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繪畫書法史

中國宋朝延續300多年,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發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吸收、滲透,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

發展歷史

繪畫的繁榮 北宋統一消除了封建割據造成的分裂和隔閡,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保持著相對安定局面,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嚴格界限,出現空前未有的繁榮。南宋雖然偏安江南,由於物產豐盛的江、浙、湖、廣地區都在其境內,大量南遷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開發江南,經濟、文化都得到繼續發展並超過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南宋的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業繁盛,除貴族聚集外,還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業者和市民階層,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躍,繪畫的需求量明顯增長,繪畫的服務對象也有所擴大,為繪畫發展和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民眾基礎。

作品賞析

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與更多的民眾建立較為密切的聯繫。一批技藝精湛的職業畫家,將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汴京及臨安都有紙畫行業。汴京大相國寺每月開放5次廟會,百貨雲集,其中就有售賣書籍和圖畫的攤店;南宋臨安夜市也有細畫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臨安等地的酒樓也以懸掛字畫美化店堂,作為吸引顧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慶宴會,所需要的屏風、畫帳、書畫陳設等都可以租賃。適應年節的需要,歲末時又有鬥神、鍾馗等節令畫售賣,為市甚盛。北宋時,汴京善畫“照盆孩兒”的畫家劉宗道,每創新稿必畫出幾百幅在市場一次售出,以防別人仿製;專畫樓閣建築的趙樓台;畫嬰兒的杜孩兒,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吳興籍軍人燕文貴常到汴京州橋一帶賣畫。山西絳州楊威,善畫村田樂,每有汴京販畫商人買畫,他即囑其如到畫院門前去賣,可得高價。社會對繪畫的需求和民間職業畫家創作的活躍,是推動宋代繪畫發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於手工業的發達,促成了雕版印刷的發展與普及,出現了汴京、臨安、平陽、成都、建陽等雕版中心,不少書籍及佛經都附有版畫插圖,現存宋金雕印的彌勒像、陀羅尼經咒、《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贊》、《趙城藏》等,可見其繪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畫院的基礎上,宋代繼續設立翰林圖畫院,以培養宮廷需要的繪畫人才。北宋徽宗時還曾一度設立畫學。宋代多數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寧宗等人都對繪畫有不同程度的興趣,出於裝點宮廷、圖繪寺觀等需要,都很重視畫院建設。特別是徽宗趙佶,本人在繪畫上具有較高修養和技巧,注意網羅畫家,擴充和完善宮廷畫院,並不斷搜訪名畫充實內府收藏,導致了宮廷繪畫的興盛。畫院畫家與社會保持一定聯繫,但又受皇帝的制約,宮廷繪畫帶有明顯的貴族美術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畫院集中了社會上的優秀畫家,體現了時較高的水平,創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圖》、《關山春雪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西湖爭標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李唐的《採薇圖》、《萬壑松風圖》,馬遠的《踏歌圖》、《水圖》等一大批成功的作品。

唐代出現的文人畫

從北宋中後期以後形成巨大的藝術潮流。當時對繪畫的收藏、品評和延納畫家作畫已在上層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風。更有不少文人親身參加繪畫實踐,像詩詞一樣用以寄興抒懷,在題材選擇、形象處理及審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獨特要求。他們在畫幅上題字詠詩漸次增多,開闢了書畫題跋的新天地,並能自覺地將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引入繪畫中,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段。兩宋時期文人士大夫中湧現了仲仁、揚無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蘇軾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趙孟堅的水仙等,成為後世文人畫家追隨學習的典範。此外較為著名者還有燕肅、晁補之、宋道、宋迪、蔡肇、張舜民等人。文人士大夫在繪畫理論上也頗有建樹,歐陽修提出表現蕭條淡泊的情懷,陳與義主張“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蘇軾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等一系列見解都具有代表性。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繪畫影響到遼金地區,成為元明文人畫發展的前導。
在繪畫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繪畫理論著述也大量問世。畫史、畫論、繪畫賞鑒及收藏著錄等著作大量流傳,如《圖畫見聞志》、《宣和畫譜》、《畫史》、《林泉高致》等,成為今日研究古代繪畫的重要文獻依據。
人物畫在反映現實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從唐代以畫重大歷史事件和貴族生活為主,擴展到描繪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如衛賢(傳)《閘口盤車圖》、王居正《紡車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蘇漢臣《秋庭戲嬰圖》、李嵩《貨郎圖》、朱銳《盤車圖》、閻次平《牧牛圖》和無名氏《耕織圖》、《耕穫圖》、《柳蔭雲碓圖》、《江天樓閣圖》及見於記載的高元亨《從駕兩軍角牴戲場圖》、燕文貴《七夕夜市圖》等,都顯示了畫家視野的擴大和對現實生活的興趣與熱情。宋代城市中描繪民俗題材的節令畫如《歲朝圖》、《五瑞圖》、《大儺圖》、《觀燈圖》也紛紛出現。描繪貴族文人生活的繪畫仍然流行,帶有情節的肖像性繪畫,如李公麟《西園雅集圖》、趙佶(傳)《聽琴圖》也都具有較高藝術成就。歷史故事畫中常糅進民間傳說,曲折地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態度。如描繪操守氣節堅貞不屈的人物的《採薇圖》,諍言直諫以及與權□的鬥爭的《朱雲折檻圖》、《袁盎卻坐圖》、《陳元達鎖諫圖》,反映以正確策略解決民族問題的《免胄圖》、《便橋會盟圖》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描繪因戰亂和複雜的民族關係而造成的不幸悲戚遭遇的繪畫非常流行,如《文姬歸漢圖》、《明妃出塞圖》,像當時民間的講史一樣,表現了鮮明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憂患意識。宋代統治者提倡道教,修建寺觀,道釋壁畫雖缺乏唐代那樣宏偉的氣勢,但仍然保持了相當規模。如東京大相國寺、玉清昭應宮、景靈宮、五嶽觀、寶□宮及南宋臨安的顯應觀、西太一宮、五聖廟等壁畫大都出自畫院名家手筆。真宗時為建玉清昭應宮,招募天下畫工,應試者逾3000人,徽宗時建五嶽觀,大集天下名手,應詔者達數百人,可見其人才之眾。宋代宗教畫中出現更為鮮明的世俗化傾向。以熱鬧的場面、有趣的情節吸引觀眾,道教畫中創造了大量的神仙形象,不少是憑藉現實人物形象畫成。宋代前期,吳道子畫派在壁畫中占有絕對地位,從現存壁畫粉本《朝元仙仗圖》可見其藝術風貌。宋代墓室壁畫之數量、質量已不能與漢唐相比。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正定靜志寺塔和淨眾院塔基地宮壁畫、敦煌莫高窟宋代壁畫以及河南等地區發現的宋墓壁畫等,都是考察宋代壁畫的重要遺存。

