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第二中學

宜都市第二中學前身為荊南中學,於1918年3月私辦,創建於武昌牙厘局街,為一所完全中學。學校占地面積112.5畝,目前有4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近3000名。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宜都市第二中學前身為荊南中學,系江陵公安宜都枝江等七縣同仁於1918年3月聯合私辦,創建於武昌牙厘局街,為一所完全中學。

學校概況

青山隱隱,流水依依。古鎮枝城復興山下座落著一所古老的學苑——湖北省宜都市第二高級中學。學校的前身是1912年創建於湖北武昌“私立武昌荊南中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遷至現址(初名“丹陽書院”,後易為現名)。學校追荊南遺風,傳丹陽貴韻,歷百年滄桑,育萬千學子,實為荊楚大地一顆璀璨的教育明珠!

悠悠百年歲月,鑄就了二中人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銳意改革的創新精神。學校長期堅持“盡全力提供尊重、友愛、激發潛能的成長空間”的辦學理念,在“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強校”的發展戰略指引下,本著“民主、科學、務實、高效”的管理原則,逐漸確定了在宜昌市同類學校中的領先地位,學校先後被宜都市評為“最佳文明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被宜昌市評為“示範學校”、“名牌學校”,是宜昌市重點高中,也被評為宜昌市“綠色學校”、“安全文明校園”、學校先後成為“湖北省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學校”、“湖北省教育科研興校示範學校”、“湖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基地學校”、“湖北省電教先進單位”,是宜昌市唯一一所跨入“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強學校”行列的高中學校,學校還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命名為“教育觀測基地”。

二中風雨近百年,傳承“少年立志,蔚為國光”的校訓,培養出數萬學子。有現為中國工程院院乾的王明麻、清華大學教授張學政、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副總金才寬、首批赴南極科考的趙先泌,還有1999年和2001年考入清華大學的姚德忠和鄭大平等。

學校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112.5畝,目前有4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近3000名。學校教學設施先進,硬體建設創一流,建有高標準的校園計算機網路系統,千兆主幹網、百兆到桌面,終端遍布各個教室、辦公室,師生可通過寬頻網隨時實現與外界的互動式學習交流;學校教學質量上乘,創普高奇蹟,近七年高考上省線人數持續攀升,每年都有多個學科獲宜昌市教學質量獎,學校特長教育為學生提供成長的立交橋,近三年升學率達到98%以上;學校師資優良,素質過硬,現有教職工143人,專任教師125名,中高級教師79名,地市兩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50人,3名在職教師正在攻讀碩士,19名教師獲研究生課程班結業證書。

學校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近八年高考上省線人數連年攀升。2002年在宜昌市高考教學質量評估中,學校文史、理工類8個學科,科科獲獎,其中5個學科榮獲宜昌市教學質量一等獎。2003、2004,2005年所有高考學科均獲得宜昌市高考優勝獎。其中2004,2005年,高考在宜昌市普通高中EC值綜合評估中名列全市51所高中第八名,在40所同類高中名列第一。二中人不斷創造出普通高中的發展奇蹟。

面對宜都二中美好的未來,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將率全體教職員工,一如既往地秉承“少年之志,蔚為國光”之丹陽遺訓,實施“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強校”之戰略,舉素質教育之旗,走教育創新之路,精誠團結,奮力拚搏,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全面促進學校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學校發展史

1937年武漢迭遭日機轟炸,因校長張春霆系枝城人故,主遷枝江縣城(今枝城街道辦事處),縣政府上報為枝江縣中的縣中心國小併入,設國中部,始以城隍廟和原枝江縣第一國小住房為校址。

1939年8月因枝江縣城亦遭敵機轟炸,暫遷農村架鍋山(宜都黎坪)。

1943年日軍由少磧坪下游渡江南犯,學校再遷省府臨時駐地恩施

1945年8月日軍無條件投降,張春霆利用遷復契機在架鍋山組織招生開學的同時在縣城中心國小舊址重建校舍。

1947年2月遷回縣城,因春霆校長年老體衰,呈準退職,先後由魯枝生淡暢先李綬璽接任校長,直至解放。

1949年9月1日,根據新政府意見,李綬璽主持校務,將三立、丹陽等中學合併於我校。

1950年元月,荊南中學易名枝江國中,設國中部和初師部。

1954年停招師範生。

1955年10月2日,因枝江宜都並縣,枝江中學奉令改名為“湖北省宜都縣第二中學”。

1958年8月首次招收高一新生,從此我校成為宜都縣第二所完全中學。

1960年9月,枝城國小併入易名為“宜都縣十年一貫制第二試驗學校”,但事隔兩年,國小脫鉤,原名恢復。

1981年9月停招國中生,成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

1985年,高中改制,學校成為三年制普通高中。

1988年2月,因宜都縣撤消建為枝城市,隨之,學校更名為枝城市第二高級中學。

1998年10月,因枝城市撤消建為宜都市,隨之,學校更名為宜都市第二高級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