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國吐鄉

寶國吐鄉

寶國吐鄉位於敖漢旗東南部,地處兩省(內蒙、遼寧)三市(通遼、朝陽、赤峰)交匯地帶,具有特殊的區位優勢,屬淺山丘陵地區。溫帶季風性氣候,年均降水量3300mm,年有效積溫3300℃。全鄉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3.6萬人,總土地面積548.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87萬畝,現有林地面積35萬畝。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通暢。寶國吐鄉西北部地區以丘陵山地為主,土地資源豐富。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寶國吐鄉
寶國吐鄉
寶國吐鄉,有效積溫高、無霜期短、坡耕地多、降雨量少,具有種植雜糧雜豆的優越條件,培育建設了“芝麻、綠豆、穀子、高梁”四個萬畝雜糧雜豆種植基地,優質綠色雜糧年產量達3000萬公斤以上,寶國吐雜糧雜豆暢銷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尤其是芝麻、綠豆已打入國際市場,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主要來源。養殖業以養羊、養豬、養牛為主。標準化養羊示範小區13個,基礎母羊達5.4萬隻。養豬小區9個,基礎母豬存欄3800頭。養牛小區3個,基礎母牛存欄3103頭。寶國吐鄉屬淺山丘陵地區,境內蘊藏著豐富的油頁岩、煤、鐵、鉛、黃金、瑩石、矽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十幾種礦產資源。招商引資落地生產且固定資產在100萬元以上的礦產企業6個。
蔬菜產業是寶國吐鄉農業主導產業,全鄉現培育建設蔬菜生產基地6200畝,其中保護地蔬菜面積3200畝。培育建設日光溫室小區10個,其中示範小區5個,日光溫室2700畝,年產西紅柿1500萬斤,創產值2500萬元,素有“番茄之鄉”之稱。寶國吐鄉盛產的“百利一號”西紅柿有產量高、耐貯藏、耐運輸、顏色光澤鮮艷等特點,暢銷全國,並出口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深受消費者青睞,真正做大做強了蕃茄產業,實現了“創建綠色品牌,打造蕃茄之鄉”的目標。寶國吐鄉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從1990年開始寶國吐鄉人民開始大搞生態建設,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森林覆被率由原來的22%的發展到現在的43%,現有林地面積35萬畝,林產業年創產值近1000萬元。勤勞勇敢的寶國吐鄉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創造了大青山、馬鞍山、黑風嶺生態建設三大精品工程,為敖漢旗獲得“全球500佳”環境獎做出了傑出貢獻。

生態建設

寶國吐鄉生態建設
生態建設
寶國吐鄉位於敖漢旗東南部,地處兩省(內蒙、遼寧)三縣(敖漢、奈曼、北票)交匯地帶,屬淺山丘陵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從1990年開始寶國吐鄉人民開始大搞生態建設,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森林覆被率由原來的22%的發展到現在的43%,現有林地面積35萬畝,林產業年創產值近1000萬元,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25%以上。
寶國吐鄉生態建設以治山治水,植樹造林為主要目標,造林整地方式以人工整地為主,方法採用挖水平溝、魚鱗坑、壕、修谷坊、塘壩等水保工程措施。栽植樹種多樣化,採取針闊混交,喬灌結合等因地制宜的方式。林種以水保林、經濟林為主,寶國吐鄉現有水保林10萬畝,經濟林6.5萬畝,用材林5.5萬畝,農防林0.5萬畝,其它林0.5萬畝。勤勞勇敢的寶國吐鄉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創造了大青山、馬鞍山、黑風嶺生態建設三大精品工程,為敖漢旗獲得“全球500佳”環境獎做出了傑出貢獻。
大青山生態治理工程位於寶國吐鄉東南部,興隆窪遺址就威嚴佇立於工程區內。有大小山頭32座,250多條雞爪溝,涉及青山、嘎岔、雙山三個行政村,治理前植被覆蓋度較差,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條件十分惡劣。
 

