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氏宗祠

寸氏宗祠

寸氏宗祠又稱寸家祠堂,位於雲南省騰衝縣和順古鎮,是和順古鎮的標誌性建築,是騰衝寸氏宗族的象徵。從內到外建有正殿、廂樓、花園、客堂、大廳、二門、大門,大門外有兩層石月台,臨門月台高出鄉前通衢175cm,左右兩邊有石標桿,每棵桿上有兩個石斗(為清光緒乙未科進士寸開泰所立)。通衢外又有一個更大的月台,前有荷池一塘,眼界開擴,風景無限。寸氏宗祠的南亞風格大門;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擴建於清代嘉慶十年(1806年)。

基本信息

建築特點

寸氏宗祠寸氏宗祠
寸氏宗祠的三道羅馬式圓拱門是和順八大宗祠歷史最久遠的一家,也是和順八大宗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家。
寸氏宗祠大門顯得與眾不同,別家宗祠大門均為傳統的飛檐斗拱、瓦木結構,唯獨寸氏宗祠大門從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標新立異,典型的南亞風格,洋氣十足。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經典之作。歲月滄桑,歷經70多個春秋,它成了魅力和順僑鄉一張名片。
寸氏宗祠,俗稱寸家宗堂,座落於和順蠆頭坡北麓,仳鄰大石巷腳總大門東側,占地2222平方米,坐南向北,依山面壩,逐級而起,錯落有序,宇輝宏。以建祠最早,大門最“洋”、標桿最“牛”,月台最闊、匾聯豐富而稱雄和順。
和順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據碑刻記載:清嘉慶十年(1806年)時任族長的武生寸光遠組織闔族神前起念,勸捐籌款,後投資緬甸經營棉花,獲利後於嘉慶十三年(1809年)臘月初二豎正堂、大門,14年(1810年)夏修山牆、圍牆及廊階,24年(1820年)建廳房,道光2年(1823年)修廳前照壁,道光3年修家堂座,5年修曖閣牌位,6年(1827年)修月台,1936年重修新大門,前後歷時126年,經幾代人的辛勤營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廂樓、照壁、前廳、花園、兩個天井、尤其新大門在上下兩個月台及分立兩邊的標桿,八字粉牆的映襯下十分壯觀。
作為門面,寸氏宗祠大門顯得與眾不同,別家宗祠大門均為傳統的飛檐斗拱、瓦木結構,唯獨寸氏宗祠大門從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標新立異,典型的南亞風格,“洋”氣十足。新大門是由祖先父寸性怡30年代任族長期間主持完成的。作為僑商巨賈的祖父雖說是飽讀詩書的儒生秀才,但並不墨守陳規,善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在其任族長時,經謀劃於1936年在緬甸請印度工程師設計圖紙,再由緬甸顧請了一些印度工匠到和順施建。(按相同樣式同一夥匠人還修建了尹家巷腳閭門及張家坡張德倉家大門)所用材料如鋼筋、水泥、瀝青等全部由緬甸靠馬幫馱運回來。經過多日精心施工雕琢,建成的新大門再配以匾額楹聯,最終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經典之作。歲月滄桑,歷經70多個春秋風風雨雨的洗滌、磨礪,它不僅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時光的推移越顯得珍貴,成了華夏文化與南亞文化水乳交融的實物例證,因而亦順理成章地成了魅力和順僑鄉一張醒目名片。
