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概述
1973 年,尼克博克(Frederick T. Knickerbocker)出版了《壟斷性反應與跨國公司》一書,從壟斷企業戰略競爭角度出發,尼克博克提出了寡占反應理論,也稱為寡頭壟斷行為理論。進一步發展了海默——金德爾伯格的“壟斷優勢論。”他通過分析187家美國跨國公司的投資行為,發現在一些寡頭壟斷性工業中,外國直接投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競爭者之間的相互的行為約束和反應。
他指出,寡頭企業採取任何一項活動,其他企業都會效仿,力求縮小差距,降低風險,保持雙方力量均衡。這是寡占反應原理。企業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原因,是壟斷企業模仿領頭企業的競爭策略。為了與領頭企業瓜分市場,在領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刺激下,其他競爭企業也會模仿其戰略相繼到同一市場上進行直接投資。
該理論認為,戰後美國企業大舉對外直接投資主要由寡占反應行為所致,投資主體是寡占行業少數幾家寡頭公司,它們的投資又大都在同一時期成批地發生。
主要內容
尼克博克的理論基於對產業結構與市場結構的分析,他將市場結構分為三大類:(1)完全競爭市場;(2)緊張型寡占市場;(3)寬鬆型寡占市場。
在一個完全競爭市場(一般競爭者數目超過20 個),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操縱市場價格,公司的最佳策略是依據市場信號來生產。因此某家企業的投資行為,一般不會影響其他競爭者的投資行為;
在一個緊張型寡占市場(一般其競爭者不超過4 個),每家公司都擁有相當程度的壟斷力量。因而公司相互之間會傾向於共謀而非競爭;
而在一個寬鬆型寡占市場,各競爭者的戰略性行為就會互相制衡或產生激烈的反應。
這種戰略性行為的反應,又可分為三種類型。(1)跟隨領導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某一競爭者率先投資進入某區域,其餘的投資者就會跟隨而來;
(2)交換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各競爭者會相互侵入對方市場或威脅對方的市場地位因而導致投資互動現象;
(3)動態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市場均衡被打破,就會誘發一個動態的連鎖反應,直到形成新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