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述
這是一個完美主義的時代,我們可以隨時發現各種完美主義:身材完美主義、容貌完美主義、人際關係的完美主義、成績完美主義、擇校完美主義、愛情完美主義、法規制定的完美主義、績效考核的完美主義、商品的完美主義、學歷完美主義、健康完美主義、品行完美主義、成就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經常是自戀的一種曲折的表達方式。完美主義者求全、求最佳的衝動比一般人強烈,乃因他們的完美動機和其他動機(例如,追求成功、害怕失敗等)發生了疊加與聯結。沉湎於追求“是其所是”(合乎想像)、“十全十美”“最佳”和“越來越好”是完美主義者的典型特點。完美主義又可概括為橫向的完美主義和縱向的完美主義,前者以追求平面化的相似、完整、全面為主,後者以追求超越為主。
作者把人的心理活動近似概括為四個層面:行為、念頭、感受和軀體感受。人的注意通常放在念頭的層面,並經常轉移到外在行為的層面。感受分析諮詢幫助來訪者把注意力從念頭的層面返回到感受和軀體感受的層面,直面行為和想法背後的感受。
感受分析是作者面向完美主義和強迫性人格者的心理諮詢實踐中建構的一套諮詢模式。感受分析的理念是:直面感受,跟蹤與體驗感受。感受分析的目標是:把自我從感受的奴役中解放出來,與感受平等溝通。
內容提要
本書是心理學理論著作,主要內容包括對完美主義心理現象的理論分析以及作者近十年來主持的完美主義實證研究項目的論文和研究報告。作者試圖把科學心理學的定量研究方法、社會科學中的質性研究方法以及思辨的方法結合起來,全面地探究完美主義心理。本書面向的主要讀者是學術領域的研究者,尤其是心理學研究者。但是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對於心理諮詢工作者和一般的讀者也有可讀性。
本書是國內完美主義研究領域第一部學術專著,書中提出了人類不完美感的發展階段理論、完美動機的四模式理論、動機疊加理論、儒家文化與完美主義的關係理論等富有創新性的觀點。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了解到:什麼是完美主義,完美主義哪些表現特點,完美主義的發生規律,完美主義對個人生活、社會文化和組織管理的影響,以及針對完美主義的心理諮詢方法。
本書分成五篇。第一篇,理論篇,系統分析了完美主義心理的發生、發展和特點,完美主義心理與社會文化的關係,以及完美主義研究的歷史淵源。第二篇,質的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的研究報告。第三篇,完美主義的問卷測量,為作者編制、修訂的用於定量測量完美主義這個概念的心理測量工具。第四篇,定量研究,作者及其指導的學生完成的完美主義定量研究報告。第五篇,完美主義的感受分析諮詢,作者在本篇系統介紹了自己設計的一種針對完美主義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模式。另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修訂編制的各種完美主義問卷及其使用手冊。希望通過這部著作,向讀者展示完美主義研究的成果,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完美主義心理的研究工作。
作者簡介
訾(zi)非,男,1970年生,安徽滁州人。2003年畢業於喬治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托蘭斯創造力和資優研究中心,獲博士學位。2003.5-2005.5為北京大學心理系博士後。現為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心理系主任,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審美心理學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完美主義與強迫性人格障礙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方面做出了長期的努力,探索了針對完美主義和強迫性人格的感受分析諮詢模式。
馬敏,女,1984年6月生,山西大同人,北京林業大學心理系碩士研究生,國家職業心理諮詢師(二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完美主義人格及青少年心理問題。
序:關於完美主義的思考
完美主義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它的產生離不開所處的社會、時代,離不開人的肉體狀況的限制,離不開人的遺傳、神經和內分泌等方面的因素。
《完美主義研究》一書的作者綜合了多種方法,從人格和社會的層面對完美主義作了系統探究。在我們這個不論從巨觀上還是從微觀上都隨處可見完美主義的時代,訾非博士及其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從他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中,我看到了科學態度與人文精神的良好結合。
渴望完美是人類共有的動機之一,但“完美主義”只是一部分人類的特點。在心理學上,完美主義指一種以強烈的“不完美焦慮”為特點的認知-情感模式。這種模式,如果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可以視作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的失衡,是過度理性化導致的非理性狀態,是科學的工具理性改造世界的能力局限性的表現。任何社會實踐活動的成功,即個人精神價值向社會價值的轉化,取決於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完美主義者”沉溺於工具理性的完整性和自洽性所帶來的美好感受中,而不願接受“不美”的現實。
佛家的一些思想對於分析完美主義也可資借鑑。從緣起的過程看,種種貪嗔痴迷的妄念,產生了無明煩惱和不理智的思維。無明的思維,產生了要去做某種行為的意識念想,由此產生了眼耳鼻舌身和心意(六根)對身外世界的各種分別判斷。對身外世界的分別判斷,導致了分別心,便有了喜愛或不喜愛的取捨。由於這種分別取捨的思維,產生對自己喜愛的事物更加執著、對不愛的事物愈加排斥的心理和行為。由於這種偏好的心理,於是對於苦、樂等感受產生種種執著的認定。由此產生了過於固定的價值觀,比如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產生了各種自以為是的定義。由於這些價值取向的定義,便驅動自己進行各種行為活動,以取得這樣的價值,完成自己的自我意識。由於執著於自我感覺和自我意識,使自己的行為活動積累產生不同的後果,從而使人生活於某種主觀創造的世界中。完美主義便是這種執著於主觀世界的生存方式的極端體現。
人們在不斷變化的生活狀態中前行,完美主義是生活中妄念激起的波浪、痴迷心開出的花、執著凝結的冰岩。識冰池而全水,藉陽氣以消融。冰融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靈通,始發通光之用。
把追求結果的完美轉變為體驗生命的真實過程是克服完美主義的良方。人們在有限的、暫時的時空中生活。在客觀必然性和主觀能動性的交織中,得到或美好、或遺憾的體驗。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只要懷著喜樂與感恩面對世界,我們就會對人對己有一定的寬容之心,就會收穫成功、幸福和愉悅。
《完美主義研究》是訾非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十多年來關於完美主義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完美主義研究成果,將對學者和大眾都有所啟發。學會欣賞別人和善待自己,是克服完美主義的重要途徑。的確,當一個人能與他人有效地溝通,擁有從容淡定的自信與內在心識,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和自我安慰,來自內心和人際方面的壓力便會得到緩解,對人對己就不易採取苛責的態度,就會用心中的慈愛和理性的思維對待自己的生活狀態。
《完美主義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人類不完美感的發展階段理論、完美動機的四模式理論、動機疊加理論、儒家文化與完美主義的關係理論等富有創新性的觀點。作者把人的心理活動近似概括為四個層面:行為、念頭、感受和軀體感受。人的注意通常放在念頭的層面,並經常轉移到外在行為的層面。感受分析諮詢幫助來訪者把注意力從念頭的層面返回到感受和軀體感受的層面,直面行為和想法背後的感受。感受分析是作者面向完美主義和強迫性人格者的心理諮詢實踐中建構的一套諮詢模式。感受分析的理念是:直面感受,跟蹤與體驗感受。感受分析的目標是:把自我從感受的奴役中解放出來,與感受平等溝通。
閱讀《完美主義研究》,我體會到:完美既然只是一種心理感受,一種念想,那么放下執著與分別心,就能回歸素樸的心靈,這素樸的心靈也即所謂的“平常心”。
這平常心正是我們追求完美過程中的理想的生活態度。
劉先銀2010年6月16日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