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
紫砂器是指一種由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製成的無釉細陶器,一般呈赤褐、淡黃或紫色。紫砂器肇創於宋代,明中葉後始為盛行,其中又以江蘇宜興的紫砂器最為著稱。
早在宋代,褐黑色的建窯茶具已深受各位飲家所珍賞,到明代時宜興紫砂名家輩出,紫砂茶具廣受歡迎。到了近現代,隨著文化內涵的豐富與製造技術的提高,宜興紫砂陶藝已愈加精妙。東南亞各地對於紫砂的喜愛,也為紫砂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
宜興的紫砂器以泥質細膩、呈色豐富、形質新穎和紋飾多樣而形成特色。藝人們對選料煉泥特別重視,所用陶土一般要經過窖藏、淘洗等工序。成品顏色呈現硃砂、暗肝、雪莉、松花、豆青、輕赭、淡黑、古銅等色調。造型能根據自然界中的鳥獸瓜果的形象進行塑作,並施以豐富多樣的紋飾加以美化。
原料
分類
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
,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岩石層下且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有關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 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成分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礦物成分為水雲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岩、石英、雲母屑和鐵。 所謂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興紫泥,千百年來養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於一提起紫砂壺,我們立刻就聯想到宜興。究竟是紫砂壺使宜興出了名,還是宜興使紫砂壺出了名,誰也考證不清楚了.
製作過程
如下: 從礦層中開採出的紫泥,俗稱生泥。似塊狀岩石,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鬆散,然後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一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練和製備過程中,所用水的水質十分講究。水質的優劣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坯的乾燥、燒成收縮率小。 為豐富紫砂隱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製作設計的要求,工藝師們大膽地進行技術創新,把幾種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物著色劑,控制好窯內的溫度和氣氛,產品燒成後,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奼,或紅而不嫣,或綠而不嫩,或黃而不嬌,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澤,猶如染在毛紡織品上的顏色,沉著而沒有火氣;仔細觀察,各種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銀粉閃閃,是光映射,宛若珠璣。有時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鋼砂,更為奪目。近幾年來,還試製成功了帶有自然光澤的紅色和青銅色蓋麵漿,別開泥色裝飾的新面目。紫砂陶,簡稱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紫砂茶具,造型簡練、大方,色澤淳樸、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壺身色澤就愈加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湯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壺裡注入沸水都會有一股清淡的茶香。根據科學分析,紫砂壺確實保有茶湯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熱的特性。
浴火變色
紫砂壺並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溫燒成後呈現各種各樣的奇麗的色彩,有硃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等。紫砂壺不上釉,但勝似上釉,色澤變化奇詭,豐富多彩。如硃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紅、閃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質樸渾厚,古雅可愛。 燒成後的紫砂壺保溫性和透氣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會上稱其“世間茶具稱為首”,並非誇張。
富貴土
相傳古時候宜興街頭,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賣:“賣富貴土了!誰買富貴土?買了就可以發家致富。”因此而得名。
紫砂泥
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 可塑性好。以紫泥為例,它的液限為33.4%,塑限15.9%,指數為 17.5,屬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製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單獨製成,再粘到壺體上後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藝;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進行加工。這樣大的工藝容量,就為陶藝家充分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施展工藝技巧,提供了物質保證。 2. 乾燥收縮率小。紫砂陶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燒成溫度範圍較寬,變形率小,生坯強度大,因此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規矩嚴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壺的粗,不怕壺口面失圓,這樣與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麵茶壺。 