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本流動理論

國際資本流動理論

國際資本流動的一般模型,亦稱麥克杜加爾(G.D.A.Macdougall)模型,或稱完全競爭理論,是一種用於解釋國際資本流動的動機及其效果的理論,它實際是一種古典經濟學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國際資本流動的原因是各國利率和預期利潤率存在差異,認為各國的產品和生產要素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資本可以自由地從資本充裕國向資本稀缺國流動。例如,在19世紀,英國大量資本輸出就是基於這兩個原因。國際間的資本流動使各國的資本邊際產出率趨於一致,從而提高世界的總產量和各國的福利。

國際資本流動一般模型

麥克杜加爾模型

假定條件

國際資本流動理論國際資本流動理論
該模型的假定條件是:整個世界由兩個國家組成,一個資本充裕,一個資本短缺。世界資本總量為橫軸00',其中資本充裕國資本量為OC,資本短缺國資本量為O'C。曲線AA'和BB'分別表示兩個國家在不同投資水平下的資本邊際產出率。它意味著;投資水平越高,每增加單位資本投入的產出就越低,亦即兩國投資效益分別遵循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現在,我們分兩種情況來分析:

對於封閉經濟系統

點擊封閉經濟系統出現連結:,是指資本沒有互為流動的經濟系統。無論是資本充裕國,還是短缺國,資本只能在國內使用。

(1)如果資本充裕國把其全部資本QC投入國內生產,則資本的 邊際收益為OH, 總產出為曲邊梯形OADC的面積,其中資本使用者的收益是曲邊三角形HAD的面積,資本所有者的收益是矩形OHDC的面積。

(2)如果短缺國也將全部資本O'C投入國內生產,則其資本的 邊際收益率為O'E, 總產出為曲邊梯形O'B'FC的面積。其中,資本使用者的收益是曲邊三角形EB'F的面積,資本所有者的收益是矩形O'EFC的面積。

對於開放經濟系統

是指有資本互為流動的經濟系統

這時,如果資本充裕國把總資本量中的OG部分投入本國,而將剩餘部分GC投入資本短缺國,並假定後者接受這部分投資,則兩國的效益會增大,並且達到資本的最優配置。

(1)就資本輸出國而言,輸出資本後的國內資本邊際收益率由OH升高為OI, 國內總產出變為曲邊梯形OAJG,其中資本使用者的國內收益為曲邊三角形IAJ的面積,資本所有者的國內收益是矩形OIJG的面積。

(2)就資本輸入國而言,輸入資本後的國內 資本總額增為O'G, 總產出為曲邊梯形O'B'JG的面積,其中總產出增加量為曲邊梯形CFJG的面積。這部分增加量,又被分為兩部分,矩形CKJG是資本輸出國所有的收益,曲邊三角形JFK則是資本輸入國的所得。

這樣,由於資本的輸出與輸入,就使資本輸出國增加了曲邊三角形JKD面積的收益,而資本輸入國也增加了曲邊三角形JFK面積的收益。資本流動增加的 總收益就為這兩個分收益之和,即 S△JFK+S△JKD

分析的結論

從上面的模型分析,可得出下面三個結論;

1、在各國資本的 邊際生產率相同的條件下, 開放經濟系統里的資本利用效益遠比 封閉經濟系統里的高,並且總資本能得到最佳的利用。

2、在 開放經濟系統里,資本流動可為資本充裕國帶來最高收益;同時,資本短缺國也因輸入資本使 總產出增加而獲得新增收益。

3、由於上述兩個原因,最後也因為資本可自由流動,結果在世界範圍內可重新進行資本 資源配置,使世界 總產值增加並達到最大化,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發展。

國際證券投資理論

綜述

國際證券投資理論主要研究的是在各種相互關聯的、確定與不確定結果的條件下,理性投資者該如何作出最佳投資選擇,以降低投資風險,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的目標。該理論主要有兩種,一是古典國際證券投資理論,二是現代證券投資組合理論。

古典國際證券投資理論

古典國際證券投資理論,產生於 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迅猛發展之前。它認為,國際證券投資的起因是國際間存在的 利率差異,如果一國利率低於另一國利率,則金融資本就會從利率低的國家向利率高的國家流動,直至兩國的利率沒有差別為止。進一步說,在國際資本能夠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如果兩國的 利率存在差異,則兩國能夠帶來同等收益的 有價證券的價格也會產生差別,即高利率國家有價證券的價格低,低利率國家有價證券的價格高,這樣,低利率國家就會向高利率國家投資購買有價證券。