山水、花鳥畫

有著飛躍的提高。藝術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花鳥畫家極注重對動植物形象情狀的觀察研究,並為此而養花養鳥。趙昌清晨繞欄諦玩,對花調色寫生;易元吉深入荊湖深山,觀察猿猴野生情狀;韓若拙畫翎毛,每作一禽,自喙至尾、足皆有名,諳熟解剖結構。宋代花鳥畫家畫花果草木,有四時景候、陰陽向背、筍條老嫩、苞萼後先,務求生動逼真。因而評畫者視畫中貓之瞳孔為豎線而指出《牡丹狸貓圖》系畫正午景候,農民指出名畫《鬥牛圖》中之牛尾應下垂而不應上舉的錯誤,以及趙佶對孔雀升墩必先舉左足的論述都是要求形象真實合理。宋代花鳥畫既有精工富麗,表現宮□中珍禽異木的黃氏體;也有筆墨簡拔、淡彩著色,描繪敗荷鳧雁,富有江湖意趣的崔白、吳元瑜體;也有直接抒發士大夫情趣,專寫墨竹、墨梅等的文人墨戲體。
“畫中最妙言山水”,由於社會的重視,山水畫逐漸躍居繪畫的主要地位。許多山水畫家深入自然山川,朝夕觀察和反覆體會,因而精確地畫出不同地域、季節、氣候的特徵,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從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筆簡括、章法高度剪裁的邊角之景,顯示了不同時期的卓越創造。山水景物不僅是仙山樓閣、貴族園囿游賞、士大夫幽樓隱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間穿插有盤車、水磨、渡船、航運、捕魚、采樵、騾綱行旅、寺觀梵剎、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且通過真實的景物描寫,體現優美的想像,塑造詩一般的意境。

宋代繪畫的成就

宋代繪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廣泛的現實生活內容,在古代繪畫史上是極為突出的。運用多采的優美的藝術形式,創造了很多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繫,元明清繪畫中的風格樣式及理論大多可在宋代繪畫中找到根據,表現了中國繪畫的成熟與高度繁榮。
宋代繪畫藝術在技巧上有許多重要創造。著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狀貌及動人的情節,注重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花鳥畫、山水畫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實而巧妙的藝術表現,並努力進行形象提煉,有著高度的寫實能力。文人士大夫繪畫對於繪畫藝術的繁榮提高也有促進作用,他們在主觀的表達和筆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貢獻。宮廷繪畫在整個社會繪畫的繁榮基礎上得到高度發展,其藝術成就也不容忽視。
宋代繪畫其代表人物為李公麟、蘇軾、文同、米芾等人。藝術上力求洗去鉛華而趨於平淡素雅,崇尚天真清新的風格。 真正建立宋代書法獨特面貌而最體現高度成就的是北宋中後期出現的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的書法,在書法史上將此四人稱為"宋代四家". 南宋書法大都跳不出黃庭堅,米芾的藩籬,其成就遠不及北宋,缺少領一代風騷具有深遠影響的書法家.

