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寺遺址

定林寺遺址

定林寺遺址,為扶餘八景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景點簡介

此處有韓國第八號國寶----定林寺五層石塔,高8.33米,由花崗岩磨琢而成的高雅石塔,與益山彌勒寺址的石塔均被稱為韓國石塔之始祖。附近還有一座被推測為高宗時代雕塑的石佛坐像,每到黃昏時刻,夕陽餘輝映染石塔的景致美麗動人,故稱“百濟塔夕照”,列為扶餘八景之一。遊客由扶餘郊區公共汽車站步行到定林寺址只須5分鐘。

歷史淵源

公元538年,扶餘成為百濟王朝的首都,到660年遭羅唐聯軍攻陷而滅。蜿蜒的白馬江源遠流長地訴說著數百年來的興衰榮辱。 扶蘇山是百濟最後的國王。沿白馬江湖畔徐徐而行,途中有一座百花亭。傳說當年有三千名百濟宮女遭羅唐聯軍追逐走投無路,投江於此。而她們投江時的身影,如同杜鵑花凋謝墜落,故稱此岩壁為落花岩。

定林寺在扶餘市郊,寺中的5層石塔,高8.33米,與益山彌勒寺的石塔並稱韓國石塔始祖。附近有一座高麗時代的石佛坐像,黃昏時分,夕陽餘輝投射到石像上,故稱“百濟塔夕照”。

自公元前57年至935年為新羅首都的慶州,曾有千年之久的繁榮,被稱為“無圍牆的博物館”。定林寺址5層石塔與現存的彌勒寺址石塔一起均為百濟時期建造的眾多百濟塔之一,是研究韓國石塔樣式的發展過程的重要作品。這座定林寺址5層石塔體現了一種均衡美,整體氣氛乾淨利落,安定平穩,莊重威嚴,後期的一些石塔在建造時競相摹仿。據考該石塔初建時期為公元6世紀中葉,現已被指定為國寶第9號。

概況

538-660年間,百濟遷都至扶餘,在其中心區興建了定林寺。在遺蹟發掘現場講堂舊址中出土的瓦片上,發現了刻有《太平八年戊辰定林寺大藏唐草》的字樣,太平八年是遼的年號,相當於高麗顯宗19年(1028年)。類似的文字在此大量出土,是高麗瓦片出土量中最多的一次。定林寺是高麗重建時期的代表性遺蹟。 從伽藍配置形式看,寺里的建築布局採用了一塔式配置結構,即從南邊向北,中門、石塔、金堂、講堂,按順序建在一條直線上,周圍用迴廊隔開。但有趣的是,包圍在伽藍中心的過道布局不是呈正四邊形而是北邊間隔相對較寬的梯形平面。在發掘遺址現場,寺址前方是蓮池,保護石佛坐像的建築物建於1933年,百濟時建的5層石塔(國寶 第9號)和高麗時代建的石佛坐像(寶物 第108號)仍保存完好。出土遺物中還有百濟和高麗時代的裝飾品之類,如硯台、土器和用泥土做的佛像。 正林寺地基的正中間有一座石塔,從底下基台向上數有5層塔身,在基台上的各個方向井然有序地各擺放著角柱,中間放著一個樑柱。第一層的塔身設計地比較高,圍繞著各面的角柱和牆面石。

韓國定林寺和南朝上定林寺關係探討

在中國南京上定林寺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大量的文物,出土瓦當代表了南京地區首次發現的南朝和唐代兩個不同時期的寺廟用瓦之類型與風格,對解決南京地區寺廟所用瓦當分期有直接幫助,尤其是南朝地層出土的瓦當,對研究公元5—6世紀東亞地區不同國家和區域的寺廟用瓦風格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在考古中還發現,上定林寺遺址出土的瓦當,與韓國忠清南道扶餘市內的百濟時期定林寺遺址出土的瓦當有著很有趣的關係。

為此,賀雲翱與韓國忠南大學百濟文化研究院的朴淳發先生取得了聯繫。韓國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韓國扶餘百濟定林寺出土瓦當類型主要是蓮花紋瓦當和萬字紋瓦當兩種,其中蓮花紋瓦當又分單瓣蓮花紋瓦當和復瓣蓮花紋瓦當,但其復瓣蓮花紋瓦當的時代均為統一新羅或高麗時代,而屬於百濟時期的蓮花紋瓦當皆是單瓣蓮花紋瓦當,其當面蓮花都為8瓣,瓣間分隔線頂端作倒三角形或倒弧邊三角形,這與上定林寺遺址出土的南朝瓦當中一些類型相當接近,風格完全一致。當然,隱藏在這種瓦當表象之後的原因可能是複雜的,但這至少從某個側面體現出當時南朝、北朝與百濟國三者之間在寺廟文化上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及文化溝通上的親疏關係。韓國定林寺名來自南朝, 按史書記載,百濟佛教初傳自東晉,約在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胡僧摩羅難陀從東晉到了百濟,受到沈流王之禮敬,第二年(385年)春二月,百濟為其“創佛寺於漢山,度僧十人”,百濟佛法由此而興。由此可知,百濟國佛教始傳自東晉,這對後來百濟佛教文化的傳播體系之形成有深遠的影響。中國文物專家楊泓認為,百濟定林寺的寺名很可能亦源自南朝,即仿自南朝都城建康(南京)鐘山當時有名的上定林寺。如果是這樣,那么南朝上定林寺的遺存,與韓國扶餘定林寺之間的關係就更值得探討。

地址

忠清南道扶餘郡扶餘邑東南里。

開放時間

夏季(4.1日~9.30日:09:00 ~19:00), 冬季(10.1日~3.31日:09:00 ~19:00) 每周一休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