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相濟

寒熱相濟,藥品名稱,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症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藥名】:肉桂

【拼音】:ROUGUI

【英文名】:CassiaBark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皮及枝皮。

【功效】:散寒止痛,補火助陽,暖脾胃,通血脈,殺蟲止痢。

【主治】: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症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性味歸經】:辛、甘,熱。①《本經》:“味辛,溫。”②《別錄》:“味甘辛,大熱,有小毒。”③《藥性論》:“味苦辛,無毒。”④《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入腎、脾、膀胱、心、肝經。①《珍珠囊》:“太陽經。”“足少陰經。”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肺、腎四經。”③《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厥陰血分。”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浸酒塗擦。

【用藥忌宜】:陰虛火旺,里有實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①《別錄》:“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乾地黃,療吐逆。”②《藥對》:“忌石脂。”③《本草經疏》:“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吐血咯血,鼻衄齒衄,汗血,小便因熱不利,大便因熱燥結,肺熱咳嗽,產後去血過多,及產後血虛發熱,小產後血虛寒熱,陰虛五心煩熱,似中風口眼歪斜,失音不語,語言蹇澀,手足偏枯,中暑昏暈,中熱腹痛,婦人陰虛少腹痛,一切溫病熱病頭痛口渴,陽症發斑發狂,小兒痧症腹痛作瀉,痘瘡血熱乾枯黑陷,婦人血熱經行先期,婦人陰虛內熱經閉,婦人陰虛寒熱往來,口若舌乾,婦人血熱經行作痛,男婦陰虛,內熱外寒,中暑瀉暴注如火熱,一切滯下純血,由於心經伏熱,腸風下血,髒毒便血,陽厥似陰,夢遺精滑,虛陽數舉,脫陰目盲等三十餘證,法並忌之。”④《本草通玄》:“忌見火。”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虛內燥、孕婦、產後血熱,四者禁用。”⑥《本草求真》:“精虧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藥物配伍】:1、忌生蔥、石脂,惡菊花、畏羊蹄草。2、配附子,動靜結合,具有溫腎助陽的強大作用。主治腰髀痛楚,足痿軟,形寒無力,陽萎早泄,宮寒不孕。2、配大黃,一寒一熱,即所謂寒熱相濟,陰陽調和,共收振脾陽通大便之功矣。4、配黃連,一寒一熱,一陰一陽,相反相成,有瀉南補北,交通心腎之妙用,主治心腎不交,症見心悸怔忡,入夜尤甚,多夢失眠,心煩不安,難以入寐等症。5、配麝香,主治胞宮瘀血阻滯,臨產胎死腹中,胞衣滯留難下,或寒凝血滯難產諸證。6、配丁香,用治陰寒內盛,寒凝氣滯之腹痛。

【別名】:牡桂(《本經》)、紫桂(《藥性論》)、大桂(《唐本草》)、辣桂(《仁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玉桂(《本草求原》)。原植物肉桂又名:桂木(《山海經》)、梫、木桂(《爾雅》)、桂樹(《爾雅》郭璞注)、糠桂。藥材①官桂(《本草圖經》)又名:菌桂(《本經》一作桂)、筒桂(《唐本草》)、桂爾通、桂通、條桂。②企邊桂又名:清化桂。③板桂(《本草圖經》)又名:桂楠

