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

定鼎

定鼎,新皇朝定都建國的意思。鼎,是古代的一種青銅炊具,三足,兩耳,圓形;亦有長方四足者。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新皇朝定都建國的意思。鼎,是古代的一種青銅炊具,三足,兩耳,圓形;亦有長方四足者。相傳禹鑄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們作為傳國重寶,從此“鼎”便成為擁有政權的象徵,後世因稱定都建國為“定鼎”。《左傳·宣公三年》載:“成王定鼎於郟鄏。”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亦稱:“高祖以聖武定鼎。”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三回:“太祖有十多個兒子,第八子皇太極最聰穎,太祖便立他為太子。還有二子,亦是非常驍勇,一名多爾袞,一名多鐸,後來入關定鼎,全仗這二人做成,這且慢表。”

定鼎,亦作神鼎,(391年十月-392年六月)是十六國時期翟魏君主翟釗年號,總計2年,也是翟魏的第二個年號。《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翟遼卒,子釗代立,改元定鼎。”鍾淵映《歷代建元考》:“翟釗‘神鼎’,一作‘定鼎’”

紀年

定鼎 元年 二年

公元 391年 392年

乾支 辛卯 壬辰

定鼎路

老城西關外有一條路叫定鼎路,定鼎南路東側有一座規模宏偉壯觀的廟宇叫周公廟,廟中現存主要古建築是定鼎堂,取周公輔佐“成王定鼎於郟鄏(西周初年洛陽名)”之意而命名。

據史書記載,大禹治水以後把天下分為九州,接著廣聚天下之銅,熔鑄九鼎,以象徵天下九州,將其視為國寶。商滅夏後,九鼎被遷到了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到了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舉兵討伐,滅了商朝。

傳說,滅商後,周武王的頭一件事就是準備把九鼎搬運到周朝的國都鎬京(今西安市西南)。誰知那九尊大鼎個個如小鐵山似的,既難搬又難運。武王組織了大批人馬,據說一共用了九九八十一萬人,花了幾個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陽。當他們準備繼續向西拉時,不管用什麼辦法,大鼎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裡巍然不動。武王聞知此事,感嘆地說:“九鼎是鎮國之寶,它們到了洛陽不往西走,定有緣故。夏朝國都在洛陽,洛陽又位於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國都遷到洛陽不成?如果這樣,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陽吧!”不料,正當武王準備舉行安放九鼎的典禮時,卻不幸病故了。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了位,在周公旦的建議和幫助下,在太廟裡建成了一座宏偉壯麗的大殿,選擇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諸侯,舉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滅商的大業,取得了天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周公旦,就興建了一座殿宇輝煌的周公廟,廟裡的大殿叫做“定鼎堂”,廟前的道路則取名為“定鼎路”。

自成王在洛陽定鼎之後,鼎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王權的象徵、國家存亡的標誌,誰想統治天下,就要先奪取九鼎。洛陽位於九州之中,土地肥沃,地理位置優越,成為各諸侯爭奪的目標,誰想奪取天下,占據霸主的地位,就要問鼎中原。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長河裡,洛陽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所以鼎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史書上也就有了楚莊王問鼎、齊宣王求鼎、秦武王舉鼎、秦昭王遷鼎等一系列與“鼎”有關的故事,進而延伸出“一言九鼎”、“三足鼎立”等成語。如今“鼎”又成為洛陽城市建設的標誌之一,無論是老城西關九龍柱上的大鼎,還是王城公園、洛浦公園的寶鼎,都述說著河洛的滄海桑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