大門外上月台的左右兩邊分別立有一根高達兩丈多的石柱標桿,即古代的旗桿,相較其他宗祠的標桿,迥然有異,特別醒目的是別家的標桿只有一個方斗,而寸氏宗祠標桿上有兩層方斗。這裡很有考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是有嚴格規定不能越矩,由於在明清兩朝,寸家不僅先後獲取功名的有223個秀才文武生,4個舉人,並於光緒乙未年還出了寸開泰一個進士,故按律允許懸兩斗,其他宗祠則無此殊榮,寸氏宗祠的雙斗標桿就成了最“牛”的。
大門外設有上下兩層月台,全都採用石欄護圍、石板鑲鋪,尤其是緊靠鄉前大道的下月台為一半圓形,面積廣達數百平方米,特別寬暢,在八家宗祠中首屈一指,堪稱最“闊”。憶及兒時在和順中心國小上學,每逢開校會,全體師生集於下月台,僅占其一翼,可見其大。
寸氏宗祠里懸掛的匾額楹聯極為豐富,其中尤為珍貴的是明朝萬曆年間著名儒將鄧子龍為緬懷“橋頭老爺”寸玉提書的“白髮朝儀”匾額。據說,鄧參將當年統兵駐節騰越時,閒暇之餘漫遊河上屯亦即今日的和順,偶經寸玉家門,見其中熱鬧異常,便使人問知是後輩為寸玉作祀典,將軍受邀欣然入席,寸玉後人恭請他留墨為記,乘酒興他豪氣大發一揮而就,藍底白粉,據說“白”字尚缺中間一橫,眾人皆疑是否筆誤,將軍含笑不答,待匾額懸掛後,只見他手撮一團粉泥往匾上用力一擲,剛好填充了“白”字中間所欠一橫,“白髮朝儀”幾個氣勢不凡、蒼勁有力的大字赫然於目,舉座拍手叫絕。此匾多年都一直掛在寸玉家,宗祠興建才由後人贈送到宗祠內懸掛,可惜這一難得的寶貴文物和其他眾多楹聯匾額,解放後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被陸續移作他用,文革浩劫更無一倖免。萬幸李根源先生閒居和順魁閣時將“白髮朝儀”拓下並刻於石上,鄧參將的筆跡才得以保存,其他楹聯內容由寸開泰主編《寸氏宗譜》時均附記其上,現舉例以下:
暖閣:隋莊橋以開滇,喜勝著九邊,勛垂百代;
佐沐英而定越,辛職贗千戶,祀享萬年。
黍稷蔫馨香,楚尹家聲傳不朽,
桂蘭栽茂盛,爨候世德繼無窮。
崇德報功,所貴尊其父祖;
承先啟後,亦能保我子孫。
正廳:溯從龍於勝國,念爾祖披荊剪棘,幸得西川辟道、南詔結廬、勤勞啟沐氏藩風,汗馬功勳馨俎豆;謀燕翼於邊陲,喜若族萃處群居,能知報本春秋,傳家詩禮,文物為滇中儀表,蟬聯科第耀簪裾。
三千石善事廣行,民蒙其利;
五百年宗功長佑,人兵所安。
緬千古之故家,岡不本於積德;
編萬世之宗法,亦能告夫成功。
客堂:嘉佳來臨,喜促膝談心表楊先德;
高堂戾止,願本身作則訓誨後昆。
大門:五嶽宗山,百川赴海;
千秋報本,萬古流芳。
立德立功願萬世子孫書香遠繼;
有源有本問兩川父老祖澤猶存。
惟道、惟德、惟功,緬宗功於先代;
曰謙、曰慈、曰儉、留家法於後人
廚房:知稼穡艱難,力服先疇,未敢自安暇逸;
采藻萍清潔,勤修祀典,還期永享蒸嘗。
左廂樓:耀祖光宗當追司馬才華,親題玉柱;課孫訓子好奮元龍志氣,大啟瓊樓。
右花園:仗先祖之有靈,桂折杏探,南國家聲從此振;
憶故園其無恙,瓜絲椒衍,西川世澤到今存。
在長達一個半世紀中經由數代人的陸續添置增補,寸氏宗祠匯聚了眾多匾額楹聯,不但貼切得體,從不同角度追本溯源,憶先祖、勵後昆具有很強的啟迪教化作用,而且撰、書均系一時的名人雅士,行、楷、隸、篆紛呈各異,是供人鑑賞的書法佳品,這諸多珍貴文物被無知與狂熱毀於一旦,令人痛惜!