有價證券的收益、價格和市場利率的關係可表示如下:C=I/r

上述中,C表示 有價證券的價格,J表示有價證券的年收益,r表示資本的市場利率。

假設,在A、B兩國市場上發行 面值為1000美元、附有6% 息票的 債券,A國市場上的利率為5%,B國市場上的利率為5.2%。根據上述計算得出,每一張 債券在A國的售價為1200美元,在B國的售價為1154美元。可見,由於A國的 市場利率比B國的市場利率低,則同一張 債券在A國的售價比在B國的售價更高。這樣,A國的資本就會流向B國購買證券,以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花費更小的成本,其行為直至兩國的 市場利率相等為止。

該理論的不足:

(1)僅說明資本從低利率國家向高利率國家的流動,而未能說明資本為何存在大量的雙向流動;

(2)它以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為前提,這與現實不符,在現實中各國對資本流動的管制處處可見;

(3)即使國家間存在 利率差異,也並不一定會導致 國際證券投資;

(4)該理論僅以 利率作為分析問題的基點,有失準確性。

現代證券投資組合理論

現代 證券投資組合理論,亦稱 資產組合理論,是美國學者馬科維茨(H.M.Markovitz)於50年代在其《有價證券選擇》一書中首先提出,後來 托賓(J.Tobin)又發展了該理論。該理論採用“風險一收益考察法”來說明投資者如何在各種資產之間進行選擇,形成最佳組合,使 投資收益一定時,風險最小,或投資風險一定時,收益最大。

該理論認為,所有資產都具有風險與收益兩重性,在 證券投資中一般投資者的目的,是獲得一定的收益。但是收益最高伴隨著的風險也是最大,可能 本金也會 損失掉。風險由 收益率的變動性來衡量,採用統計上的標準差來顯示,投資者根據他們在一段時期內的 預期收益率及其標準差來進行 證券組合,即投資者把資金投在幾種證券上,建立一個“證券組合”,通過證券的分散而減少風險。但是在一段時間內投在證券上的 收益率高低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的收益率,在統計學上稱為隨機變數,馬科維茨借用它的兩種動差,即集中趨勢和分散趨勢來說明證券投資的 預期收益及其標準差。 預期收益用 平均收益來代表,它可以看作是衡量與任何組合 證券投資相聯繫的潛在報酬。標準差則說明各個變數對平均數的離散程度,以表示 預期收益的變動性大小,來衡量與任何組合的 證券投資的風險大小。因此投資者不能只把 預期收益作為選擇投資證券的唯一標準,還應該重視 證券投資收入的穩定性。多種 證券組合可以提高投資收益的穩定,同時也降低了投資風險,因為在多種證券組合中不同證券的收益與 損失可以相互抵補,起著 分散風險的作用。作為投資者可能選擇不同國家的證券作為 投資對象,從而引起資本在各國之間的雙向流動。

現代 證券組合理論指出了任何資產都有收益和風險的兩重性,並提出以 資產組合方法來降低投資風險的思路,揭示了國際間資本互為流動的原因,因此有其進步性和合理性。但該理論主要用於解釋國際證券資本流動,而對 國際直接投資卻未作任何解釋。此外,該 理論假設市場是充分有效的,參與者都同時可以得到充分的投資信息,這與現實情況不符,因此,該理論也有它的缺陷。

國際投資直接理論

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

70年代是跨國公司迅猛發展的年代。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公布的資料,1973年全球共有跨國公司9 481家,擁有子公司30000家以上。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它日益成為國際投資的主體,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僅以美國為例,美國跨國公司在整個70年代對 已開發國家的 直接投資就從510億美元增至l 57l億美元,增長2.08倍。跨國公司的海外 投資活動,給國際投資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問題,並向傳統的國際資本流動理論提出了挑戰。因為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原因不能從傳統的利潤差異上得到解答,尤其是在一個有 效益的資本市場可以將 貨幣從低利國轉移到高利國的情況下,純粹的利益無法解釋海外的 直接投資。於是,“產業組織論”便應運而生了。

1、壟斷優勢論

該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金德爾伯格(C.P.Kindleberger)和海默(S.A.Hymer)等人提出。所謂壟斷優勢,是指跨國公司所擁有的“獨占性的生產要素優勢”,包括資本集約程度高、技術先進、高強的開拓新產品的能力、完善的銷售系統以及科學的經營管理方式等。