蕃茄之鄉

寶國吐鄉蕃茄之鄉
蕃茄之鄉
寶國吐鄉是“興隆窪文化”的發祥地,具有八千年的文化底蘊,興隆窪原始聚落位於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專家譽為“華夏第一村”、“中華始祖聚落”。距今4000年的大甸子遺址位於寶國吐鄉大甸子村,出土1200餘件精彩無比的陶器、玉器、漆器、骨器、銅器、金器等,該遺址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大甸子遺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國吐鄉屬於典型的旱作農業區,人均耕地面積5畝,大部分都是坡耕地,水澆地面積較少,農業生產受制於天,農業比較效益低。自1999年以來,寶國吐鄉黨委、政府把扶持農民發展設施農業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產業,闖出了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路,設施農業――蔬菜產業已發展成為興鄉富民的主導產業。
全鄉現培育建設蔬菜生產基地5000畝,其中保護地蔬菜面積3000畝。培育建設日光溫室小區10個,其中示範小區5個,日光溫室2700畝,棚菜經營戶達750戶。寶國吐鄉日光溫室蔬菜品種以荷蘭瑞克斯旺公司研製的“百利一號”西紅柿為主,年產西紅柿3000萬斤,創產值1500萬元,素有“番茄之鄉”之稱。寶國吐鄉盛產的“百利一號”西紅柿有產量高、耐貯藏、耐運輸、顏色光澤鮮艷等特點,暢銷全國,並出口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深受消費者青睞。寶國吐鄉設施農業――蔬菜產業,堅持“打造品牌、開拓市場、科學布局、規模發展”的原則,以“溫室+拱棚+露地”的建設模式為主,依靠政策拉動、服務促動、典型帶動,充分調動菜農生產的積極性,全力推進棚菜產業發展步伐。
寶國吐鄉黨委政府決定實施越夏茬百利西紅柿發展戰略,打破了以往冬春茬為“主茬”,夏秋為“副茬”的傳統棚菜種植模式,形成“冬春、越夏”兩主茬的新格局,與市場合理對接,以此來提高棚室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並掛靠山東“壽光”、遼寧“莊頭”兩個北方蔬菜批發市場將“百利一號”西紅柿打入廣州、深圳等南方市場,還出口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真正做大做強了茄蕃產業,實現了“創建綠色品牌,打造蕃茄之鄉”的目標。

綠色雜糧

寶國吐鄉
寶國吐鄉
寶國吐鄉擁有近20萬畝廣闊肥沃的耕地,且這裡年有效積溫達3300℃,無霜期140天,光照充足,屬“小氣候”區,非常適合綠色無公害雜糧雜豆的種植。寶國吐鄉依託這一資源優勢積極穩妥的調整種植結構、確立雜糧雜豆優勢產業。按照經營規模化、布局區域化、種植專業化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培育了“芝麻、綠豆、穀子、高粱”四個萬畝雜糧雜豆種植基地,優質綠色雜糧年產量達3000萬公斤以上。寶國吐鄉盛產的雜糧成色好、品質優、營養價值高,富含人體所需的八種胺基酸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質純味正、香軟可口、食用方便,在餐桌上倍受人們青睞。暢銷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尤其是芝麻、綠豆已打入國際市場,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主要來源。
寶國吐綠色無公害雜糧雜豆已在國家商標總局註冊“興隆”牌商標。以優質穀子為原料,經研磨、去雜、除石、刨光等工藝生產的精包裝小米;經篩選、去雜、除石等工藝精包裝的優質大明綠豆,現已打入呼和浩特市雜糧雜豆批發市場,每年向呼和浩特市雜糧雜豆批發市場供應精製雜糧雜豆近1500噸。寶國吐鄉綠色無公害雜糧雜豆正以其獨特的“興隆”品牌,通過“青城”批發市場走向北京、吉林、黑龍江、深圳等省市,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寶國吐鄉四大綠色雜糧:
1、芝麻 以霸王鞭為主要栽培品種,籽粒為白色、含油量高,以食用為主,是小磨香油和芝麻醬的唯一原料,籽粒還是糕點食品的附加料,具有美容、降血壓健胃之功效。芝麻耐乾旱、耐瘠薄、根茬壯每畝產量為50公斤,全鄉年產150萬公斤。
2、高粱 白高粱以3A447和3A571為主要栽培品種。白皮白米,粒大飽滿,即是醞酒原料,又可以加工高粱米。紅高粱以敖雜1號,敖雜2號、阜雜1號為主要栽培品種,是釀酒的最好原料,出酒率高,純度好。高粱畝產500公斤,全鄉總產1000萬公斤。
3、綠豆 以大明綠為主要栽培品種。粒為淺綠色、粒大飽滿勻稱,以食用為主,是加工冬粉、粉條、糕點食品的主要原料,具有防署、降溫清熱、解毒之功效。綠豆耐旱、生長期短、根茬壯。平均畝產為80公斤,全鄉年產200萬公斤。
4、穀子 以赤谷四、赤谷八為主要栽培品種。皮白、粒黃香味濃、口感好、營養豐富,含有多種微量無素和胺基酸、小米是東北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用品種。穀子耐乾旱、抗病、抗倒伏,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耕作簡單,平均畝產250公斤,全鄉總產500萬公斤。

