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家譜

牛氏家譜

牛氏,商湯後裔也。殷微子封於宋,去之日曰:為人不可無姓。時日當正午,即以“午”字出頭“牛”字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宋微子後代司寇牛父敗狄長丘,戰死,子孫以王父(祖父)字為氏,故牛父為得姓始祖。戰國後期,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明初,山西牛氏大部分遷於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

基本信息

家譜溯源

牛氏家譜牛氏家譜

追溯牛姓起源,是西周宋微子後裔的一支。

微子本名啟,因做王子時,封在微(今山東聊城一帶,一說在山東微山一帶),爵位屬子,所以稱微子。微子與暴虐無道的紂王,本是親兄弟,微子為兄,紂王為弟。紂王從小就能說會道,才思敏捷,長大後體格健壯,力大無比,深得其父喜愛。待立太子時,其父和太史等便藉口“立嫡以貴不以長”,把紂立為太子。

紂繼承王位後,啟便做了他的卿士。紂王殘暴奢侈,荒淫無道,微子多次規勸,他都充耳不聞。眼見國家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於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了父師的勸告,為保存宗嗣,便毅然離開王宮。傳說微子離宮出走時,在正午時分,便將“午”字出頭為“牛”字作為姓氏。如河南省濟源市南官莊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牛氏家譜·族譜舊序》載:“殷商無道,狎侮無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隱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時,舉目過午,以午字出頭,因以為姓。此牛姓之所由來也。”此外,清道光元年(1821年)河南鄢陵牛集《牛氏譜序》、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南偃師楊村《牛氏家譜·序言》等眾多的《牛氏家譜》中,都有類似上述的記載。雖然這種說法目前還查不到原始史料,但牛姓是微子之後,應是毋庸置疑,而春秋時宋國的司寇牛父則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如《唐書·世系表》載:“周武王討商紂,立其子武庚,更封微子為宋公,以奉湯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後,以王父字為氏。”“王父”就是祖父。

典籍記載

唐、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典籍均有“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之記載。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專家張澍編著的《姓氏尋源》載:“牛出隴西,本自殷,周封微子於宋,其裔司寇牛父帥師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牛父在與長狄作戰中陣亡之事,在《春秋左傳·文公十一年》有詳細記載:宋微子傳至第十二位國君宋武公(前765~前748年在位)時,長狄入侵宋國,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軍抵禦,司寇牛父為皇父的車右,在長丘(今河南封丘縣南)打敗了敵人,並俘獲了長狄首領緣斯,皇父和司寇牛父等,都不幸戰死。

相關解釋

牛父是在指揮抗敵的戰鬥中犧牲的,是一個保家衛國的英雄,牛父的後代子孫懷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為什麼要以“王父字為氏”,原來這和周代的宗法有關。周制規定,凡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再稱公孫,不得上系諸侯,須另立一新氏。立氏則追溯祖宗,一般以其祖父的字(或名)為氏,這就是“以王父字為氏”的主要原因,這種“祖孫連名制”自然有世代源遠流長的深刻含義。

綜上所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牛姓的來源,即:

保家衛國的英雄牛父,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宋開國君主微子是牛姓的先祖,商湯、契乃至黃帝,則是牛姓的遠祖。如今五湖四海的牛姓子孫,既是衛國精英之裔,又是遠古帝王之後,和黃帝血脈相連,是炎黃子孫這個偉大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變動情況

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為遼氏。三國時期司馬懿用權術控制了曹魏政權,處處防範別人故伎重演。魏有後軍將軍牛金,驍勇異常,戰功卓著,而且在軍中有威望,為司馬懿所忌,深怕“牛繼馬後”,政權丟失,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牛金的兒子牛元定立即避難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隨改姓遼氏,歷時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北魏王朝官拜侍中的遼允(一說遼允仕周,任工部尚書),通過皇帝賜姓,又恢復了牛姓。《隋書·牛弘傳》載:“牛弘,本姓氏,父允仕魏,賜姓牛氏”,說的就是這件事。

少數民族的牛姓

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牛姓。明清時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中有牛氏,為納西族。滿族中也有牛姓,世居瀋陽。此外藏、回、彝、白、土家、蒙古、東鄉、朝鮮等民族中,也有少數人為牛姓,這些與牛父沒有關係。

牛氏族譜

牛氏,按照全國姓氏總人口來說,屬於總人口比較少的“稀有姓氏”,但是分布比較廣,各地的牛氏都有牛氏家族的世系記載,一般是在《牛氏族譜》中記載的比較全面。“一個中國人,不管他在什麼地方,不管他漂泊多遠,編入宗譜,列入門牆,祭先祭祖,託庇於列祖列宗的福蔭之下,總是他最大的心愿。”這段話海外遊子體會最深,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會也會越來越深。樹長天高,葉落歸根,是中華兒女難以解脫的情結;孝順父母,報本追遠,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美德,這情結、這美德,有一個重要的載體——就是族譜。有的地方也叫家譜、宗譜、居譜、譜牒、譜序等。

