聯:暖閣:隋莊橋以開滇,喜勝著九邊,勛垂百代;

佐沐英而定越,辛職贗千戶,祀享萬年。

黍稷蔫馨香,楚尹家聲傳不朽,

桂蘭栽茂盛,爨候世德繼無窮。

崇德報功,所貴尊其父祖;

承先啟後,亦能保我子孫。

正廳:溯從龍於勝國,念爾祖披荊剪棘,幸得西川辟道、南詔結廬、勤勞啟沐氏藩風,汗馬功勳馨俎豆;謀燕翼於邊陲,喜若族萃處群居,能知報本春秋,傳家詩禮,文物為滇中儀表,蟬聯科第耀簪裾。

三千石善事廣行,民蒙其利;

五百年宗功長佑,人兵所安。

緬千古之故家,岡不本於積德;

編萬世之宗法,亦能告夫成功。

客堂:嘉佳來臨,喜促膝談心表楊先德;

高堂戾止,願本身作則訓誨後昆。

大門:五嶽宗山,百川赴海;

千秋報本,萬古流芳。

立德立功願萬世子孫書香遠繼;

有源有本問兩川父老祖澤猶存。

惟道、惟德、惟功,緬宗功於先代;

曰謙、曰慈、曰儉、留家法於後人

廚房:知稼穡艱難,力服先疇,未敢自安暇逸;

采藻萍清潔,勤修祀典,還期永享蒸嘗。

左廂樓:耀祖光宗當追司馬才華,親題玉柱;課孫訓子好奮 元龍志氣,大啟瓊樓。

右花園:仗先祖之有靈,桂折杏探,南國家聲從此振;

憶故園其無恙,瓜絲椒衍,西川世澤到今存。

(5)寸氏宗祠匾:明德惟馨, 白髮朝儀 ,西川世澤, 祖德千秋, 族裔繁昌, 勛垂百代, 知恩報恩 ,德照蒲新, 宗功遠被

5) 配享:一世祖寸慶娶妻劉氏,生五子寸成、寸亨、寸通、寸堅、寸賜,

(6)牌坊:和順有一座牌坊是寸品第為自己的母親修造的。

(7)祖塋及各房墓地的分布與坐向等:始祖寸慶,二世五祖:寸成、寸亨、寸通、寸堅、寸賜的墓位於雲南騰衝和順正中後山橄欖坡下靈秀一坡腦上(後頭坡馺馬壩崗上),如將寸氏宗祠及遠眺之筆架山連在一起,又恰在一條中軸線上,真可謂風水寶地。盈江寸姓,寸慶第二子寸亨之後裔(由和順遷居盈江勐弄勐典村)寸藻的墓位於盈江勐弄鄉勐典盤龍山,坐西朝東。

也稱字輩

吾族南來則於明萬曆年間,父作子繼,因親及友,迄及十九代,綿延至,性、品、尊、時、守、待、得、壽、傳、培、根、固、本、敬、厚、客、寬、忠、孝、仁、義、明、道、正、心、謙、和、誠、倍、治、世、證……諸字派,根深枝茂,葳蕤蓊鬱,氏族始稱極盛焉。

春秋祭祀之例,用以敬宗睦族,則為慎終追遠之意也,處此時移世易之際,宗祠無基,更不易聯宗親族、如此代遠年湮,後代裔孫,必定忘根移本,猶慮字派之錯亂,本末倒置、忘宗忘祖,莫知所自也。

第十六代日應必正性學風朝

第十七代廷嗣品太自

吾族裔孫務須共同遵守字派之順次,崇宗抱本則源遠流長也。(為恐混淆,妥將每代小支改用之字派附加於旁。十七代有小支改為單字者如寸琛、安、璽等不便加上,恐更模糊,先此附上)