他們認為,應從產業組織形式上,從跨國公司擁有的壟斷優勢上去尋找一國為什麼會對外投資的答案。他們指出,一個公司之所以到海外投資就是因為這些公司在技術、專利、資金及管理上有壟斷優勢,而且這些優勢能夠通過產業組織轉移到國外又不被當地競爭對手所掌握。因此,雖然在與當地企業的競爭中,這些公司在運輸、 通信成本及了解當地法律 經濟環境上處於不利地位,但壟斷優勢完全可以抵消這些劣勢,從而使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獲得高於國內的收益。金德爾伯格還認為,擁有這些優勢的多數是一些大 寡頭壟斷企業,它們既可在國內,也可在全球發揮其生產、行銷上的 規模經濟效益。

他們的理論後來被眾多學者在不同的角度上加以發展和完善。如赫希(S.Hirseh)從生產和科研開發的模型經濟效益上強調了 直接投資的成本降低作用;夏派羅(D.M.Shapiro)在研究了外國在加拿大的投資後得出結論,大型的高科技企業,比一般性的企業更具有進入或退出某行業的能力,資本流動性更強更靈活,因此,它們有能力在合適的地方投資,而不受國界限制;克魯格曼(P.R.Krugman)和凱夫斯(R.E.Caves)觀察到直接投資通常分兩類,一類是"平行投資",另一類是“垂直投資”。他們通過產品模型論證了垂直投資則是為了整個生產過程一體化,避免上游產品或原材料價格扭曲和供給波動,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以保障供給,降低成本,增加壟斷實力的結果。

2、市場內部化理論

在產業組織論基礎上作出的另一種投資理論即巴克利(P.J.Buekley)和卡森(M.C.Casson)的 市場內部化理論或市場不完善論。所謂 市場內部化,主要是指把市場建立在公司內部,以公司內部市場取代公司外部市場。該理論的出發點是探討外部市場的不完全性,從這種不完全性與跨國公司分配其內部資源的關係,來說明 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

該理論認為,由於外部市場的不完全性,如果將企業擁有的半成品、工藝技術、行銷訣竅、管理經驗和人員培訓等“中間產品”通過外部市場進行交易,就不能保證企業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企業只有利用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較大的範圍內建立 生產經營實體,形成自己的一體化空間和內部交換體系,把公開的外部市場交易轉變為內部市場交易,才能解決企業內部 資源配置效率與外部市場的矛盾。這是因為 內部化交易會使交易成本達到最小化,在內部市場裡,買賣雙方對產品質量與定價都有準確的認識,信息、知識和技術也可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減少貿易風險,實現利潤最大化。

該理論認為,外部市場的不完全性體現在很多方面,主要有:(1)壟斷購買者的存在,使 議價交易難以進行;(2)缺乏遠期的 套期市場,以避免企業發展的風險;(3)不存在按不同地區、不同消費者而實行差別定價的中間產品市場;(4)信息不靈;(5)政府的干預等。為了減少這些市場不完善所帶來的影響,使企業擁有的優勢和生產的中間產品有理想的收益,企業一般都會投資于海外。

該理論進一步指出,市場最終能否 內部化,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產業特定因素(產品性質、外部 市場結構和 規模經濟等)、地區特定因素(地理距離、文化差異、社會特點等)、國家特定因素(國家的政治制度、財政制度等)和公司特定因素(不同企業組織內部 市場管理能力等)。其中最關鍵的是產業特定因素。

這種理論,是對付市場不完全性的一種有力措施。它解釋了通過 直接投資所建立的跨國公司,可以取得 內部化的優勢--降低交易成本並減少風險。它也在'定程度上或一定範圍內解釋了戰後各種形式的 對外直接投資,包括 跨國經營的服務性行業的形成與發展,如 跨國銀行等。但這種理論僅是一種微觀的分析,沒有從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高度分析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與分工,並且也忽視了工業組織與投資場所等問題。

