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壩巴人遺址

“羅家壩巴人遺址”位於四川省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地處渠江的支流後河與中河會合處的一級台地上,後河與中河會合後南流,到今宣漢縣城附近又與前河會合後西流,是為渠江的東源--州河,流過今達州。前、中、後河均發源於川東北與陝、鄂交界的大巴山南麓。渠江的西源南江是正源,發源於東接大巴山的米倉山南麓,在巴中縣接納恩陽河後稱巴河,南流至渠縣三匯鎮接納州河後始稱渠江,再沿華瑩山西麓流至合川匯入嘉陵江。
羅家壩巴人遺址距宣漢縣城35公里,該遺址曾為東鄉縣縣城,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其宗姬封於巴”(《華陽國志》),宣漢縣地即屬巴國領域。該遺址所在地為古代東鄉廢縣治地。從西魏恭帝二年至元二十年(公元555年-1283年),建縣長達728年。廢縣治地,古籍明載位於益迂(今中河)下蒲(今後河)兩水間,也就是今天的普光鎮對岸。初為羅家壩,唐代德八年(625年),移治於東一里,安養故城,即張家壩,宋初復還羅家壩舊治。明:《羲州府志》記載為:東鄉八景之一,其名曰:花港流杯。該遺址在後河,中河交界處。三面環水,背靠淺丘山地。
20世紀70年代,當地村民挖泥燒磚時曾挖到過青銅劍、青銅罐等,省、市文物專家前往考察,採集標本,認定為戰國土坑墓群和漢代遺址。
1996年3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發掘羅家壩戰國墓群。1999年9月至11月,省考古隊對羅家壩遺址進行首次發掘,共出土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等2000多件珍貴文物,經專家鑑定,這些文物為新石器時代至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時期文物,歷史年代久遠,文化積澱深厚。初步估計,羅家壩文化遺址距今有3000~4700年。
羅家壩巴人遺址,地下保存著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和東周時期的墓地遺存。遺址堆積甚厚,約在2~3米間,年代跨度較大。遺址早期地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中有夾砂褐陶的花邊口沿、折沿罐口、喇叭口罐沿、尖底器等,是川東北地區同期常見的出土物。發掘者認為:與川北通江擂鼓寨、巴中月亮岩;峽江忠縣哨棚咀一期、奉節老關廟下層;陝南李家村文化等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這是可信的。羅家壩巴人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這次只發掘了西南部臨河的邊緣面積400平方米,也許聚落遺存還在北面中部,該遺址考古工作被評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