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長安城

西漢長安城

長安本秦之鄉名,秦時有興樂宮。漢高祖五年(前202),在興樂宮基礎上修治長樂宮,七年建未央宮,自櫟陽遷都長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築城牆。武帝時在城內修北宮,建桂宮、明光宮,在西城外建設章宮,並擴充上林苑,開鑿昆明池。新莽改長安為常安,於南郊建九廟。東漢建都雒陽(見洛陽城),仍以長安為西京。獻帝一度遷都於此,其後西晉惠帝、愍帝以及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相繼以長安故城為都。至隋代建大興城,漢城遂廢。城址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約3千米處,1956年開始勘查發掘。

西漢長安城

西漢長安城 西漢長安城

西漢都城長安,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漢以後,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繼以漢長安城為都,從漢初建城到隋文帝開皇二年(582)遷都大興城,歷時近800年。漢高祖五年(前202),將秦朝的興樂宮重加修飾並改名為長樂宮,將都城從櫟陽遷於此。蕭何又主持修建了太倉和武庫。漢惠帝元年(前194)開始修建長安城牆。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興建北宮、桂宮、明光宮、建章宮,開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後歷時90年。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築而成,高12米,寬12~16米;牆外有壕溝,寬8米,深3米。因城牆建於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為遷就二宮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牆建成了不規則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牆南部和南牆西部向外折曲,過去稱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或稱為"斗城"。  全城共有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面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面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城內主要建築群有長樂宮、未央宮、北宮、桂宮、武庫等。未央宮由前殿、椒房殿等40餘個宮殿組成

考古發掘

城內工商業區集中在西北隅的橫門大街兩側,據文獻記載共有九市。這一帶發現有許多錢範、陶俑,說明當年曾有作坊。

居民區在城東北隅宣平門附近。文獻記載,長安有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漢平帝時,人口達24.6萬餘。實際考古勘查確認的居民區,面積過於狹小,估計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宮規模宏偉,已勘查出位置和範圍。城西南至東南一帶為上林苑,內有離宮別館數十處。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宮苑,昆明池是為訓練水軍而開鑿,又可解決長安城水源不足問題。南郊則有明堂、辟雍、靈台和王莽九廟等禮制建築。

漢長安城主要由皇家宮室及其附屬設施構成,突出表現了為帝王、貴族、官僚服務的性質,反映了中國早期都城的特點。新莽以後,宮室、城門、武庫先後被毀。其後歷代雖有營造修飾,但未能恢復西漢盛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