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山遺址
五千多年前陝北地區原始先民居住竟然相當講究,居室設計極盡巧思,結構合理適用,而且能建造雙重城牆抵禦
外來侵擾。省考古研究所和榆林市文管會在橫山縣魏家樓境內的寨山、青龍山兩處史前遺址發現史前窯洞式居住遺蹟和石砌城牆遺蹟,其保存完整、組合複雜令人驚異。寨山遺址位於黃河支流大理河與馬邑河交匯的山峁上,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居住遺蹟主要暴露在寨山南部、西部山坡上;城牆遺蹟主要保留在寨山東部、北部的斷崖上,殘長約100米,殘高約1~2米。
發掘房屋6座,其中3座保存較好,均為前、後室的複合式窯洞居址。該類居址一般向陽背風、在有一定高度的崖面上橫向鑿進。前室為長方形或正方圓角,為居住、活動室;後室高於前室地面,類似壁龕,作為儲藏室。窯室前部為石砌牆,左右窯壁弧狀內收,後壁較直,部分窯室壁面施有白灰面。後室開鑿在後壁上,平面為不規則圓弧狀。前室地面施用白灰面或者是經過夯實、火烤後的堅硬地面,後室地面直接是生土。前室一般遺留有較為完整的設施,火塘、灶炕、灶台、柱洞、杵坑、大型石板床等。另外,前、後室還有大量完好或者可以復原的生活用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個別窯室內所有的遺蹟遺物幾乎原封不動地保存,對於復原史前時代的生活習俗遺蹟、認識器物功能都是難得的研究材料。
青龍山遺址,位於大理河右岸的青龍山上,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要發掘了5座複合式窯洞居址。圍繞青龍山山腰和山頂各砌有一周石牆,均斷續相連。外城牆殘長約500米,殘高1~3米;內城牆殘長100米,殘高1~2米。
所發現的複合式窯洞居址,平面呈呂字形,一般由前庭、通道、窯室3部分組成。前庭建築於斷崖之前,左右牆壁由石砌而成,為長方形。通道窄於前庭,橫向開鑿於崖面,亦為長方形,壁面由石牆加固。窯室沿通道開鑿於崖中,平面近長方圓形或橢圓形,為主要的生活區域。窯室前壁石牆與通道石牆相連線,另外3處以生土壁為牆,弧狀內收,部分窯室地面與壁面施有白灰面。一些窯室有耳室、壁龕,作為儲藏之用。窯室地面有火燒烤、草木灰痕跡,遺存少量的陶器殘片、石器等物。
據負責發掘的省考古所李恭、丁岩等介紹,本次在兩處遺址所發掘的複合式窯洞居址時代可判定大致為龍山早期文化,其結構保存完整,建築方式具有地域特徵,遺蹟、遺物完好豐富,時代比較明確,以及較為完整的內、外石砌城牆,這在中國北方地區,特別在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的史前考古中較為少見,為相關地區的史前居址形態、聚落研究和古代環境等相關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具體、詳實的考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