3、產品周期論

與 產業組織理論相關的另一個 國際投資理論是維農(R.Vernon)的“ 產品周期論”。維農認為,企業產品生產周期的發展規律,決定了企業需要占領海外市場併到國外投資。他指出,產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各有特點。在產品創新階段,創新國占有優勢,一般是國內市場需求較大,這時最有利的是安排國內生產,國外的需求通過 出口就可以得到滿足。產品進入成熟階段之後,產品性能穩定,國外市場日益擴大,消費的 價格彈性增入,這時就迫切需要降低成本。如國內生產邊際成本加運輸成本超過廠了在 國外生產的 平均成本,如果還存在著國外的 勞動力價格差異,那么在國外生產就更為有利。而且在這個階段,國外的競爭者也會出現,因為隨著產品的輸出,技術也會逐漸外泄,這時就會出現創新的產品技術優勢喪失的危險。為了維持市場,阻止海外競爭,就需要到國外去建立分支。這個階段上的 投資對象往往是與母國需求相似、技術 水平差異不大的國家。當產品最後進入標準化階段,生產已經規範化時, 價格競爭便成為主要方面, 相對優勢就不再是技術,而成了勞動力。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企業加快了 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到生產成本低的國家或地區建立子公司或其它分支機構。

4、技術周期論

另一位學者瑪基(S.P.Masee)從技術、信息尋租的角度提出了與維農理論相似的“技術周期論”。他認為,企業花費巨資創造出技術和“信息”,是企圖通過這些技術和信息來生產和銷售相關的產品以獲得壟斷性的租金。但是,專利保護是不完善的,所以,它們 尋租的目的很難在國內得到滿足,企業會在尋租的動機下將資本輸往它們認為能夠提供額外專利保護的國家。瑪基指出,跨國公司專門生產適合於公司內部轉移的技術信息,會專門生產複雜的技術以保證自己占用這些技術並獲得應有的租金。他還認為,新產品大量生產之後,會導致技術越來越不重要。為此,他提出了“ 產業技術周期”的概念。

他認為,在研製開發階段,跨國公司傾向於在本國嚴格控制這些技術,不會轉移它們。在實用階段,跨國公司在尋求最大租金目的的驅動下,會將 資本輸出到海外以設立分支機構,並通過這些分支機構轉移技術。隨著跨國公司在海外投資的增加,生產規模的擴大,其技術周期就達到了成熟階段,這時,跨國公司在海外的投資規模又會隨著其技術的過時而逐漸縮小。

上述種種與 產業組織理論有關的 國際投資理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產業組織的基礎上從產業組織行為角度分析壟斷優勢對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影響。壟斷優勢論側重於跨國公司總的壟斷優勢的制約性影響,並且強調這種優勢是產業組織角度上的優勢而非國別優勢,這就正確地指出了跨國公司在 國際直接投資中的主體作用。市場內部化理論或市場不完善論強調的重點在於跨國公司尋求生產成本最小化的動機,這也是正確的,因為成本最小化即意味著利潤最大化。 產品周期論側重於分析跨國公司產品發展的不同階段跨國公司是如何爭取最有利的生產條件,保持其壟斷優勢及它對國際投資的影響。這在一般情況下也是正確的。

技術周期論強調了跨國公司創造新技術的 尋租動機對海外投資的影響,它的論點與 產品周期論相似。就跨國公司多數是有技術開發優勢的大公司而言,這個理論也有其獨特的作用。但是,所有上述理論都有一個缺陷,就是將跨國公司的 對外直接投資的內在動因與外在客觀條件混為一談,混淆了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追逐壟斷高額利潤的性質及與其所具有的全球生產、銷售能力和其他客觀條件的區別。這些理論無法解釋一些未擁有技術等壟斷優勢的企業海外投資的動機,以及一些國家在國外直接開發新產品的投資行為等問題。

側重於國際投資條件

折衷主義論

從70年代中期開始,國際投資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和新的特點:在 已開發國家繼續大量輸出資本的同時,一些 開發中國家也開始對外 直接投資,並有不斷發展的 均勢。尤其是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石油輸出國的海外投資大量增加,針對這些新的現象,以 已開發國家跨國公司為主要分析對象的 產業組織理論的國際投資學說便很難解釋清楚,這時就需要新的理論誕生。唐寧(J.H.Dunning)的“折衷主義理論”便是這時候出現的一種有代表性的理論。

唐寧試圖將國際貿易和產業組織的理論溶合在一起分析國際投資。按他的說法:“之所以稱之為‘折衷主義的 國際投資理論’,是因為;

(1)該理論吸收了過去20年來解釋國際投資的主要理論;

(2)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國外 直接投資;