寸氏宗祠寸氏宗祠
寸氏宗祠自建成後除供族人春秋祀祭,緬懷祖宗外,多年來都是作為育人教書的場所,早在晚清,民國初年即被闢為校舍,先後曾作為和順女子學堂,兩張國小堂,解放後和順中心國小、鄉教辦、鄉幼稚園長期在內教學、辦公,為和順的教育事業作出過貢獻。一度左禍猖獗,寸氏宗祠亦在劫難逃,不僅匾額、楹聯、石標桿統統被毀棄,甚至連極富美感的大門頂飾也被拆除而代之於土俗不堪的水泥平頂。內部建築亦有多處改換而致面目全非。物極必反,喜得改革開放春風化雨,邊陲僑鄉再換生機,和順中心國小、幼稚園、中心學校先後搬遷入新校舍,寸氏宗祠仍交歸寸氏族人管理,海內外寸氏子孫聞訊無不歡呼雀耀。近年來經政府資助,族人共同努力下,被毀文物漸次恢復。2003年鎮政府出資按原模樣用火山石材料修復了大門頂飾,2006年寸氏族人捐資重修了家堂座並重設了寸慶公等始祖的神位,添置了多塊匾額、楹聯;還將寸開泰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恭、儉、慈、讓、勤、謹、寬、和為題,用四字句韻作的“家訓韻語十六章”制牌書寫懸掛於中堂;創設圖文並茂的家族歷史展室;重樹雙斗標桿;2009年由僑居緬甸的族人敬捐緬甸產的漢白玉石獅一對,使祠堂增色不少;院內栽花植樹,面目一新,重換生機的寸氏宗祠,作為寸氏子孫後代共同的“根”,在團結海內外族人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同時亦為和順魅力名鎮方興末艾的旅遊業增添了一個獨特耀眼的亮點。
大門外上月台的左右兩邊分別立有一根高達兩丈多的石柱標桿,即古代的旗桿,相較其他宗祠的標桿迥然有異,別家的標桿只有一個方斗,而寸氏宗祠標桿上有兩層方斗。由於在明清兩朝,寸家先後獲取功名的有223個秀才文武生,4個舉人(寸式玉、寸性安、寸輔清、寸禧諧、寸矅磐)等,並於光緒乙未年還出了寸開泰一個進士,故按律允許懸兩斗。
大門外設有上下兩層月台,全都採用石欄護圍、石板鑲鋪,尤其是緊靠鄉前大道的下月台為一半圓形,面積廣達數百平方米,特別寬暢,在八家宗祠中首屈一指,堪稱最“闊”。
宗祠中還有寸氏祖先墓的照片及解說;值得一提的是,祠中懸掛著清代光緒乙未進士寸開泰手書的“寸氏家訓”,寸氏家訓共十六字:禮、義、廉、恥、忠、信、孝、悌、寬、和、謹、勤、慈、讓、恭、儉。這十六字,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每字下面均有解說。寫好後裱為單條,張掛於宗祠之中。宗祠中還有二十四孝彩圖。
寸氏宗祠的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還糅合了佛教的圖騰、符號。 其門前的兩個石頭立柱是明顯的佛教的圖騰。它的三個高大半圓形拱門,還有門頂上面的忍冬雕花,則是西洋風格, 宗祠兩邊的粉牆黛瓦、翹角飛檐是地地道道的中式風格。

宗祠風水

寸氏宗祠寸氏宗祠
