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閨怨

寒閨怨

《寒閨怨》,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緻感受來表現的。此詩前兩句用寫景鋪墊手法,描寫主人公獨居的冷清孤寂,扣信詩題“寒閨怨”。後兩句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繪了一幅天寒歲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歸的孤冷畫面,孤寂涼情直入人心,千般滋味湧上心頭。 全詩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筆法含蓄,言簡意豐,一“知”一“冷”,盡顯女子內心之淒涼,孤寂之“怨”。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緻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質,白居易就善於從平常事物中發掘和表現深義。

作品原文

寒閨怨

寒月沉沉洞房 靜,真珠簾 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洞房:深屋,位於很多進房子的後邊,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處。

真珠簾: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華貴。

1.

洞房:深屋,位於很多進房子的後邊,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處。

2.

真珠簾: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華貴。

白話譯文

清冷的月光灑向寧靜的小屋,梧桐的樹影映在屋門口的珍珠帘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經預先感到寒冷。寒燈下,她握著冰冷的剪刀為遠方戍守的丈夫縫製著冬衣。

創作背景

唐代的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禦寒的冬衣。所以唐詩中常常有秋閨搗練、製衣和寄衣的描寫。在白居易的時代,府兵制已破壞,但家人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

作品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緻感受來表現的。

洞房,猶言深屋,在很多進房屋的後部,通常是富貴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所以更見幽靜。帘子稱之為真珠簾,無非形容其華貴,與上洞房相稱,不可呆看。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梧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夭下秋”。前兩句把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暗示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還沒有睡,手上拿著剪刀,在裁縫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涼,連手也覺得冷起來了。隨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趕製寒衣,是這位閨中少婦要寄給遠方的征夫的。

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難歸,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於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傳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湧上心來,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詩人卻只寫到從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氣的變化為止,其餘一概不提,讓讀者自己去想像,去體會。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緻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對一些事物的變遷,習而不察,但敏感的詩人,卻能將它捕捉起來,描寫出來,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鮮,這首詩藝術上就有這個特點。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居下邦(今陝西渭南縣)。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