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漢語文字]

寒[漢語文字]
寒[漢語文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冷,與“暑”相對:~冬;~色;~衣;~冽;~帶;~戰;~噤;~食(節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不生火做飯,也有的地區把清明當作“寒食”);~喧;~來暑往;唇亡齒~。 2、害怕:~心。 3、窮困,有時用作謙辭:~門;~傖;~舍;~窗(喻艱苦的學習環境);~酸;~士(舊指貧窮的讀書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國語拼音:hán

田字格中的“寒”字 田字格中的“寒”字

注音符號:ㄏㄢˊ

海南話拼音:hhanz 或 guaz

部首:宀,部外筆畫:9,

總筆畫:12

五筆86:PFJU,五筆98:PAWU

倉頡:JTCY

鄭碼:WDOT

筆順編號:445112213444

四角號碼:30303

UniCode:CJK

漢字釋義

形容詞

1.會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間是“人”;人的左右兩邊是三個“草”,表示很多;下面兩橫表示“冰”。寒冷是一種感覺,人們雖能感覺到,但是卻看不見。於是古人就採用上述四個形體來創造這個字,人踡曲在室內,以草避寒,表示天氣很冷。本義:冷,寒冷。

2.同本義。

寒,凍也。——東漢·許慎《說文》

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列子·湯問》注

乾為寒。——《易·說卦》

若不可尋也,亦可寒也。——《左傳·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傳·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風。——《呂氏春秋·有始》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饑渴寒暑,是事之變。——《莊子·德充符》

寒光照鐵衣。——《樂府詩集·木蘭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淒神寒骨。——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心憂炭賤願天寒。——唐·白居易《賣炭翁》

時天寒,語從游者呵筆書之。——明·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

又如:寒肅(寒冷肅殺);寒悄(冷氣侵入);寒衾(冰冷的床鋪);寒噤(由於天冷而咬緊牙關或牙齒打戰)。

3.貧困。如:寒門薄宦(窮家小吏);寒畯(貧寒的讀書人);寒劣(貧弱無助的人);寒女(貧窮家庭的女孩)。

4.卑微;低微。

吾本寒家。——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寒官(下級官吏);寒品(出身寒微的人);寒族(寒微的家族);寒窮(寒微貧窮)。

5.冷清。如:寒山(冷落寂靜的山,寒天的山);寒芒(使人感冷清的光芒);寒汀(清寒冷落的小洲);寒月(清冷的月光)。

6.聲音淒涼。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高適《燕歌行》

又如:寒吟(哀鳴)。

7.凋零;枯萎。

花寒鸚鵡病,春去杜鵑愁。——張可久《小山樂府》

又如:寒枝(寒冬凋零的林木)。

8.謙詞。如:寒第(對自己家的謙稱);寒門(貧寒的人家。對人謙稱自己的家);寒族(謙稱自己的家族)。

9.古代中醫用字,泛指邪氣。如:《傷寒論》中的“寒”;在日本名醫 中西惟忠的《傷寒之研究》里說過“謂邪而為寒,蓋古義也”。

動詞

1.感到冷。如:寒玉(玉質清冷)。

2.恐懼:戰慄。

若是王以十成鄭,梁氏寒心。——《戰國策·秦策四》

寒心酸鼻。——《高唐賦》。註:“寒心,謂戰慄也。”

3.特指終止盟約。

遂寒前盟。——宋·王明清《揮塵後錄》

名詞

1.寒冷的季節。與“暑”相對。

寒暑易節。——《列子·湯問》

犯寒暑。——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涉寒暑。——明·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寒暄。

2.寒天。如:寒照(寒天的日光);寒蓬(寒天的枯草);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川(寒天的河流)。

3.寒夜。如:寒更(寒夜的更點);寒星(寒夜的星);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聲)。

4.指由寒邪引起的機能衰退的病症。如:受了一點寒。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邪性質屬於陰,其氣清冷,寒邪侵犯人體,導致陰寒偏盛,最易損傷人體的陽氣。

(2)寒性凝滯而主痛 凝,凝結;滯,阻滯。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氣血津液運行遲緩,凝結阻滯不通。由於血、津液“得溫則行,得寒則凝”,而“不通則痛”,故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機體出現各種疼痛的症狀。寒邪所致疼痛的特點是,遇寒加重,得溫減輕。

(3)寒性收引 收,收縮;引,牽引。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機體的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臨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閉塞,汗孔閉合,出現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二是寒邪侵犯經絡,引起筋脈收縮攣急,氣血不通,見關節攣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5.姓,寒姓。

近反義詞

近義詞:冷、涼;反義詞:暖、熱、暑。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字部】寒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9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乾切,音韓。《說文》東也。本作。從人在宀下,從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注》司寒,元冥,水神也。

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又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又姓。漢博士寒朗。

又葉胡田切,音賢。《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又葉側鄰切,音眞。《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飢而衣寒。

方言集匯

粵語:hon4

客家話:[梅州腔]hon2,[陸豐腔]hon3,[客語拼音字彙]hon2,[東莞腔]hon2,[客英字典]hon2,[海陸豐腔]hon2,[沙頭角腔]hon2,[寶安腔]hon2,[台灣四縣腔]hon2。

拼音是h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