寸氏宗祠坐落在馬蹄型的和順壩子東南部和順古鎮,四周群山環抱,黑龍山,來風山,老龜坡,馬鞍山,石頭山等休眠火山與繞村而過的和順小河使其既有,‘群山環衛,朝抱有情“之境。又含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藏風聚氣,滿足中國傳統村落風水之精髓,和順整個主村落座落在黑龍山北麓的緩坡上。形成“居山而不登高阜,臨水而陷澤困的態勢”。舒展平緩的靠山山脈蜿蜒幾公里將山腳和山腰的村子環抱村前的壩子呈新月型,平坦開闊,成聚風藏氣之勢。寸氏宗祠坐東南朝西北,雖有背傳統風水推從坐南朝北,但地處無需考慮風向的滇西南其也是因地制宜選擇絕佳風水之舉。位於村落左右的來風山和石頭山乃為護衛青龍,白虎。和順北面的老龜坡和擂鼓山山勢平緩低矮,構成理想風水的朝山和案山,和順古鎮遵循傳統風水意象的山川選址。加之村民世代僑居海外經商尊崇儒重教的民風使其雖極邊之地,但人才輩出。是和順成為遠居滇西的“世外桃園”。和順“軍戶”立基業,“僑商”創輝煌,清朝初年受政治,經濟的影響和順人徹底擺脫了“軍戶”的舒服,紛紛遠走異國“走夷方”的生活‘創造了紅遍東南亞的“福聖隆”商號,翡翠大王寸尊福。
寸氏宗祠大門,一派金碧輝煌。其造型中西合璧,三道羅馬式圓拱門,每道門有一個三角頂,十分有新意。大門外有兩層石月台。月台均修有石欄。臨門月台高出鄉前通街丈余,通沖外又有一更大月台,月台前有荷池一塘,塘外為廣袤農田。可謂風景無限、眼界開闊。
“寸慶,衛指揮使(四品)。”其後裔世襲千戶,五百餘年來繁衍已二十四代,人家千餘家,雖無特達襮著者,而蕃滋?裔,萬民鱗櫛,遷徙流漫,在各地方或,以文稱,或以武顯者代不乏人,吾祖之洪仁碩德,足以庇蔭後代於無窮者,而可知也。寸玉明代弘冶(1488-1505),正德(1506-1521)時鴻臚寺戲班,四夷館教授。雲南省早期旅緬華僑。明弘治十七年(1504)因四夷館譯學失傳多年,復開始命雲南等行省鎮守官訪取精通各種外語、民族語併兼通漢語者選入宮廷,寸玉被選入緬甸教授館授教授職,並鴻臚寺戲班,培養外語人才,接待外賓,出使緬甸,為古代中緬友好往來作出了貢獻。後來明代在朝庭中受鴻臚寺序班職者:寸文斌、寸玉、寸惜陰、寸登雲、寸膚養、寸秉直。寸開泰於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進士。寸氏先後中舉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輔清、寸禧諧、寸矅磐等 。寸黯 康熙末歲貢,寸秀升,嘉慶丙寅歲貢,寸亮卿 廖生,寸品升 清光緒拔貢,寸時楨 附生,寸尊文 文生。寸樹聲愛國民主人士,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長期從事教育事業,積極宣傳馬列主義,歷任北平大學法商學院經濟系教授,西北聯大商業系主任。1940年回鄉,創辦和順益群中學,任校長,兼中心國小校長與和順圖書館館長。解放後,歷任騰衝縣人民政府縣長、雲南大學副校長、全國政協第3、4、5屆委員會常務委員、雲南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員、民盟雲南省主任委員等職。十代武將世家寸家將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歷史功績, 特別是前清雲南武舉人, 三品武將寸大進在清末率領騰衝中營清軍在邊境英勇抗擊英軍的入侵,蔣中正評價為“抗日軍中一虎將”的 國軍陸軍中將三軍十二師師長寸性奇在民國三十年中條山戰役壯烈殉國被, 國軍上校黃埔戰將寸品德參加中國遠征軍,在怒江前線游擊作戰,祖孫三代皆是愛國將領, 為國家與民族流血犧牲, 可謂是滿門忠烈!寸時金雲南盈江人,愛國人士,抗戰英雄。1943年2月25日 敵人為消滅盈江、蓮山等地的抗日民眾武裝,駐緬昔馬拱之敵20日分4路進襲昔馬蓮山獨立支隊寸時金得到偵查員報告,日軍將分4路進犯昔馬,好,機會到了,寸時金立即率領他的游擊分隊埋伏在巨石關,待日軍進入伏地,槍聲炸響,前面的鬼子應聲倒地。寸時金打得高興,忘了敵我懸殊,憑藉險峻地勢,與日軍激戰了兩天。後,日軍增援部隊趕到,把寸時金部團團包圍住,寸時金頑強抵抗,激戰5天仍堅守住陣地。這時,明增慧率領他的游擊隊趕來了,與寸時金部形成內外夾擊之勢,日軍被反包了餃子,被迫退。
