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任雲南學政時,奔波於各府州縣,一一親臨按試,所到之處,“躬先節儉,嚴杜需求”。在省會昆明,有一驕將以重賄為子弟開後門,被當面斥退,令其反省,從而排出了不正之風。
任監察御史期間,李端棻曾就加強海防,整屯武備,簡化“大禮”儀制諸問題,向清廷提出過“言人所不敢言”的意見,可見其無私無畏的胸懷。
歷史背景
李瑞棻思想開明,一向認為人才對國家前途至關重要。他在主持各省鄉試時,為國家選拔了一批批具有真才實學的舉人。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典試廣東時,他非常賞視梁啓超的才華,將堂妹許配給梁,梁幾次進京會試及完婚都住在他家。
李瑞棻主張變法圖強以救中國。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5月,他向光緒皇帝上《推廣學校折》,建議在全國進行教育制度改革,疏請在北京設立京師大學堂,各省會設中學堂,各府、州、縣遍設各級學堂;重點教習外文、算學、天文、地理、理化和外國歷史;還建議設圖書館、科學館、翻譯局,辦報紙和派留學生等。均獲批准,並於兩年內逐一付諸實施。從而敲響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喪鐘,拉開了向現代化教育轉型的序幕。
李瑞棻積極支持康有為、<人物></人物>梁啓超的變法維新活動,向光緒皇帝密薦康有為、譚嗣同等十餘名維新名士,戊戌變法時,進一步策劃新政,與頑固派作了堅決的鬥爭,成為當時著名的維新派官員。他的維新思想還影響和啟迪了流寓京師的貴州籍人士。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康有為、梁啓超發動著名的“公車上書”時,貴州舉人紛紛參加,現存603人名單中,貴州竟有九十餘人,幾占六分之一。
戊戌變法失敗後,李被革職發配新疆,兩年後赦還故里,受聘為經世學堂山長,仍堅持宣傳維新思想,傳播西學,開通風氣,還關心桑梓,開辦礦業,興辦學校。遺著有《苾園詩存》等。
李瑞棻政治上具有卓識,學術上淵源亦深。又善書法,融歐、趙為一家,遠肇二王,剛柔相濟,極有姿致。晚年喜作楷、行書,楹聯字幅,皆為公私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