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道情是流傳在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又名話文、鼓文、鼓子曲。傳統的演出方式有一人演唱和多人演唱兩種。演唱時,藝人左手手抱漁鼓,掌中持一枚銅錢或殼子擊筒身,用右手食、中指擊打鼓面,兩手互相配合。
簡介
![寧都道情](/img/c/12a/nBnauM3XwUDN3UTN3cTOxMTNyITMygjM1kTMwADMwAzMxAzL3k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寧都道情都用客家方言演唱,因客家語言有互通之處,藝人即使在周圍縣境演唱,老百姓一般都能聽懂。寧都道情以抒情敘事見長,音樂由一四句單曲體發展而成。唱腔大量吸收了算命者的誦頌腔調和乞討者沿街叫化的“過街溜”,還有較多的潤腔,運用男女老少聲氣的摹擬,為唱腔增加了不少特色。音樂以徵調為主,旋律流暢,節奏變化較大,與地方語言結合較緊。伴奏樂器除漁鼓、銅板外,有時增加二胡、三弦、琵琶等。曲調為板腔聯合混合體,結構上前有引子、曲頭;中有正文,常用曲調有敘板、步步緊、連珠炮、過街溜等;後有尾子。
寧都道情,原為西北地區“道情”的伴奏樂器,名曰“竹琴”,是早期由客家先民南遷引入的產物。由於它演唱器具簡單,曲調也不複雜,很快地與當地的民間音樂融合,發展、繁衍成為具有寧都客家特色的說唱藝術。
歷史
![寧都道情](/img/3/4cc/nBnauM3X2AzMxgDO4cTOxMTNyITMygjM1kTMwADMwAzMxAzL3k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建國後,在一批老藝人的倡導下,寧都縣成立了縣曲藝隊。藝人們對道情的傳統曲目進行了整理加工,一批舊曲目從內容到形式上煥然一新,伴奏的樂器、演出的規模均出現新的面貌。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創作、演出了一大批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題材的新曲目,如《老紅軍辦農校》、《翠微紅旗》、《禾耙繳槍》、《雲開霧散星星亮》。其中,《春風送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鬧壽堂》收入《民間說唱藝術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