3. 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一為閉口氣孔,是團聚體內部的氣孔;一為開口氣孔,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就比較欠缺。同時茶壺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壺口壺蓋配合嚴密,位移公差小於 0.5mm,減少了混有黃麴黴菌等黴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渠道。因而,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地推遲了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其冷熱急變性能也好,即便開水沖泡後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 紫砂泥土成型後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的外形,用的時間越久,把摩的時間越長,他就會發黯然之光。這也是其他質地的陶土無法比擬的。 正因為紫砂陶有如此優良的性能,加上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符合科學的生產技藝,多彩多姿的器物造型,以及它的實用功能,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名陶。
製作工具
紫砂成型工具可分兩大類,一是常用工具,即每茗壺都必須用的工具。二是製作某一造型配置的專用器具。這些工具,經壺藝家自己加工、修整而成。其材質有:鐵、木、銅、竹、牛角、皮革、塑膠等。物盡其用,它是無數紫砂藝人智慧的結晶,亦是獨特紫砂工藝產生的製作語言。
(1)搭子:用檀樹、棗木、紅木等硬質木製成,為打泥條、泥片、捶泥用途。
(2)竹拍子:以竹為材料,依用途需要,大小形制各異。用於方器拍身筒,壺內細部處理,是常備的工具之一。
(3)鰟鮍刀、牙子、挖嘴刀、開口刀:此類用具均以鋼鐵為材質製成,刀刃鋒利、用於切削泥片。形似小魚和柳葉狀,用途極廣,每個角度皆有其功能。
(4)木拍子:用柏樹、棗木、紅木等硬質木製成,用來拍圓壺身筒、方器等口面的平整,可以依據壺體的大小決定木拍子的尺度。
(5)尖刀、滴棒:以金屬、竹木、塑膠為材質製作,按制壺的用途修飾壺平面,轉折打光和壺的局部、細部。
(6)各種矩車:有規車、牆車及特殊規格用途的矩車,具圓規功能的工
具,主要用於裁製泥片。由竹、木、鐵釘製成、調整固定件高低,可取得特殊功能。
(6)線梗:俗稱絲尺。由牛角、竹、木等材質製成。可按型制要求,作其專用工具,用於清理壺上各種凹凸裝飾線,使線面挺括、均正、光潔。
(7)復只、勒只:以竹、牛角製成.復只、勒只配套使用,用於泥片間脂泥交接,交合線轉折,使其光挺。
(8)明針:俗稱牛角片。由牛角製成,刮削成不同厚薄,且有彈性。用於加工打光壺身、壺嘴、壺把、壺蓋、壺鈕、筋紋等光滑細膩的表面,是製作紫砂壺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9)虛坨、瓤只:虛坨俗稱凸型秤,用石膏、紫砂泥製作,為輔助模具,用於壺凸面的輔助模工具。瓤只俗稱凹型秤,用於制壺凹面的輔助模具。
(10)木轉盤、轆轤:用於制壺時打身筒及制壺的全過程的輔助工具。
(11)篾只:以竹製成,用以規整壺身、壺蓋的弧度。
(12)獨果、毛皮布等其它工具:除上述介紹的製作工具之外,還有配套小工具,頂柱和木榔頭,配合使用鈐底部印章;木雞子,用於規整圓壺口部;.獨果,用於圓整壺嘴;滴眼,用於花塑器壺的樁頭;挖嘴刀,用於挖嘴孔內壁;銅管,用於鑽眼孔;刮底石,用於規整壺底;各種壺口蓋樣板,紫砂壺口、壺蓋的規範,靠精密的樣板加工校正;各種蓋座,紫砂壺口、壺蓋配合的平整,靠蓋座製作修整。
窯區
1、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窯溫:約1150度, 收縮比約11%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紅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紅泥原礦提練而成;當時因礦脈里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日久使用,漸露鋒,深獲早期壺識者養壺者的深愛、讚賞。新壺初用,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朱紅,泡茶數日則如朱泥。
2、宜興市洑東鄉西面
窯溫:約1040度,收縮比約45-55%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小紅泥由宜興市洑東鄉東面的礦區所開採的嫩泥,因含大量的氧化鐵,經過窯燒會變成朱紅色(又稱小紅泥),泥質細膩密度高,跟一般紅泥含礦量不同,此種泥料非常稀有,泡茶好喝,評價特好。
3、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脈4號井
窯溫:約1150-1200度C / 收縮比約13%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細黑星,此泥料在早期做壺使用較多,淺棕色含細黑色顆粒,色澤溫潤,礦中極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雲母、赤鐵礦的含量特別多,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非常密集的小熔點,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黃龍山脈紫砂中挑選提煉出來的特殊紫砂泥礦,泥色淺棕色,此種泥料非常難得稀有,泡茶好喝,評價特好。
傳世紫砂名壺
“樹癭壺”
樹癭就是樹瘤。這種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製的一種壺式。
據紫砂壺史記載,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間只是一名書僮,後向江蘇宜興金沙寺一名和尚學習制壺技術。供春壺價值極高,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的贊語。樹癭壺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壺造型,傳世極少。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部分專家認為是供春手制,是現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壺實物。
“中華龍壺”