重修家譜

家族之修譜,猶如國家之修史,地方之修志,自古以來,都十分重視。也是宗族文化得以流傳於世、發揚光大的重要保證。一般修譜的間隔時間為30年。1949年以來,受各種因素影響,家譜一直被視為封建遺毒,“文革”期間,列為“四舊”,“橫掃”、“火燒”,至今還使一些人談譜色變。粉碎“四人幫”後,家譜逐步受到重視。其中山東省臨清市牛張寨《牛氏族譜》有幸保存了下來,此譜始創於清朝順治四年,現存光緒年的手抄本一部,有幾篇修譜序言詳實的記載了本支牛氏家族的祖訓和一些特殊歷史事實,為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一套非常珍貴的家族檔案。1984年,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發文指出:“宗譜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亟待發掘的一部分”,1995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又刊載了《家譜學待光大》一文,家譜研究從此有了新的起色。

牛氏世系譜

牛氏祠堂牛氏祠堂

家譜是家族的發展史,內容非常豐富,一般都有:譜序、譜例、像贊、封贈、恩榮錄、名人錄、族規、家訓、祠堂、墳地,墓誌、墓圖,世系、藝文志、字輩譜、義田記、捐資記等等,可以說是家族的百科全書,包羅萬象。但其中最首要的內容,是記述家族源流及本宗來攏去脈,而最主要的內容,則是記述“世系”。這是每部家譜的主體,要占全部家譜內容的三分之二以上。這部分內容是家族繁衍發展史,要做到世系相接,長幼有序,人物血緣關係一目了然,清晰明確。在記述方法上有敘述式的,有圖表式的,不管哪種方法,都能使每個家族的主要成員(多數是男性及配偶)對號入座,按血緣傳承關係,查找清楚。

一個家族,隨著時間的前進,不斷發展壯大,到一定時候可能枝大葉茂,甚至居住八方,星羅棋布,但有了世系的詳細記載,縱然天涯海角,甚至代遠宗長,血緣關係也不會亂。正因為如此,歷代人們修譜時,都非常注意記載世系。

從現有的資料分析來看,最早的“打鍋牛”是指牛弘後裔唐初蒙難打鍋的故事,影響廣泛的“十八打鍋牛”與“打鍋牛”並非同屬一個支系,此“打鍋牛”可能與彼“打鍋牛”同為一家牛,但不一定是一個支系。故當前各地牛姓族人在纂修家譜時,千萬不要以為凡是傳說的“打鍋牛”比如“聽老人說是打鍋牛”就認為與“十八鍋牛”同屬一支,草率地把自己歸於“十八鍋牛”後裔,“從而誤導後人”。早在隋唐時期,各地區就有成千上萬的牛氏先輩繁衍生息,形成了數不清的支系,其中有很多支系會延續下來,但是,由於種種因素沒有留下各支系的詳細記載,進而形成了現在牛氏家族的諸多支系無法上系銜接的局面,如果按照個人的好大喜功、攀附名門望族的意願,強行把一部分找不到當地牛氏祖輩來源證據的支系,冒認其他支系的始祖,這樣上對不起祖先,下對不起後代,這種不合適的做法不可取。

我們“陶山牛氏”在山東臨清牛張寨燕翼堂《牛氏族譜》和各種碑刻中沒有關於同“18打鍋牛”之關係的記載,但是,我們漢族的各支系牛氏族人,都是黃帝34世孫宋微子的傳人,都是出自黃帝44世孫宋司寇牛父一門之後。自兩宋以前,牛氏家族就形成了許多支系,並且會延續至今,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俗話說“牛沒二牛”,如果從元朝往上數各個支系之間的血緣關係越往上就越近,姓牛的都是一家人,即便是找不到是從哪一朝、哪一代分開的支系都不重要,關鍵是牛姓宗親團結一致,繼承牛氏家族的光榮傳統、弘揚堅強、奮進的牛氏精神,把中華牛氏文化發揚光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十八打鍋牛”後代,牛楷十四世孫牛鳳山狀元,在道光十八年(1838)修汜水《牛氏家譜》時,為做到“宗親之不可亂”,除詳記本支世系外,又遍訪其他各地打鍋牛的世系,家譜對此是這樣記載的:

家系分支

牛狀元生前採訪牛氏部分支系後業情況:

濟源縣石露頭以川祖啟世(系分鍋祖楷祖支系)

濟源縣南官莊以諶祖啟世(系川祖四世孫,分鍋祖楷爺之子)

沁陽縣紫陵鎮聶張村以速報祖啟世(系川爺六世孫,分鍋祖楷爺之後)

沁陽縣感化村以得材祖啟世(系川祖四世孫,分鍋祖鵬祖三子)

沁陽縣牛磨頭以拱辰祖啟世(系川祖五世孫,分鍋祖翼祖之後)

武陟縣溫村以祥祖啟世(系川祖四世孫,分鍋祖楷爺長子)