六駿圖題跋

趙秉文行書趙霖昭陵六駿圖題跋 金趙秉文書。紙本。行書題趙霖所畫《天閒六駿圖》。款署“庚辰七月望日”,是年作者六十二歲。書法縱逸酣暢,古樸自然。金元好問云:“閒閒公書如本色頭陀,學至無學,橫說豎說,無非般若。”此件為趙秉文書法佳作。幅上鈐“吳簡”朱圓方印,“馬”字肖形印一方。《石渠寶笈續編》、《石渠隨筆》著錄。

行書宏齋帖卷

縱39.2厘米,橫149.9厘米 南宋文天祥書。紙本。此為文天祥致包恢的信札。帖中頗多憂國之言,且書法勁秀,不特以人重也。卷後有明李時勉,清永瑆、綿億、李瑞棻、朱益藩題跋。曾經明項元汴,清卞永譽、永瑆等人鑑藏。《珊瑚網書跋》、《平生壯觀》、《墨緣匯觀》著錄。 現藏故宮博物院

行書自書詩卷

南宋趙孟堅書。紙本。行書八十二行,自錄舊作詩五首。此卷間架緊密,行次相顧得勢,鋒穎秀挺不羈,別饒佳趣。自署書於“寶祐甲寅”,即寶祐二年?(125年),是他五十六歲時所寫。卷後有趙孟葆及元蘇大年等踐。曾經明吳幀,清梁清標。安歧、清內府,近人周鴻孫等收藏。《大觀錄》、《墨緣匯現》、《辛丑銷夏記》等書著錄。 現藏上海博物館

待漏院記卷

南宋張即之書。紙本。所書系北宋王禹撰“待漏院記”一篇。此卷字大如碗口,字型結構嚴謹,體態俊美,用筆粗壯雄健,取法於顏真卿,然中鋒、側鋒交替使用,有方勁古拙、斬釘截鐵之感。此卷雖無作者款印,但從字卷的風格看,顯為張即之的手筆無疑。卷後另紙有明吳寬、李東陽題跋,對張即之的書法作了評價。卷前有清人王芝林所錄《待漏院記》全文刻石拓片。曾經近人吳湖帆收藏。

楊婕妤百花圖卷

傳南宋楊妹子作。絹本。工筆設色。畫壽春花、長春花、荷花、西施蓮、蘭、望仙花、蜀葵、黃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宮槐、蓮桃、靈芝等各種花卉十四種,另有天空、紅日、祥雲三種,計十七段,每段各有題詠。畫風為南宋院體,設色妍麗,畫法簡練。景物用馬遠法,花卉取馬麟畫法。小楷詩題,字書嚴謹娟秀,嫵媚多姿。畫卷前有作者題詩。卷後明人題跋。清梁清標、清內府,近人張伯駒收藏。《石渠寶笈初編》、《書畫記》、《叢碧書畫錄》著錄。

薇亭小憩圖

趙大亨薇亭小憩圖紈扇 南宋趙大亨作。絹本。設色。畫山峰腳下庭院景物,界畫涼亭,兩棵挺健的紫薇樹,葉茂花繁,玲瓏石點綴其間,亭中一人床上休息,幽靜涼適,清曠之氣超出塵表。石面上作者行書“趙大亨畫”款。《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雪山行旅圖軸

南宋劉松年作。絹本。設色。圖中山白雪皚皚,映襯秋霜紅葉叢樹,分外妖嬈,林中房舍既然隱現,繞村水面,一舟泊於岸邊。岸渚溪橋,行旅者不畏嚴寒,踏雪而行。全畫用筆工細,人物面貌高古,神態刻劃入微。房舍以界畫筆法為之,工整嚴謹。山體巍峨,富有氣勢。畫面左側下端山石署有“劉松年畫”四字款。

月夜秋聲圖頁

南宋馬和之作。絹本。設色。畫面月兔東升,激流若響,岸邊老樹搖曳落葉,一人席地坐虎皮之上,臨流獨飲遐思,旁立一童子侍候。無款印。左上方趙孟頫行書“白沙留月色,綠柳助秋聲”五言詩句,這一完美的概括,更增加了詩情畫意。此圖的畫風,與《唐風圖》一致,極富生活氣息。上鈐有項元汴、文石收藏印記。清高宗弘曆行書七方詩對題:“散坐坡陀滿意情,靜晞月色聆秋聲。誰為能者誰所者,四句金剛概七情。”下鈐“意在筆先”印。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枇杷山鳥圖

南宋林椿作。絹本。設色。枇杷枝頭,碩果纍纍。一小鳥栖於枝上,俯視著枇杷果上的小昆蟲。筆法精細,小鳥生動有神,果、葉描摹細緻,具有宋畫精密的特點。曾經清宋葷、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宮樂圖

軸 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48.5厘米,橫70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宮中仕女宴飲奏樂場面。四人在玩笛弄瑟,吹簫彈箏。一名侍女在一旁擊板相合。另外五人飲酒賞樂,姿態各異。色彩鮮麗,線條細整。人物略為豐腴。此幅無款印。是北宋人臨摹唐人的作品。仕女的面貌服飾、器用皆為唐式,但筆力差弱,表情刻板,顯系臨摹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