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力根寺

寶力根寺

寶力根寺位於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板鎮衙門村。寶力根寺是蒙語,漢譯為白泉寺,因“三泉聖井”噴發白霧而得名。 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簡介

寶力根寺寶力根寺

寶力根寺的蒙語,漢譯為白泉寺,因“三泉聖井”噴發白霧而得名,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阜新縣大板鎮,始建於清嘉慶六年(1801)。寺前一棵槐王胸圍3.3米,枝繁葉茂,為蒙古貞第一位王爺所栽。

相傳普安寺四世活佛受達賴喇嘛指派,長途跋涉來到海棠山傳佛,因過度勞累染病,便到此地修養,每天用聖澗水洗漱、飲用、疾患竟不治而愈。於是,活佛便在此修建寺廟,作為避暑休假的行宮。

建築特色

寶力根寺古槐王寶力根寺古槐王
其寺廟始建於清嘉慶6年(公元1801年),由它神奇的“三泉聖井”噴發白色霧氣而得名(蒙語為查乾寶力根,漢語俗稱白泉寺)。

白泉寺,俗稱“小喇嘛洞”,與之相距4公里的普安寺稱“大喇嘛洞”,遙相對應。在白泉寺半山腰,順山而下有一小溪,溪由泉至,溯源而上,泉時而出自於巨石下,時而流出於柳樹叢中,水流淙淙,歡快愜意。其間有一池,泉水匯聚池中,水別于山青水綠而呈現白色,故得名“白泉”。泉水清澈甘甜,沏茶極鮮,也是歷代活佛飲用淨身之水,堪稱“塞北第一泉”。

白泉寺依山傍水,環境幽雅,蒼松翠柏層層環抱,奇石異草遍及山坳,整個地貌似“簸箕”形,東西北三面環山,從南向北由寬到窄,由一馬平川到陡峭山峰,加之廟宇依山靠石而建,氣勢恢宏。每當夏季來臨,這裡滿目蔥蘢,山光水秀,泉水叮冬,溪水潺潺,懸崖峭壁,景象壯觀。在白泉寺旁,有一古槐格外引人注目,主幹低矮,胸圍3.3米,根植於深山中,無侶無伴,好象在向人們訴說著小洞山的蒼桑史,它雖經千餘年的風霜,仍枝繁葉茂,剛毅奔放。

白泉寺風景區內,現有數尊刻於巨石上的佛像,有宗喀巴釋迦牟尼度母關公無量壽佛等藏傳佛教人物。

寶力根寺寶力根寺
《遼晉國夫人墓志銘》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遼晉國夫人墓》於1949年11月發現於小洞山。墓中出土了漢文墓誌一合,還有陶瓷器,銅鐵器和裝飾品等,該墓志銘,綠沙岩刻制,較為完整。志蓋方形,邊長93.5厘米,頂面中心有46厘米的方形平面上刻楷書陰文“故晉國夫人墓志銘”二行八串,四邊磨成斜坡,志蓋通厚15厘米,邊厚5.5厘米,蓋光素無紋飾,現左上角稍殘壞。志石變方形,邊長與蓋同,厚13厘米,志石面邊緣陰刻直溝一周,邊線內刻志文,志文楷書共三十行,滿行三十字,總計835字。

在小洞山有一奇洞,洞口於巨石旁,洞口徑約60公分,四周遍生荊條、杏樹、灌木,鬱鬱蔥蔥,密密匝匝,給人以神奇之感,洞深莫測,黑不見底。據傳,此洞從來無人走到底,只是下去幾米深,口窄下闊,涼風溲溲,暗無光亮,無人敢下去探險。距奇洞約3000餘米處,有一奇異地段,一叢柳一巨石上下成兩個天地,蹲於巨石上,小溪從柳叢下流出,石下山芹、蒲草蔥綠,石上距柳叢一米遠,冰雪尚有尺許厚,絲絲涼意撲面而至。此冰直到5月中旬方能化淨。

傳說

寶力根寺寶力根寺
相傳當年,海棠山普安寺的4世活佛丹畢道爾吉達賴喇嘛西藏派來,經半年長途跋涉到普安寺後勞累過渡患病,特別是身上長滿皮膚癬,久治服藥不愈。有一天,他往東邊散步而來,走到東衙門村旁見一小溪,水清見底,便坐在溪邊用水洗臉洗頭及手腳,又手捧溪水飲了幾口,頓覺心曠神怡,舒暢無比。他便順溪而上找到山腳下的上、中、下三泉,就在東衙門村住下,7天時間裡未服任何藥,僅用這泉水洗漱、服用,所患疾病竟神奇般痊癒,活佛便下令在泉邊建了廟宇,做為他的“避暑渡假聖地”。以後陸續增建擴建,最高潮時建有大雄寶殿關帝廟、活佛殿、達木津廟、大小龍王廟、土地廟、吉斯倉等8座廟,廟宇中共有喇嘛170多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