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取語甚直,計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清澗之曲,碧松之陰。
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尋。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注釋
計思:構思,這裡指詩的思想。道心:悟道之心。
妙不自尋:妙境自成,非有意尋找可得。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天,天機。遇之自天,得之於天。泠然,清和之聲。希音,希有的聲音。《老子》:“大音希聲。”
譯文
用語率直,構思不深。
好像忽然逢到幽人,一眼就見到道心。
清澗之畔,碧松之蔭,
一人荷樵,一人聽琴。
情性的流露,自成妙境。
感興得之天機,實境也成為珍奇的詩篇。
簡析
“實境”,是對眼前真事真景的具體描寫,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是作者所見所聞的記實,在古代文學中題作即日、即時、即事、即景、雜興等的作品,大都屬於這一類。
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稱這類作品為“題紀之作”,是“直致所得,以格自奇”,他說:“題紀之作,目擊可圖,體勢自別,不可廢也。”因為是直書自己的所見所聞把由視覺、聽覺和直接感觸的形象予以再現,無須進行藝術的概括和意境的露而不含蓄,如同忽然與人相逢,一眼就看明白其幽微的道心。
中間四句,就是直書見聞,直接表達感興,不加雕飾地描繪了一個畫面:“清澗之曲,碧松之陰,一客荷樵,一客聽琴。”荷樵、聽琴是古代士大夫認為“風雅”的事,這個畫面就被認為是優美動人的圖景。像這樣抓住優美動人的景象,即興題詩,寫出來就是所謂“實境”。
作者認為,寫“實境”,一定不要勉強,不要做作,如後四句所說:“情性所至,妙不自尋”,一任感情自然流露,使其自成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