第十八代可保家浩育開尊清長鏡進

第十九代賢源崇時樹愛如

第二十代 永志守鎮映

第二十一代 仕待民轔

第二十二代 得

第二十三代 壽

第二十四代 特

第二十五代 傳

第二十六代 培

第二十七代 根

第二十八代 固

第二十九代 本

第三十代 敬

第三十一代 厚

第三十二代 容

第三十三代 寬

世系

騰衝寸姓始祖太師,寸慶原籍南京,於洪武二十三年自蜀來騰衝遷移至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里寸家灣而於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始祖 慶公奉命入雲南漸至騰衝和順鄉(原名:河上屯,又陽溫登,再河順鄉)寸家灣而家焉者也,傳五支,居本鄉者三、遷永昌浪穹二,四世開始吾鄉學,子孫漸繁,吾祖生五子,長支成公、二支亨公、三支通公、四支堅公、五支賜公等,因子孫繁衍,人以地限由近及遠擴張至貴州省遵義及本省各縣者是四、五支之裔孫也,在騰衝屬各鄉鎮及緬甸者是大二、三支之裔孫也。

四代裔孫,文斌公(橋頭老爺)於大明萬曆年間南來發展,曾受緬王之聘,職為翻譯官,三次隨緬使晉北京訪問,被神宗皇帝留意,開辦「四夷館」,職授鴻臚寺少卿。

二世祖:寸成 寸通其後裔分布於騰衝周邊,緬甸。

寸亨 其後其後裔分布於騰衝,盈江,緬甸。

寸堅 其後裔分布於雲南各縣,台灣,緬甸。

寸賜 其後裔分布於雲南各縣,貴州遵義

世系錄

騰衝寸姓始祖大明太師,寸慶原籍南京,於洪武二十三年自蜀來騰衝遷移至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里寸家灣而於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始祖 慶公奉命入雲南漸至騰衝和順鄉(原名:河上屯,又陽溫登,再河順鄉)寸家灣而家焉者也,傳五支,居本鄉者三、遷永昌浪穹二,四世開始吾鄉學,子孫漸繁,吾祖生五子,長支成公、二支亨公、三支通公、四支堅公、五支賜公等,因子孫繁衍,人以地限由近及遠擴張至貴州省遵義及本省各縣者是四、五支之裔孫也,在騰衝屬各鄉鎮及緬甸者是大二、三支之裔孫也。二世祖:寸成 寸亨 寸通 寸堅 寸堅 寸賜。四代裔孫,寸文斌 。其它族裔分布⑵寸開泰,清光緒二十一年進士,雲南騰越廳(今騰衝)人,漢族。⑶寸性奇,蔣中正評價為“抗日軍中一虎將” 國軍陸軍中將三軍十二師師長在民國三十年中條山戰役壯烈殉國,雲南騰衝人,漢族。於雲南各縣,台灣,

傳記

(1)寸慶其原籍為四川巴縣,明朝洪武二十三年( 1391 年)奉旨南征來滇,隨傅友德、蘭玉、沐英至永昌,平定雲南滇西後,駐守在騰衝的,封為騰越衛指揮,騰衝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廢(麓川軍占據)。永樂元年九月置騰衝守御千戶所。寸慶封為守御千戶所。(2)寸玉,明代弘冶(1488-1505),正德(1506-1521)時鴻臚寺戲班,四夷館教授。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鄉早期旅緬華僑。(3)崇楨九年(公元 1636 年)丙子科寸禧諧明代天啟年間出生於騰衝和順。(4)寸式玉字章五,號德山。乾隆丙午(公元1786年)舉人,主講來鳳書院者八九年,造就人材甚多。(5)寸大進前清雲南武舉人, 三品武將在清末率領騰衝中營清軍在邊境英勇抗擊英軍的入侵(6)寸性奇,蔣中正評價為“抗日軍中一虎將” 國軍陸軍中將三軍十二師師長在民國三十年中條山戰役壯烈殉國。(7)寸品升字平階,男,雲南騰衝和順人,清光緒拔貢,著名民主革命先驅。其所起草的“討袁檄文”被胡適稱為“天南第一筆”。後為民國成立為眾議院議員。(8)國軍上校黃埔戰將寸品德參加中國遠征軍,在怒江前線游擊作戰,(9)寸開泰,清光緒二十一年進士.(10)寸尊福,雲南騰衝和順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驅,旅緬僑領、老同盟會員,“寸家玉”創名者。(11)寸仲猷(公元1898~1942年),雲南騰衝和順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驅、教育家。中國第一鄉村圖書館--騰衝和順圖書館創始人。(12)寸樹聲(公元1896~1978年),字雨洲;雲南騰衝和順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13)寸氏十七代孫寸雲國,寸慶第二子寸亨之裔孫(盈江始祖寸藻由騰衝和順寸家灣遷居盈江勐弄勐典村)清朝人士,盈江勐弄地區著名商人,來往於中緬之間經商,騾馬三千,家纏萬貫。人稱寸三老闆,由於家道中落其裔孫遷入勐弄崗房。