(3)或許最有趣的是:它包括了企業走向國際的三種主要形式,即直接投資、 商品出口、契約性資源轉讓,並建議企業在何種情況下應採取何種方式。”

唐寧這個理論的要點是:

(1)首先分析了一個公司進行 對外直接投資的充分與必要條件。

該理論指出一個國家的企業從事國際經濟活動有三個形式: 直接投資、 出口貿易和 技術轉移。直接投資必然引起成本的提高與風險的增加。跨國公司之所以願意並能夠發展海外直接投資,是因為跨國公司擁有了當地競爭者所沒有的 所有權特定優勢、將所有權特定優勢 內部化的能力和區位特定優勢等三個比較性優勢。前兩個是 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後者是充分條件。這三種優勢及其 組合,決定了一個公司在從事 經濟活動中到底選擇哪一種活動形式。

如果一個公司獨占 所有權特定優勢,則只能選擇 技術轉移這個方案進行 國際經濟活動;如果具備了所有權特定優勢,又具備內部化優勢,則可出口;如果三個優勢都具備,就可 對外直接投資。

(2)進一步指出了 所有權特定優勢的主要內容。包括:①技術優勢,又包括技術、信息、知識和有形資本等;②企業規模優勢,又包括壟斷優勢和 規模經濟優勢;③組織管理能力優勢;④金融優勢(包括 貨幣)。

(3)指出區位特定優勢內容。包括:①勞動成本;②市場需求;③關稅與 非關稅壁壘;④政府政策等。

唐寧的這個理論重點分析的是 直接投資的條件,就這些優勢構成的國際投資條件而言是正確的,它可以解釋不同類型國家的 國際直接投資現象,並且它對企業選擇不同的國際化發展戰略也很有參考價值。但是,這一理論把一切國際投資都歸結為三個優勢因素,難免絕對化。某些類型的企業,如服務性的企業,到海外投資並無明顯的區域優勢,而之所以投資到海外,是由它所提供的服務必須和消費者處於相同的地點這一特性決定的。

分散風險論

70年代中期發展的有關投資條件的另一種理論是“ 分散風險論”。其前期代表人物是凱夫斯(R.E.Caves)和斯蒂文斯(G.V.Stevens)。他們從馬科維茨的 證券組合理論出發,認為對外 直接投資多樣化是 分散風險的結果,因此,證券組合理論的依據也是該理論的基礎。凱夫斯認為,直接投資中的"水平投資"通過產品多樣化降低市場不確定,減少產品結構單一的風險;而"垂直投資"是為了避免上游產品和原材料供應不確定性風險。斯蒂文斯認為,廠商 分散風險的原則和個人一樣,總要求在一定的預期報酬下,力求風險最小化。但個人投資條件與企業不一樣,個人主要投資於 金融資產,廠商則投資於不動產,投資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工廠和設備。

該理論的後期代表人物阿格蒙(T.Agmon)和李沙德(D.Lessard)還認為,跨國公司 對外直接投資是代表其股東作為 分散風險的投資,不同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收益的不相關性為個人 分散風險提供了很好的途徑,甚至是 證券投資無法提供的途徑,因為證券市場,資本移動成本較高且制度不完善。另一學者阿德勒(M.Adler)認為,既然跨國公司是直接代表股東作出投資決策的,個入 證券投資上的限制不一定會導致 對外直接投資,只有當外國證券市場不完善,不能滿足個人投資需要時,跨國公司的直按投資才會進行。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起到了分散風險的 金融中介作用。

分散風險論把 證券投資與 直接投資聯繫起來考察,把 開發中國家證券市場的不完善看成是直接投資的一個因素,應該說是有它正確的一面的,它從另一個角度補充了以前投資理論的不足。80年代以來,隨著 開發中國家證券市場的逐步完善, 證券投資逐漸成了最主要的投資形式。這證明,直接投資與 證券投資具有互補作用。我國目前正在大力改善外商投資環境,爭取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但我們不應忽視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的作用,因為根據 分散風險理論, 證券投資是外國企業首先考慮的投資形式。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不斷完善,通過這一途徑吸收的外資一定會大大增加。