寸尊福蜚聲海內外的翡翠大王。生於鹹豐五年(即1855年),年少家貧,跟隨馬幫走夷方,拜師學藝,勤奮刻苦。三十歲時即1885年創辦了“福盛隆”商號,國民政府和孫中山、黃興、呂志伊等人懷著巨大的感激之情向這位老人贈送了“金絲壽幛——八仙拜壽圖”,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華僑領袖,民族光輝”,並贈送了親筆簽名的照片,孫中山先生還同時還贈匾“中外名垂”;民國軍政府主任總裁岑春煊贈匾,上題“民國策勛”的翡翠大王寸尊福。著名僑商有:寸必賢,寸必美的賢美和商號, 寸尊灝(字少元)永和興商號。寸尊周的永崇和商號,永濟興和順大石巷寸尊熙創業於緬木。股東有寸尊仲、寸子讓。經營華洋雜貨以及木材廠。同濟興和順舉人寸嗣微(字仲猷)創辦。先生為和順水碓富商李生沛、生澤妹婿,其岳父於果領貿易,開展穀米經營,設碾米廠,沿瓦城運銷出口,寸嗣微任仰光經理,竭誠職守,公私應酬,重義輕利,言行而無異。寸嗣微先生,對家鄉創建和順圖書館、提倡新文化貢獻極大。 玉興隆和順李家巷寸性怡(字懷雲)先在緬甸瓦城、果領、果東坡主營穀米。珍益號李家巷寸廷珍創業於緬甸八莫。茂記和順大石巷寸品湘(字楚生)與下綺羅李親仁先生合組“德記”、“茂記”在緬甸八莫經營土雜、棉花、花紗等。萬春商行和順教師出身的劉振仕、李文龍、寸樹瓊、李澤春、李生贊、張德良等創辦。寸紹春在緬甸經商成巨富,資助過在日本出版的《雲南》雜誌、資助過辛亥騰越起義、昆明重九起義。1921年歸國,就以巨資購置馬鞍山之東大盈江之西的火山地百畝,構築“高花園”。寸待耀(緬甸和平地區華僑會主席)盈江縣東亞天然食品飲料廠。緬甸玉石商人寸待助曾捐資修建盈江寸家始祖祖墳。和順僑商寸士端,錫卜王要他為皇宮侍衛隊隊長兼教練。緬甸曼德勒華僑婦女聯誼會主席寸守斌,緬甸國王的御廚寸建柱。雲南省農業廳副廳長、省畜牧獸醫局局長寸強,政協保山市第二屆委員會副主席寸時慶。玉溪市委副書記、市委組織部部長寸強。騰衝副縣長寸煒,盈江副縣長寸待能,德宏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寸待凱。德宏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寸待純。盈江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寸待玲,盈江紀委副書記寸待禮,瑞麗市人防辦主任寸永庚雲南省德宏州教育局副局長寸待龍,寸建強德宏賞石協會會長、創建芒市勐巴娜西珍奇園、芒市勐煥大金塔。寸得堯2004年創辦德宏象城(藥業有限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綜合農貿市場、盈江縣怡城大酒店)。寸雲國清朝人士,盈江勐典地區著名商人,他的勐典寸家馬幫曾往返中緬之間經商。人稱寸三老闆,他的事跡現在還為老一輩人讚賞。其裔孫遷入勐弄崗房。