仕宦錄

寸開泰寸開泰生於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字曉亭,號心丹;雲南騰衝洞坪人。著名清朝學者。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十六歲時中秀才,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食凜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6年)戊子科赴省鄉試未售,次年中第四十五名舉人,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進士,為寸家大祠堂的門桿上添了一對石斗。後留京任刑部六品主事,簽分山東司行走。以寫《龍光台長聯》而著稱寸氏十八代寸慶第三子寸通之後裔(由和順遷居洞坪村) ,官至刑部主事。他學養深邃,熱心公益,辭官後,為騰衝的社會進步和文化教育發展做出諸多有益的貢獻。他精經史,工駢文,善畫梅,擅書法,寸開泰注重修史和著書立說,自取其齋名為“八十一株梅花館”,一看便知寸開泰喜梅,而且擅長畫梅,並以梅之高古明志。寸開泰為騰越文化的傳承代表之一,精經史,工駢文,善畫梅,擅書法,曾參與編修《騰越廳志》,主編《騰越鄉土志》、《龍陵廳志》,清寸開泰纂修。。《龍陵縣誌》張鑒安、修名.傳修,寸開泰簍, 16 卷,首 1 卷[3]。《寸氏家譜》等。傳世著作有《八十一株梅花館詩文稿》《梅花記》《庚子紀變詩》多卷。

寸黯 康熙末歲貢,有詩文集,已迭,錄文一篇。

寸式玉,字章五,號德山,乾隆丙午舉人,培成甚眾,主講來鳳書院八年。著有詩文集多種和《家居詩》。僅存《北上吟草》一卷,錄詩48首。

寸秀升,嘉慶丙寅歲貢,,錄文一篇。

寸輔清 字 佐廷(1867——1915)和李根源一樣,是1904年以官費送日本留學者,他倆一起赴日留學,並於次年首批加入同盟會。1911年,在昆明舉行重九起義中,根源攻上五華山,輔清則為大漢軍政府雲南都督撰寫第一張安民告示。先後任廣西補用知縣,雲南鎮南知縣。先後創辦永昌師範,騰衝中學,並首任校長。著《芝軒詩文鈔》《留日歸國日記》。文革中被毀。錄詩72首,文一篇。

寸品升 字平階。雲南騰衝和順人,清光緒拔貢,著名民主革命先驅。其所起草的“討袁檄文”被胡適稱為“天南第一筆”。後為民國成立為眾議院議員。著《居竹軒詩文集》四卷。錄詩16首,文兩篇。自號蕉溪酣睡子的寸平階,是位狂士。:一醉鰲峰當枕眠,丹敢照人豐彩綺。

寸亮卿 (生卒年待考),字翊清 廖生雲南騰衝和順人。廖生,教師,後旅居緬甸,詩文著作頗豐,多已流失。錄詩四首。 在寸亮卿翊清的倡議下,組成秀峰詩社。當時,亮卿先生撰《秀峰志盛》