從金融角度出發

跨入80年代後,國際投資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從最大的 資本輸出國地位上逐漸衰敗下來,日本、德國等其他 已開發國家的海外投資急劇上升。美國成了它們競相投資的對象,到1985年,美國竟成了最大的資本輸入國。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的 工業化國家也開始大舉向海外投資。與國際投資格局變遷相應的變化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在國際資本流動中越來越大,新興的國際金融中心一個個出現並藉助於科技革命的成果聯為一體,新創的融資手段和 融資方式也層出不窮。國際銀團和金融寡頭已取代 產業性的跨國公司成為國際投資的主宰。所有這些,都對以往的 國際投資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於是,從金融角度出發研究分析國際投資的理論便成為80年代以來新投資理論的共同特點。

1、貨幣匯率論

阿里伯(R.Aliber)的“ 貨幣匯率論”是較早從金融角度提出來的一種投資理論。他認為,以往所有理論既未能回答為什麼這些企業具有獲得外國資產的優勢,也未提供任何投資格局上的意見,即為什麼某些國家輸出資本,另一些國家輸入資本,更不能解釋投資格局為什麼會變化。

他指出,60年代美國資本市場上有一種優勢,這種優勢來源於美國及世界各國的投資者有以美元計算債務的 偏好,這反映了以美元計算的 利率在用預期 匯率波動調整後比其他貨幣的利率低。由此可以得了同個結論,即投資者將要以較高的代價去獲得1美元的 股息收入,反過來這就意味著美國公司在購買外國股權時能夠比其他國家的公司付更高的價格。他認為,整個60年代美國海外投資的高漲是美元高估的結果。隨著70年代 浮動匯率的實行,美元大幅度下跌,美國股市價格就下降,外國股市價格上漲。此時,總部在歐洲、日本的企業就願付較高的價格購買美國的企業了。阿里伯指出,國際投資的格局可以從總部設在不同國家的企業市價漲落中得到衡量。總部所在地公司的市價下跌,資本就流入,市價上升,資本就輸出。總部所在地不同的企業市場價格上的變化是 名義匯率、 通貨膨脹率變化的反映。因此,他認為 硬貨幣國家會向 軟貨幣國家進行 直接投資。

阿里伯的這個理論比較正確地分析了 匯率變動對 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他試圖用匯率來解釋他所觀察到的國際投資格局的變化和美國對外投資的相對萎縮。但是, 匯率是貨幣實際價格變化的反映,是 國際經濟實力變化的反映,而不是這種變化的原因。因此, 匯率對 直接投資的影響只是現象,真正導致國際資本流動格局變化並制約國際投資行為的力量,是各國 壟斷資本 相對優勢和相對發展速率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起作用的結果。

2、國際金融中心論

另一從金融角度分析 國際投資理論的是里德(H.C.Reed)於80年代提出的“國際金融中心化”。里德認為,所有以前的 國際投資理論都忽視了國際金融中心在決定國際投資區域、規模和格局中的作用,而國際金融中心對國際投資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是 國際清算中心、全球證券投資管理中心、通信交流中心、 跨國銀行中心,而且還是 國際直接投資中心。里德指出,國際化公司追求的不是一般觀點所認為的收入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而是營運效益最最佳化,即其發行的股票價格和其 債券利息最大化,這可以使企業在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兩個方面增強競爭力。跨國公司的 經營效益是由國際金融中心來評估的,而評估的結果是通過跨國公司發行的股票 債券的價格升降來反映的。國際金融中心通過跨國公司資本比例、經營政策的評估,對 國際直接投資發生作用。例如,當國際金融中心認為某個公司的借貸比例過高,海外資產發展過快時,就會降低該公司證券的 市場價格,該公司 經營效益就下降,公司股東和債權者收益也就下降,這實際上意味著公司整個資本分布的效益可能很低。於是,這就會迫使該公司調整投資戰略和經營方針,收縮其在海外的投資。如果該公司對金融中心的評估不予理睬,那么金融中心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其證券的價格,迫使該公司作出反應。這樣一來,國際金融中心及在金融中心的融資活動中占統治地位的大銀行、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等金融壟斷資本就控制了 國際直接投資活動。

里德的國際金融中心說,正確地指出了80年代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寡頭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控制和影響。正是這些 國際壟斷財團在操縱著國際證券市場價格與國際資本的流向和流量,在全球範圍內追逐高額 壟斷利潤。但是,里德雖然正確地指出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卻並未把握住它的本質, 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並不是截然可分的,它們是溶在一起的。而且這個理論分析上的錯誤也是明顯的。它將企業證券價格的漲跌與企業經營效益的關係顛倒了,好像 企業經濟效益下降是由企業證券價格下跌所致,其實證券價格下跌只是企業經營不佳的反映。雖然金融中心的 壟斷資本可以操縱影響企業證券的價格,但是這個關係不會顛倒,因為壟斷資本不會也無法將一個經營不良、贏利不佳的企業的證券維持在一個高價位上。