“中華龍壺”是當代著名民間發明家季漢生創意設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曹安祥製作的一款同時能泡兩種茶水的紫砂鴛鴦茶器,造型構思巧妙,線條舒展,靈動生氣、氣勢磅礴,象徵“一國兩制”含義,是明代至今壺藝史上的一大藝術傑作。中華龍壺的問世不僅刷新了世界茶文化歷史,更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被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系列活動組委會、歐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指定為饋贈國家或地區領導人的專用禮品。該作品是從十多位大師出樣最終審定為饋贈國家領導人的唯一作品,並有王光英題字“心繫中華”,連戰題“宏揚國粹”,陳大章題“中華龍壺,藝術瑰寶”,鮑志強題“紫砂龍壺,藝術傑作”。此款國寶級茶壺已被贈予多位國家元首和地區領導人,更被稱為“現代國寶”。
“二泉”銘壺
這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的名壺。邵二泉(約1803-1860年),擅長鐫壺銘。這把壺型質古樸,壺為土黃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和古人“祝福”意願。壺腹一側,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壺底有“唐冰”款,可能是制壺人,但其人已無法考證。
“冰心道人”壺
這是一把清末民初年間的紫砂壺。壺體顏色似瓷器中的茶葉末釉,壺身正面是一個凹進去的龕,內坐一人,龕外壁裝飾有桃樹、桃花、桃葉。壺身另外三側為雕刻的雲紋。壺底款為“冰心道人”。“冰心道人”為清末民初年間紫砂大師程壽珍(1858-1939年)的號。程壽珍製作的紫沙壺曾在1915年和1932年,分別獲得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的頭等獎和優秀獎。
復斗式壺
宜興窯玉麟款紫砂復斗式壺,清末,高7.5cm,口徑5.7×5.7cm,底 徑9
.8×9.8cm。壺呈上小下大復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壺身鐫刻篆書“子孫宜”三字。底鈐篆書“玉麟”印章款。薑黃色砂泥,滋潤細膩。此壺造型方中有圓,給人以剛中帶柔的感覺。“玉麟”指黃玉麟(1842—1913年),清道光、鹹豐年間的制壺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魚化龍壺諸式,所制砂壺精巧而不失古意。
大師
最早較為知名的紫砂大師是明代的供春。他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間人,學憲吳頤山的家僮。當時有位高僧,喜歡結交制壺人,不久便學會了這門手藝。吳仕借寺讀書,書僮供春生性靈慧,暗暗偷學制壺。據傳,有一天,主人與和尚下棋,供春便用和尚洗手水缸里沉澱的泥,偷捏一把茶壺,深受和尚賞識。供春的作品轟動了窯場。"供春壺"現已成為稀世珍寶。
另一位古代的紫砂大師是時大彬,他是供春的徒弟,是一位比較全面的紫砂技藝大師。他對紫砂的泥色,技法和銘刻等有較高的造詣,並對早期的成型技法進行了革新,是紫砂技藝上的一個飛躍。後期他與許多文人學士接觸後喜作小壺,其作品是宜興紫砂陶發展至成熟期的壺藝典範。
清代紫砂大師陳鳴遠(1662-1722),號鶴峰,又號壺隱,清康熙至雍正年間人,是近百年來壺藝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康雍時的制陶大師。作品構思脫俗,富於創新,與供春、時大彬先後並稱的三大名匠之一。
近代紫砂大師是顧景舟(已故),他18歲國中畢業後,從祖母學藝,兩年後即在宜興紫砂界嶄露頭角,躋身於名手之列。他具有較深的文學藝術素養,熟悉陶瓷工藝學。對紫砂歷史的研究,在技藝上精於各式壺藝製作流程,被海內外藝術界專家譽為"壺藝泰斗"。在其藝術生涯中為我國古老的紫砂工藝開拓新路,爭得榮譽。1988年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他在全面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文學、書畫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明朝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邵蓋、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仲美、陳光甫、沈君用、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沈君盛、沈子澈、陳辰、徐令音、項真、陳子畦、陳六如、陳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鄭寧候。
清代
陳鳴遠、許晉候、陳隱龍、項聖思、陳漢文、徐飛龍、華風翔、蔡乾元、惠逸公、錦春、邵元祥、彭君實、蔣志雯、史萬全、史繼長、邵蘭孫、周候祥、楊友蘭、楊繼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楊懷仁、陳文居、陳文柏、葛子厚、潘虔榮、於廷、潘大和、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陳殷尚、邵裕亭、范章恩、邵旭茂、邵友蘭、邵友廷、潘緘雄、陳曼生、楊彭年、楊葆年、楊風年、邵二泉、邵恆昌、錢弘文、徐溫庭、蔣良玉、楊履曾、陳綬馥、薛懷、邵景南、陳壽福、蔣德休、吳月亭、陳覲候、朱石梅、陳蔭千、瞿應紹、鄧奎、申錫、邵大亨、邵形龍、何心舟、梅調鼎、華禎祥、華君德、許升候、潘沂寶、邵正來、潘仕成、史維高、魏孟民、王元美、吳芷來、陳用鄉、胡耀庭、邵柏原、路袞補、陳文敘、蕉雪子、吳阿昆、周永福、於子良、馮彩霞、黃玉麟、餘生、趙松亭、金士恆、吳阿根、蔣裕泰、陳光明、程壽珍、陳懋生、潘志茂、王東石、王勝長、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雲甫、沈瑞田、陳伯亭、陳研卿、盧蘭芳、邵維新、俞國良、邵雲如、韓泰、江案清、蔣萬豐、王玉林、范鼎甫。
民國
李寶珍、吳虎根、楊蓮生、蔣燕亭、范大生、程金壽、光裕、馮桂林、汪寶根、陳少亭、王玉仙、吳純耿、沈孝鹿、邵陸大、范勤芬、劉福兆、江祖臣、金阿壽、汪生義、范臣甫、裴石民、。
當代
當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建國後七老藝人:任淦庭、吳雲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顧景舟、蔣蓉,當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姚丹萍、曹安祥、延芫法師、耿春福、吉柏年、許佳瑞、林篤釗、盛中傑、劉弘等也各自身懷絕技,製作與設計皆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