《秀峰志盛》今我秀峰詩社開,陸海潘江魚貫來。傾談笑語放達出,天際歡聲震若雷。須臾片雲黑上首,跋扈風雨催詩吼。若者昂頭縱嘯歌,若者雍容欣酌酒。

寸時楨 字乾臣。附生,教育家,錄詩一首。

寸仲猷:字嗣徽(公元1898~1942年),雲南騰衝和順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驅、教育家。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生於騰衝縣和順鄉的一個清貧的華僑家庭。自幼聰慧勤學。1912年於和順兩等國小畢業,因品學兼優,與寸樹聲同時被鄉里公費選送到大理雲南省立第二中學深造。畢業後赴緬甸習商。他勤奮自學,幾年的時間就能用緬語對話、書寫,用英語書信,講閩粵方言。他熱心公益,善於交際,到仰光後,廣泛接觸新聞、教育、文化、工商界人士,和緬英當局政府官員也有往來,常出入當時進步的《新覺民日報》社,於報刊常有詩文發表。

寸嗣徽先生精於集郵。1938年“和順圖書館”新館屋建成,他除捐贈了經費和圖書外,還贈送一些精美的郵票給圖書館,裝入幾大鏡框排成圖案加注文字說明,長期懸掛在館內,向民眾展出。這是雲南繼昆明文廟郵展後的又一次集郵展覽。著有《騰衝家庭的緬化和教育的落後》《和順圖書館的前車——鹹新社》《說從儉》《本會會務進展要務》《本文作者致總部書》《婚禮改良議》《緬甸森林管理法及概況》《由旅緬滇僑概況及社團組織說到選舉》《本館經濟史略》等。

寸樹瓊 字佩久。雲南騰衝和順人,崇新會重要骨幹,和順教師,和順圖書館館務經理,後旅緬經商,愛國僑領。著有詩詞聯200餘首(副)。

寸守綱 字維三(1912——1985).。曾為和順圖書館館務經理,彎樓子教師和益群中學教師。善書善畫善詩文。

寸尊文 字郁廷 ,文生。七絕2首

家譜中另一種比較重要的內容,大多為家族中專門資料的匯集,

如科名、節孝、仕宦、宗行、宗壽、宗才、封贈、族內學校、、學產、歷代祖

屋、祖塋、祖產分布等等。這是明清家譜取法於史書中的“志”,即專門史而

成。

雜記

其他類不收或遺漏的均在此處敘述,大多為本家族的一些專門

資料,如男女高年、爭訟。田產、塋地的契約、契約、契約、訴訟文書等,範圍

很廣、很雜。

文獻

梅花訬跡

寸開泰 清代

百劫修來貞潔身,

獨殊群艷占先春。

雪中莫問和美事,

且作花間共醉人 。

居竹軒詩文稿不分卷民國寸品升撰稿本二冊(雲南)寸品升,字平階,雲南醃沖人,號居竹生,生平事鎮待考.是集無序跋,其詩多詠山水景勝、與友人同游之作,如"滇越火車道上"、"星加坡度歲遇友"、"和趙樾村巡按游元龍閣韻"等,

寸品升《討袁檄文》全文(民國三年即公元1914年5月替孫中山起草):

壬子之二月,國民憫構兵之慘,許清室舊臣自新,竭誠志以臨時政府付袁世凱,四海之內,莫不走相告曰:息兵安民,以事建設,是大仁大義舉也。吾民既竭誠以望袁,今袁所報民者何如哉?辛亥之役,深[流]血萬里,人盡好生,何為而然?若知袁種之暴戾更甚於清,則又何苦膏血萬戶,以博一人皇帝之雄哉!所以寧死而不悔者,誓與共和相始長耳。