此外,在80年代還出現了兩種重要理論,即唐寧的投資發展階段論及 產業內雙向投資理論。

3、投資發展階段論

唐寧在1982年對摺衷主義理論作了動態化的發展,提出了投資發展階段論。這種理論要點在於:

(1) 一個國家的投資流量與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係。

(2)提出了對外投資周期的概念。該理論對 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進行階段性劃分,各階段是:①利用外資很少,沒有對外投資;②利用外資增多,少量對外投資;③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增長速度都很快;④對外投資大致等於或超過利用外資。唐寧據此認為,已開發國家一般都已經歷了這四個階段, 開發中國家已由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等新興工業群正在迅速從第二階段轉入第三階段或已進入第三階段。

(3)利用動態化的國際生產綜合理論或折衷主義論來解釋投資的發展階段,並由此證明一國的國際投資流量總是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

這一理論還認為,在 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本國幾乎沒有 所有權特定優勢和內部化優勢,有的話也是極其脆弱,外國的 區位優勢本國也不能予以利用,而本國的區位優勢對外國

投資者又欠吸引力。因此,沒有 資本輸出,只有少量的資本流入。在第二階段,國內市場得到了擴大, 購買力也相應有所提高, 市場交易成本也下降,資本流入開始增加,這時資本流入(即 利用外資)可分為兩種類型,即 進口替代型和帶動出口型。在這一階段引進外資是關鍵一著,為此,該國就要創造區位的優勢,如改善投資環境,健全法律制度以及疏通專業渠道等。第三階段,國內經濟水平這時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對外投資又有可能,因為前階段 引進技術對本國資源的開發,使 所有權特定優勢不斷增強,原來外國投資者的優勢相對消失,而外國市場區位也有較大的吸引力。第四階段,經濟已相當發展或高度發達,一般都擁有 所有權特定優勢、內部化優勢,並且能利用其他國家的區位特定優勢,這時該國就積極向外進行 直接投資了。

可見,這個理論與折衷主義論是一脈相承的,只是把後者予以動態化而已,用動態化的四個階段闡明了 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並闡明一國之所以能參與 對外直接投資,是因為具有了所有權、 內部化和區位等三個方面的 相對優勢並予以配合的結果。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理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有助於 開發中國家充分 利用外資創造區位條件,也有助手開發中國家利用自己的 相對優勢對外進行適當的投資,並向國際市場挺進。

4、產業內雙向投資論

產業內雙向投資論是根據近20年國際資本流向發生的重大變化,特別是資本在 已開發國家之間流動,並集中利用相同產業內部的現象提出來的。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試圖解釋這一現象。E.M.格雷漢指出,之所以會出現雙向投資,是在於“跨國公司產業分布的相似性”,相似的東西容易接近。

唐寧則指出,雙向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型部門,傳統部門則投資比例不高。這是因為:(1) 已開發國家間水平相近,但沒有一個企業擁有獨占的"所有權特定優勢,而若干個公司才能擁有幾乎相近的 所有權優勢。(2)各公司為了獲得聯合優勢,以及獲得 規模經濟的利益,同時為得到東道國較低成本的好處,就進行雙向投資。(3) 已開發國家收入水平相近, 需求結構也基本相似,這樣對異質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就會產生髮達國家之間的 產業內國際貿易的傾向,一旦 產業內貿易受到阻礙,則 市場內部化的要求就會導致產業內雙向投資的出現。

海默和金德爾伯格也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提出“寡占反應行為”說。他們認為各國 寡頭壟斷組織為獲取或保住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會通過在競爭對手的領土上占領地盤即“寡占”這個形式來進行,而 產業內 直接投資止是這種“寡占”競爭的重要手段。

此外,近年來出現的安全港理論,也能解釋雙向投資的行為。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在 開發中國家 投資收益雖較 已開發國家高,但安全性弱,法律保障程度小,即要承擔極大的政治 經濟風險。因此,寧願把資本投往 已開發國家,取得較為穩定的收益,而產業內部條件相近,投資見效也較快,亦可更迅速地獲得利潤。可見,該理論的運用很容易導致雙向投資的增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