畜牧產業

寶國吐鄉
畜牧產業
寶國吐鄉有耕地面積22.87萬畝,農作物秸稈年產量達6000萬公斤,退耕還林還草面積5萬畝,飼草資源十分豐富,為發展草食家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自2003年以來,寶國吐鄉黨委、政府提出肉羊產業發展戰略,實現資源轉化增值,肉羊產業現已發展成為寶國吐鄉的畜牧業主導產業。寶國吐鄉肉羊產業發展堅持“科學飼養、擴張總量”的原則,以建小區、抓示範為工作重點,制定優惠政策,強化技術服務,鼓勵農民科學養殖的積極性。全鄉現有標準化養羊示範小區13個,基礎母羊存欄達5.4萬隻。標準化棚圈面積達6萬平方米,永久性青貯窖4萬立方米。
為增加肉羊產業的科技含量,提高經濟效益,鄉黨委、政府不斷加大肉羊人工改良力度。先後購買優質肉用種公羊50隻,建人工改良站20多處,以夏洛萊、無角多賽特、薩福克種公羊為父本,以優質小尾寒羊基礎母羊為母本進行雜交,雜交後的肉羊肉質鮮嫩,採食性能好,增重速度快,大大地提高了肉羊養殖的經濟效益。
生豬產業是寶國吐鄉的傳統優勢產業。2007年,新建科技養豬示範小區4處,爭取財政貼息資金50多萬元,引進二元雜交基礎母豬12頭、種公豬17頭。民眾自籌資金700多萬元購進仔豬41646頭。截至2007年6月末,生豬存欄50911頭,其中基礎母豬存欄1532頭,種公豬存欄182頭,出欄育肥豬48957頭,實現產值4500萬元。寶國吐鄉的生豬主要銷往河北、天津、阜新等地。購銷處與阜新雙匯集團簽訂了購銷契約,形成了以阜新雙匯集團為龍頭的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農民連市場的發展格局。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

旅遊之興隆窪原始聚落

寶國吐鄉
寶國吐鄉-鬲
興隆窪原始聚落位於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南約1.3公里的丘陵西緣,南為連亘群山、北向視野開闊、東有牤牛河上游的一條主流,遺址坐落在東西走向的山樑向北伸出的兩道漫崗的坡地上,總面積達6萬平方米。這裡在2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分布有興隆窪遺址2處、紅山文化遺址4處、趙寶溝遺址3處、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3處,即這裡在8200年至3600年間,均有先民居住。是敖漢旗乃至中國北方地區古文化的一個縱斷面。
1983年至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興隆窪遺址進行7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總發掘面積4萬平方米,共清理古代房址153座。房址均為圓角方形,有的略作長方形,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其中最大的房址140平方米,尚未發現門道,可能以梯出入,中間為灶址,環灶有四個或六個較大的柱洞,沿穴壁邊的四邊各有5~6個較小的柱洞,房址之周圍和東北側有窖藏坑。居室墓位於居住面之北臨穴壁或四角,均土坑豎穴墓,其中一座為人豬合葬墓,有身著蚌裙的墓主人。
經發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玉器——“玉玦”。發現了最為奇特的葬俗——居室墓、人豬合葬,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服飾——蚌裙。並獲得了數千件珍貴的文物標本,有陶、石、玉、骨、蚌器,充分展示了當時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習俗。還發現動物標本有:鹿、狼、豬、魚、鳥等,植物標本有:胡桃楸、松、柏、艾、豆科、水龍骨、卷柏等,這對於研究當時的自然植被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科學依據。
興隆窪遺址於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評為“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上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由於發掘面積大,保存最為完整,時代早,並獲取數項考古之最,被專家定為“華夏第一村”,“中華始祖聚落”。

旅遊之大甸子遺址

寶國吐鄉
寶國吐鄉-鬲
大甸子遺址位於敖漢旗寶國吐鄉大甸子村東1公里的二級台地上。面積為7萬平方米,屬於4000年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址,城內有居住房址和宮殿遺址,牆外有圍壕,圍壕北側外為墓葬區。1974年至1983年社科院、考古所共進行4次考古發掘,清理墓葬804座,出土1200餘件精彩無比的陶器玉器、漆器、骨器、銅器、金器等,倒影出這座城址昔日的繁榮。專家們說大甸子城址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樞紐和中心地區之一,就赤峰乃至東北地區的範圍內的同類文化遺存,尚未有超過大甸子者,這裡既有生居的城址,又有死葬的營區,被稱為“海內外孤篇”。
死人的墓地反映了活人的社會,大甸子所發掘的各類人物墓葬,給我們復原了三、四千年間的這座城內所住居民的生活情景和他們的社會地位。13座隨葬有爵墓的主人便是不同階段的首領,他們的墓規模大,隨葬的器物多,標明墓主人生前地位之高。大甸子遺址以其無與倫比的考古價值於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評為上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反映其考古成果的大型報告《大甸子》一書已於1996年由科學出版社向國內外出版發行。並榮獲了中國社會科學基金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