牌匾:明德惟馨白髮朝儀西川世澤祖德千秋族裔繁昌勛垂百代知恩報恩德照蒲新 宗功遠繼,勾勒出南國望族的儒家風範時代貼圖。
楹聯:十三言及以上通用聯
五嶽宗山百川赴海(上聯),千秋報本萬古流芳(下聯)。
隨莊礄以開滇喜姓著九邊勛垂百代(上聯),佐沐英而定越幸職肩千戶祀享萬年(下聯)。
扶王道於五千年既安既東(上聯),勒宗功於二十紀有守有為(下聯)。
耀祖光宗當追司馬才華親題玉柱(上聯),課孫訓子好奮元龍志氣大啟瓊樓(下聯)。
仗先祖之有靈桂折杏探南園家聲從此振(上聯),憶故園其無恙瓜棉椒衍西川世澤到今存(下聯)。
嘉佳來臨喜促膝談心表揚先德(上聯),高堂戾止願本身作則訓誨後昆(下聯)。
五嶽宗山百川赴海(上聯),千秋報本萬古流芳(下聯)。
立德立功願萬世子孫書香遠繼(上聯),有源有本問兩川父老祖澤猶存(下聯)。
惟道帷德帷功緬宗風於先代(上聯)。日謙日慈日儉留家法於後人(下聯)。
知稼穡艱難力服先疇未敢自安暇逸(上聯),采藻萍清潔勤修祀典還期永享蒸嘗(下聯)。

歷史

歷史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擴建於清代嘉慶十年(1806年)當時的族長寸光遠組織闔族在國內外展,勸捐’活動,將所捐得的錢在緬甸做棉花生意。三年後陸續把大門、山牆、圍牆等修建起來。在公元1935年,清同治秀才、寸氏宗族族長寸性怡主持重修和順寸氏宗祠新大門。
宗祠堂號:紫照堂。堂聯:西川世澤,玉振家聲。寸氏始祖寸慶祖籍南京,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由西蜀郡(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里寸家灣)。奉旨隨傅友德、蘭玉、沐英平定雲南滇西後,駐守在騰衝寸慶曾被封為領衛指揮使,寸氏家族也是最早到和順鄉開基業的五姓(寸、劉、李、尹、賈)始祖之一。定居和順鄉寸家灣其後裔在騰越(騰衝)發展成望族。騰衝寸氏以玉聞名天下,寸氏的先祖寸玉靠著翡翠發家後,興修水利造福了和順百姓,寸氏的後人寸仲猷、寸樹聲、寸尊福.寸尊壽辦學堂、建宗祠、辦圖書館更是聲名遠播。八十年代盈江華僑玉石經營者有寸待耀(緬甸和平地區華僑會主席).寸待助。
前清道光年騰衝和順鄉新建寸氏宗祠序(碑記)
從來本則有本,千枝萬葉不能忘,水則有源,四海九洲何可沒,物因如此,人亦宜然,人受天地之生成,既宜切於敬,蒙祖定之培植,尤應妥其靈。
鼻祖太師慶公原籍南京,於洪武二十三年自蜀來騰衝傳五支,居本鄉者三、遷永昌浪穹二,四世開始吾鄉學,子孫漸繁,處各村寨者難計,不立祠以統之,則渙然而未苹不能別尊卑分長幼,辨內外定親疏,雖曰同姓,勢將混雜而莫可考何之後哉,問心有愧而己矣,不肖等於嘉慶十年,對神前而起念修,建合族欣然樂從,與族長光遠立募薄,分散勸捐,次年腳稅強有支持,後舉式谷,慎重其事,
鳩工庇材、盡心竭力,近仁勤登記、才動日、興國、五百餘年來繁衍已二十四代,人家千餘家,雖無特達襮著者,而蕃滋?裔,萬民鱗櫛,遷徙流漫,在各地方或,以文稱,或以武顯者代不乏人,吾祖之洪仁碩德,足以庇蔭後代於無窮者,而可知也。
吾祖生五子,長支成公、二支亨公、三支通公、四支堅公、五支賜公等,因子孫繁衍,人以地限由近及遠擴張至貴州省遵義及本省各縣者是四、五支之裔孫也,在騰衝屬各鄉鎮及緬甸者是大二、三支之裔孫也。
四代裔孫,文斌公(橋頭老爺)於大明萬曆年間南來發展,曾受緬王之聘,職為翻譯官,三次隨緬使晉北京訪問,被神宗皇帝留意,開辦“四夷館”,職授鴻臚寺少卿。沖騰寸氏家譜略序