今袁背棄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會,而閭閻無安民矣;解散國會,而國家無正論矣;濫用公款,謀殺人才,而陷國家於危險之地位矣;假民黨獄,而良懦多為無辜矣。有此四者,國無不亡!國亡則民奴,獨袁與二三附從之奸,尚可執挺銜璧以保富貴耳。嗚呼!吾民何不幸,而委此國家生命於袁氏哉!自袁為總統,野有餓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徹;國多憂患,而郊祀之典禮未忘。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吾儕昔以大仁大義鑄此巨錯,又焉敢不犯難,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

今長江大河,萬里以內,武漢京津,扼要諸軍,皆已暗受旗幟,磨劍以待。一旦義旗起,呼聲動天地。當以秦隴一軍,出關北指;川楚一軍,規畫中原;閩粵旌旗橫海,合齊魯以搗京左。三軍既興,我將與諸君子扼揚子江口,定蘇浙,以樹東南之威。掣庭掃穴,共戮國賊,期可指日待焉。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又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正義所至,何堅不破?願與愛國之豪俊共圖之!

修譜姓氏

【始修譜時間】明朝嘉靖九年

【地點】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鎮寸家祠堂。

【續譜主持人】族長:寸光遠,寸性怡,寸氏宗族管理會

【執筆人】四世祖寸定起,十世祖寸澹、十二世祖寸雲生、十八代孫寸開泰都先後主持修建過宗譜。

【說明】

一、修譜迫在眉睫。我始祖寸慶,原籍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里寸家灣,明朝洪武二十三年( 1391 年)奉旨南征來滇,隨傅友德、蘭玉、沐英至永昌,平定雲南滇西後,駐守在騰衝的,封為騰越衛指揮,騰衝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廢(麓川軍占據)。永樂元年九月置騰衝守御千戶所。寸慶封為守御千戶所。吾祖生五子,長支成公、二支亨公、三支通公、四支堅公、五支賜公等,因子孫繁衍,人以地限由近及遠擴張至貴州省遵義及本省各縣者是四、五支之裔孫也,在騰衝屬各鄉鎮及緬甸者是大二、三支之裔孫也。論其輩分,仍親如一家。我祖以德為本,蔭佑後人,子孫繁衍,已歷二十餘代。自遷居後,先祖修譜聯宗,修定家譜二十字:性、品、尊、時、守、待、得、壽、傳、培、根、固、本、敬、厚、客、寬、忠、孝、仁、義、明、道、正、心、謙、和、誠、倍、治、世、證……諸字派,根深枝茂,葳蕤蓊鬱,氏族始稱極盛焉。後人按譜排輩,和諧相處,從不亂宗,顯示了中華民族姓氏與家譜文化的魅力。

鑒於已有家譜待續,再次修譜、續譜已為宗族當務之急。為了承接先人,繼往開來,我騰衝,盈江寸姓後人、應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再續家譜二十字,以為後世子孫續譜排輩之遵循。

二、待續譜修成後,並擬將修配時各戶戶主刻於宗祠碑上,以存後世。

三、修譜、修祠乃家族事務,所需費用只能靠族人捐資。如何捐、捐多少,在此一併提出,供商議。

四、和順清乾隆廩生 寸雲生(字臥山)的行書刻石,其父寸文秀系乾隆九年歲貢。曾於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年)修《 寸氏宗譜

寸氏十八代寸開泰( 1863 ~ 1925 年)清光緒乙未進士,寸慶第三子寸通之後裔(由和順
遷居洞坪村) ,官至刑部主事。他主持修訂的《騰衝寸氏宗譜》可以說是對寸氏宗族近百年歷史作出的最大貢獻,對寸氏宗族 600 年的歷史起到了能尋根溯源,承前啟後