洛陽十裡頭立射莊以天倫祖啟世(系分鍋祖炳祖後,不知輩數,有炳墓為憑)

鞏縣西關以得林祖啟世(系分鍋祖鵬祖四子子)

南陽唐河縣東門內有家廟以亮祖啟世(系分鍋祖捷祖三子)

陳州府東南四十里牛家集、牛莊、牛灘三個村以大公祖啟世(系分鍋祖郁祖長子之後)

密縣下牛,崗牛、小王莊以分鍋祖郁祖啟世

鄢陵縣牛家集以興祖啟世(系分鍋祖子祖孫)

溫縣牛窪、小黃莊二村以分鍋祖鵬祖啟世

汜水縣穆溝以分鍋祖楷祖啟世

汜水縣明月坡以分鍋祖楷祖啟世。

牛天麟是沙鎮牛家村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任河南武陟縣令,後升監察御史。牛府,牛府位於古樓東南不遠,具體位置不詳,是牛天麟故宅,牛天麟,字文祥,弘治十七年舉人,官至大理寺卿。關於明代牛府的牌坊頗多,載於康熙聊城縣誌。

以上支系啟世情況,皆詳查明辯,勒石以志,具有未查清者,待至異日,覽者勿忽焉。正是由於這些世系的洋細記載,才使家譜能夠發揮出“凝聚血親”的巨大作用,我們應充分利用家譜這種功能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服務,同時也要通過宗親聯誼活動,進一步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促進祖國各地的經濟建設。

牛氏後代聚集地分布

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孟海鎮牛集村、牛屯村、牛莊、牛樓村等10000多人

山東省莒縣小店鎮牛家溝村800餘人

山東莒縣寨里河鄉牛家溝村500餘人

山東單縣萊河鎮牛莊1500餘人

山東鄒城市唐村鎮西牛莊村1000餘人

山東臨清煙店鎮牛張寨大約2500餘人

山東省臨清市牛莊大約800人

山東省冠縣牛氏大約2100人

山東省高唐縣琉璃寺鎮西牛村約800餘人

山東省滕州市東郭鎮屯裡村約500餘人

河南溫縣牛莊1500口人

河南內黃牛林村1800口人。

河南淮陽紅山廟牛莊大牛營小牛營村約5000人

山西定襄縣待陽村3000餘人牛氏祠堂現已改造為學校

甘肅省莊浪縣牛家莊、牛家溝、野狐灣牛氏大約2000餘人

甘肅甘谷頭家村,牛家半臥村等10000餘人

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牛家鄉牛家村人數待查

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王樓鄉前牛村大約2000口人

河南鄢陵縣牛集村大約5000人河北滄州大概有10000多人

河南省滑縣小鋪鄉牛家莊大約1500口人

陝西省武功縣游風鎮牛上村及牛下寸大約500人

河北省館陶縣牛氏大約2200人

河北省廣宗縣東牛里莊村大約1500人

河北省靈壽縣東青同村大約200人

河北省臨西縣下堡寺牛氏大約500人

河北省邢台縣城計頭鄉道溝村約1000人

山東省萊蕪市口鎮鎮三山村牛氏大約200人

山東省萊蕪市羊里鎮牛氏大約400人

河北省安國市河西村牛氏大約900人

山東聊城市牛家村牛氏大約有500人

湖南郴州市棲鳳渡鎮嶺下洞牛家村大約300人

湖南郴州市許家洞鎮黃草二組牛家村大約400人

四川省營山縣清源鄉梨子村大約1000人

河北省邯鄲市魏縣牛莊村大約有200人

河南省沁陽市紫陵村大約有2500人

寧夏中衛市迎水鎮牛灘村大約有2000人

安徽阜陽市棗莊鎮牛老莊、牛小莊、牛大莊5000人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安山鎮牛各莊約有1500人

河南省滑縣半坡店鄉西老河寨村約有200人

河北省無極縣郭莊鎮南牛村大約有800人

牛氏字輩譜

在所有的家譜中,內容不管如何簡略,但字輩譜一定會有。字輩譜也稱行輩字、排行、派語、派行詩等。它是用來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為子孫起名時定下的輩序用字。這個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間,也有少數姓名,三字中最後一個字為輩序字。這種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漢民族特有的。字輩譜用字是非常講究的。一般是先輩人經過精心研究、共同討論,才最後確定,勒石以志。字輩譜一般都有用意,有說起。有些譜簡直就是一首詩,寓意豐富。如牛弘後裔河南濟源市西許村“牛氏家譜”(俗稱天官牛)載:從37世起,字輩譜如下:

前兩句述祖蔭,祖上擇福地而物華天寶,樹榜樣而人傑地靈。後兩句是教子孫,要健身潔心,緬懷宗訓,以大智大睿潤澤東方,成為國家的棟樑英才。

青芝龍源林萃田豐

正恆懷宗慧澤棟英

四川省營山縣清源鄉梨子村,牛氏家譜:

元啟俸芝興,世文大天明,

人能紅道遠(有德洪先緒),安邦定乾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