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
拼音: xiāo yǒng
形容詞
解釋:1.猶勇猛
2.指勇猛的士兵或者將領 驍勇善戰
xiāo yǒng shàn zhàn
【近義詞】:有勇有謀、大智大勇
【反義詞】:貪生怕死、膽小怕事
【解釋】:亦作“梟勇善戰”,指矯健勇猛,善於作戰。形容戰將英勇出色。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盪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示例】: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
》民國通俗演義作者:蔡東藩.許廑父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蕭山臨浦鎮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自幼聰穎好學,兒時閱讀《資治通鑑》等史書,時人稱為“神童”。光緒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中省優貢生。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月余託病回鄉。辛亥革命後,應好友之邀,到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任編輯,修撰《高等國小論說文范》、《中等新論說文范》、《清史概論》等書。從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蔡東藩寫成歷朝通俗通義,有:《前漢通俗演義》、《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全書共11部、45冊、1040回、600餘萬字,記述了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該書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在體裁上突出“義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並且自寫正文,自寫批註,自寫評述。在撰編《民國通俗演義》中,對清廷之腐敗,予以抨擊,其間曾收到恐嚇信及子彈,迫其修改,蔡不變初衷。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最佳版本:中華書局1973第一版
價值:研究民國十六年以前的重要史料
相關史料:民國春秋(民國十年出版)
其他著作:歷代演義
客群:有一定古文基礎第九十四回:“鏇由粵軍司令李烈鈞,引眾堵截,麾下都是銳卒,~,非龍軍所能與敵。”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出處與詳解
1、指勇猛。
①《三國志·魏書·袁紹傳》:“沮授又諫紹:‘良(顏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
②《明史·胡海傳》:“海驍勇,屢戰屢傷,手足胸腹間金痍皆遍,而鬭益力。”
③《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八回:“將士皆磨拳擦掌,爭先奮勇。乃選驍勇有力者,約二萬人,謂之壯士,別為一軍,為衝鋒。”
④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大家都誇他是一個驍勇剽悍的將領。”
⑤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回:呂布驍勇,萬不能敵!
2、指勇猛的士卒。
①晉 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驍勇百萬,畜力待時,役不再舉,今日之謂。”
②《新唐書·隱太子建成傳》:“建成等私募四方驍勇及長安惡少年二千人為宮甲,屯左右長林門,號‘長林兵’。”
③《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於是衍乃密修武備,招聚驍勇數萬,多伐竹木,沉之檀溪,積茅如岡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