【處方名】:肉桂、桂心、桂皮、紫油桂、肉桂末、肉桂粉、板桂、官桂、上肉桂、上官桂、炒官桂、牡桂、肉桂心、安桂、大安桂

【商品名】:官桂:又名上官桂、菌桂、箘桂、筒桂、桂爾通、桂通、油桂通、條桂、廣條桂,指肉桂中品質優良者。按李時珍的解釋,官桂“乃上等供官之桂”。

高山肉桂:進口肉桂中的野生品。

低山肉桂:進口肉桂中的栽培品。

企邊桂:又名清化桂、清化玉桂、清化肉桂。是越南北圻清化所產的野生桂。又分為高山企邊桂、低山企邊桂等規格。

板桂:又名桂楠、平板桂。為15年以上老肉桂樹的外皮。多壓成板狀,故名板桂。

廣肉桂:產於廣西、廣東的肉桂。
安南肉桂:又名安肉桂、安桂。產于越南(舊稱安南)的肉桂。

黃瑤肉桂:又名黃瑤桂。產於大瑤山區的肉桂。

蒙自肉桂:又名蒙自桂。產於北圻與滇邊接近的孟山,因在蒙自出售,故名蒙自肉桂。

桂心:颳去栓皮,表面較平滑,紅棕色者,通稱桂心。

以上商品均以皮薄、含油多、香氣濃、味甜微辛、肉細、嚼之無渣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藥材主產於廣西、廣東、雲南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一般於8~10月間,選擇桂樹,按一定闊度剝取樹皮,加工成不同的規格,主要有下列幾種:①官桂:剝取栽培5~6年的幼樹幹皮和粗枝皮,曬1~2天后,捲成圓筒狀,陰乾。②企邊桂:剝取十餘年生的乾皮,兩端削齊,夾在木製的凸凹板內,曬乾。③板桂:剝取老年桂樹的乾皮,在離地30厘米處作環狀割口,將皮剝離,夾在桂夾內曬至九成乾時取出,縱橫堆疊,加壓,約1個月後即完全乾燥。至於“桂心”,即肉桂加工過程中檢下的邊條,除去栓皮者。各種肉桂商品均宜貯藏於乾燥陰涼處,或入錫盒內,密閉保存。

【拉丁名】:藥材CortexCinnamomi原植物CinnamomumcassiaPresl

【炮製方法】:1、揀淨雜質,颳去粗皮,用時打碎;2、或颳去粗皮,用溫開水浸潤片刻,切片,晾乾。3、搗碎,磨粉,成品稱“肉桂粉”。

【生藥材鑑定】:①官桂,呈半槽狀或圓筒形,長約40厘米,寬約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細皺紋及小裂紋,皮孔橢圓形,偶有凸起橫紋及灰色花斑;颳去栓皮者,表面較平滑,紅棕色,通稱“桂心”。內表面暗紅棕色,顆粒狀。質硬而脆,斷面紫紅色或棕紅色,可見淺色石細胞群,斷續成環狀。氣芳香,味甜辛。②企邊桂,呈長片狀,左右兩邊向內捲曲,中央略向下凹,長40~50厘米,寬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內表面紅棕色,用指甲刻劃時則現棕色油紋。香氣濃烈,其它與官桂相似。③板桂,呈板片狀,通常長30~40厘米,寬5~12厘米,厚約4毫米,兩端切面較粗糙。以上均以皮細肉厚,斷面紫紅色,油性大,香氣濃,味甜微辛,嚼之無渣者為佳。顯微鑑定:樹皮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壁稍厚,最內1列木栓細胞的外壁特厚,木化。皮層較寬厚,散有石細胞、油細胞及粘液細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群,排列成近於連續的環層,石細胞外壁較薄,石細胞層外側時有纖維束伴著。韌皮部約占皮厚的1/2,射線寬1-2列細胞;韌皮纖維常單個稀疏散在;油細胞隨處可見,較韌皮薄壁細胞稍大;有粘液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有澱粉粒;有的含細小草酸鈣針晶,尤以射線細胞中較多。粉末:紅棕色。①纖維多單個散在,長梭形,平直或波狀彎曲,長195-920μm,直徑24-50μm,壁極厚,木化,紋孔不明顯。②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多角形,直徑32-88μm,有的壁一邊薄,少數胞腔內含草酸鈣針晶。③油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5-108μm,含淺黃色油滴。④草酸鈣針晶細小,長至43μm,成束或零星散在,於射線細胞中尤多,也有成細桿狀,少數呈長方片狀,寬至6μm。⑤木栓細胞壁木化,一邊較薄,有紋孔。此外,有紅棕色薄壁細胞、澱粉粒、片狀草酸鈣結晶等。

【中藥化學成分】:皮含揮髮油(稱桂皮油)1~2%,主要成分為桂皮醛(Cinnamaldehyde)75~90%,並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本品不含丁香油酚,尚含粘液、鞣質等。含揮髮油1%-2%,油中主成分桂皮醛(cinnamylaldehyde)75%-95%,少量桂皮乙酸酯(cinnamyl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苯丙酸乙酯;另含二萜類化合物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無水桂二萜醇(anhydrocinnzeylanol)、乙醯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肉桂萜醇(cinncassiolA,B,C1,C2,C3,D1,D2,D3,D4)及其葡萄糖甙。另有報導,廣西玉林產桂皮,揮髮油含量為5.86%,尚含香豆精、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acid)、β-谷甾醇、膽鹼、原兒茶酸、香草酸(vanillicacid)、微量丁香酸(syringicacid)和D-葡萄糖。並含鈣、鎂、鐵、矽、鈉、鋁、鋇、錳、鈦、鋅、鍶、鉻、鎳、銅、鋯、銀等元素。

中藥化學鑑定】:(1)取本品粉末少許,加氯仿振搖後,吸取氯仿液2滴於載玻片,待乾,再滴加10%的鹽酸苯肼液1滴,加蓋玻片鏡檢,可見桂皮醛苯腙桿狀結晶。(2)薄層層析: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振搖,冷浸20min,濾過,濾液作供試液;另取桂皮醛乙醇溶液作對照。吸取供試液2-5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在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展開後,噴0.1%2,4-二硝基苯肼試液。桂皮醛顯桔黃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