五服圖

五服是封建家族法規的重要依據,很多家譜後附五服圖,目的

是為了令族人重視和了解,不得混亂。

餘慶錄

家譜修成,末尾照例留幾頁空白紙,上書“餘慶錄”,意為

子孫綿延,留有餘慶。

領譜字號

為了防止家譜外傳,一般在家譜後都有順序號,或用一段特殊文字,如擷取《千字文》中的一段等,然後登記註冊,某人領某號,定期抽查。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 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 玉出崑岡

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弔民伐罪 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邇一體 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 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 豈敢毀傷 女慕貞潔 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 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信使可復 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 詩讚羔羊 景行維賢 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 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 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 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 曰嚴與敬 孝當竭力 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 夙興溫①

似蘭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辭安定

篤初誠美 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 籍甚無竟 學優登仕 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 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 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 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 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 仁慈隱惻 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 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涇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彩仙靈 丙舍傍啟 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 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 左達承明 既集墳典 亦聚群英

杜稿鍾隸 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 戶封八縣 家給千兵

高冠陪輦 驅轂振纓 世祿侈富 車駕肥輕 策功茂實 勒碑刻銘

②溪伊尹 佐時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 濟弱扶傾

綺回漢惠 說感武丁 俊③密勿 多士④寧 晉楚更霸 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 踐土會盟 何遵約法 韓弊煩刑 起翦頗牧 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 馳譽丹青 九州禹跡 百郡秦並 岳宗泰岱 禪主雲亭

雁門紫塞 雞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曠遠綿邈 岩岫杳冥

治本於農 務資稼穡 ⑤載南畝 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 勸賞黜陟

孟軻敦素 史魚秉直 庶幾中庸 勞謙謹敕 聆音察理 鑒貌辨色

貽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譏誡 寵增抗極 殆辱近恥 林皋幸即

兩疏見機 解組誰逼 索居閒處 沉默寂寥 求古尋論 散慮逍遙

欣奏累遣 戚謝歡招 渠荷的歷 園莽抽條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陳根委翳 落葉飄搖 游⑥獨運 凌摩絳霄 耽讀玩市 寓目囊箱

易⑦攸畏 屬耳垣牆 具膳餐飯 適口充腸 飽飫烹宰 飢厭糟糠

親戚故舊 老少異糧 妾御績紡 侍巾帷房 紈扇圓⑧ 銀燭煒煌

晝眠夕寐 藍筍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舉觴 矯手頓足 悅豫且康

嫡後嗣續 祭祀⑨嘗 稽顙再拜 悚懼恐惶 箋牒簡要 顧答審詳

骸垢想浴 執熱願涼 驢騾犢特 駭躍超驤 誅斬賊盜 捕獲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嘯 恬筆倫紙 鈞巧任釣 釋紛利俗 ⑩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顰妍笑 年矢每催 曦暉朗曜 璇璣懸斡 晦魄環照

指薪修祜 永綏吉劭 矩步引領 俯仰廊廟 束帶矜莊 徘徊瞻眺

孤陋寡聞 愚蒙等誚 謂語助者 焉哉乎也

宗祠大殿牌位

大明太師始祖 慶寸公(墓在後頭坡馺馬壩崗上)

二世祖諱 成 寸公暨德配墓 長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亨 寸公暨德配墓 二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通 寸公暨德配墓 三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堅 寸公(四支祖落籍永昌府即今保山縣)

二世祖諱 賜 寸公(五支祖落籍貴州省遵義)

五支祖賜公貴州歸四川、十八代孫進士開泰公(尊字派)兩次入川查訪,結果未找到五支之裔孫,後在貴州遵義遇到本族,皆云:“由滇來者”。

第十八代

可保家浩育開尊清長鏡進

第十九代

賢源崇時樹愛如

第二十代 永志守鎮映

第二十一代 仕待民轔

第二十二代 得

第二十三代 壽

第二十四代 特

第二十五代 傳

第二十六代 培

第二十七代 根

第二十八代 固

第二十九代 本

第三十代 敬

第三十一代 厚

第三十二代 容

第三十三代 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