吾族原籍南京遷移至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里寸家灣而於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始祖 慶公奉命入雲南漸至騰衝和順鄉(原名:河上屯,又陽溫登,再河順鄉)寸家灣而家焉者也,吾鄉川籍者寸、釧、李、尹、賈等姓,傳言先後於洪武年間來騰衝者。
吾祖於明初離巴江入滇至騰衝,居家於盈江之旁,鳳嶺之麓,開農田,興水利,創吾騰衝萬世之基。騰衝本不毛之地,諸夷雜居,且地多瘴氣,蛇蠍滋生,則吾祖拋棄骨肉,跋涉險阻,以入荒蠻;非樂斯土之地利與人和,是以堅忍果敢,艱辛締造之狀均可知也。
良修、含英、崢嶸、知良,履萃等共勷舉事,月朔二豎正房大門,十四年夏,式谷病、舉方曉、阿瓦二三次分金俱經手用起兩山牆圍牆,以及廊?,亦甚勤謹,舉光文修正廳前照壁,三年修家堂,五年修暖閣、牌位匾對妝嚴。六年修月台,尚欠兩廂,工力難告竣嗟嗟時事變遷,日月易邁,日久而湮沒人之善,不可對祖宗先靈,不可以對子孫後裔;倘有私縮、神明鑑察,爰泐石以垂永久!
道光九年已丑年仲秋月立
吾族南來則於明萬曆年間,父作子繼,因親及友,
迄及十九代,綿延至,性、品、尊、時、守、待、得、壽、傳、培、根、固、本、敬、厚、客、寬、忠、孝、仁、義、明、道、正、心、謙、和、誠、倍、治、世、證……諸字派,根深枝茂,葳蕤蓊鬱,氏族始稱極盛焉。春秋祭祀之例,用以敬宗睦族,則為慎終追遠之意也,處此時移世易之際,宗祠無基,更不易聯宗親族、如此代遠年湮,後代裔孫,必定忘根移本,猶慮字派之錯亂,本末倒置、忘宗忘祖,莫知所自也。
第十六代:日應必正性學風朝
第十七代:廷嗣品太自,吾族裔孫務須共同遵守字派之順次,崇宗抱本則源遠流長也。(為恐混淆,妥將每代小支改用之字派附加於旁。十七代有小支改為單字者如寸琛、安、璽等不便加上,恐更模糊,先此附上)
宗祠大殿牌位:大明太師始祖 慶寸公(墓在後頭坡馺馬壩崗上)
二世祖諱 成 寸公暨德配墓 長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亨 寸公暨德配墓 二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通 寸公暨德配墓 三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堅 寸公 四支祖落籍永昌府即今保山縣。
二世祖諱 賜 寸公 五支祖落籍貴州省遵義。五支祖賜公貴州歸四川、十八代孫進士開泰公(尊字派)兩次入川查訪,結果未找到五支之裔孫,後在貴州遵義遇到本族,皆云:“由滇來者”。
第十八代:可保家浩育開尊清長鏡進
第十九代:賢源崇時樹愛如
第二十代: 永志守鎮映
第二十一代: 仕待民轔
第二十二代: 得
第二十三代: 壽
第二十四代 :特
第二十五代: 傳
第二十六代: 培
第二十七代: 根
第二十八代: 固
第二十九代: 本
第三十代: 敬
第三十一代 :厚
生活在緬甸曼德勒,密支那,八莫,仰光,密支那,台灣等海外的寸氏族人紛紛回到和順參加寸氏宗族的清明祭典,看到了生活在四面八方寸氏後人聚集一堂,也看到了宗族和傳統文化是如何在生活中延續並產生著影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