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風雨橋,又是侗寨最富民族特色的橋樑。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竹蔑橋等。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
橋樑構造
老橋
風雨橋其結構以橋墩、橋身為主的兩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鋪墊,用油灰沾 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鋪放數層並排巨杉圓木,再鋪木板作橋面,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橋身為抬樓式建築,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檐翅起角樓亭、美麗、壯觀。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均有雕刻繪畫,人物、山水、花、獸類色澤鮮艷,栩栩如生,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新橋
該橋為步行橋,長80米,寬10米,高約26米。橋下部為鋼混結構,五礅四跨;上部為全木質結構,採用侗族花橋和鼓樓及土家族涼亭橋相結合的建築風格,22架木排採用中國南方特有的穿斗式組合結構,榫鉚銜接的樑柱體系,亭檐上下均為飛角斗拱,屋脊瓦沿設有古樸裝飾,二樓過道設有靠背座板,橋頭南北兩面有磚石結構的門樓,門樓南北門外分別立有座式麒麟和走式獨角獸各一對。
修繕歷史
宣恩新風雨於2002年12月30日破土動工,2003年11月30日主體完工,2004年8月全部竣工。該橋其造型工藝、建築風格目前當屬湖北省之最。該橋的建設根據恩施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設民族風情走廊的要求,宣恩縣委、縣政府作出決定予以修建,並要求建成高水平、高質量的民族標誌工程。
橋樑現狀
現今宣恩風雨橋,已成為宣恩縣城內一道亮麗的民族風景線,每天遊人不斷,參觀者絡繹不絕,極大地方便了兩岸民眾的出行,更為拉動縣城興隆小區的開發建設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