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耀州窯瓷器

宋代耀州窯瓷器

耀州窯為中國宋代北方重要產瓷區,以陝西省銅川黃堡鎮窯為中心。因銅川舊稱銅官,宋時屬耀州,故名。它的燒瓷時間始於唐,下迄明代。宋《清異錄》、《老學庵筆記》、《清波雜誌》、《元豐九域志》,元《輟耕錄》,明《耀州志》,清《耀州續志》、《大清一統志》與《乾隆府廳州縣圖志》都對耀州窯有所記載。耀州窯是民間窯,但它曾於北宋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 (1102~1106) 約30年間燒制宮廷貢瓷。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三記“耀州華原郡上貢瓷器五十事”,《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也有耀州貢瓷的記載。在發掘耀州窯址獲得的大量瓷器標本中,有刻龍紋、刻“龍”字的“貢瓷”殘件。1953年北京廣安門基建工地也出土很多耀州窯青釉刻龍鳳紋盤、碗的“貢瓷”碎片。這類“貢瓷”的完整器物,所知有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青釉貼蟠龍紋刻花瓶,在瓶的頸肩處塑貼有兩條矯健的蟠龍。還有青釉刻花鳳紋枕、青釉龍柄壺、青釉鳳頭壺,都早已流失國外。耀州窯址發掘資料表明,宋代是耀州青瓷的大發展時期,中期以後達到鼎盛,早、中、晚期不同階段的青瓷製品風格不一。

宋代耀州窯瓷器

正文

耀州窯產品以生活日用品為大宗, 飲食具、寢具、照明用具、妝具、供器等無所不備。品種以青瓷為主,兼有醬釉、黑釉、窯變黑釉及白瓷。青瓷胎質細,色灰白,釉色以艾青為上,青中閃黃者居多;彩釉瓷胎色灰白,釉質光亮度強;黑釉瓷胎色灰,釉色漆黑光亮;窯變黑釉的胎色土白,黑釉上有油滴狀與兔毫狀結晶斑紋。器類有碗、盤、帶、盞、盞托、瓶、罐、壺、盒、爐、香薰、缽、洗、盆、燈、注、注碗、枕等。器形豐富,有荷葉式、花瓣式、瓜棱式、六方式等,在宋代同期瓷窯中品類之多居上。如瓶,就有10多種樣式,瓶體或碩長秀麗,或豐滿端莊,皆具優雅之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耀州窯青釉刻花長瓶,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耀州窯青釉刻花盤口瓶最為典型。另有一種卷口、短頸、折肩,瓶身垂直細長,形似萊菔,俗稱“蘿蔔瓶”,為耀州窯特有瓶式。此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釉刻花獸足瓶、青釉荷葉式盤,陝西省博物館收藏的青釉刻花倒流壺,1972年河北灤縣出土的青釉刻花葫蘆式執壺,1973年陝西渭南出土的青釉刻花瓶等都是新穎精工之作。
耀州窯裝飾以刻、印花為主。刻花為宋瓷同類裝飾之冠,兼有鏤空和剔花。北宋早期刻花裝飾趨簡,僅有兩種紋樣飾於兩種不同式樣的碗壁上。一種是在敞口碗外壁,以浮雕手法刻兩層蓮瓣紋,即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所記“耀州青瓷器謂之越器, 以其類餘姚秘色也”的代表之作;另一種於敞口碗外壁,深刻草率的似花非花、似葉非葉的花紋,這是耀州窯刻花裝飾的新作。北宋中期青瓷刻花裝飾發展成熟,獨具特色,刻花刀鋒深,坯面上留有由淺至深的斜面線紋,施釉後,刀痕深陷處積厚釉,燒成後線紋邊緣呈現陰影,托起裝飾花紋,鮮明突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釉刻花牡丹紋瓶,在豐滿的瓶身上,牡丹花枝躍然而起;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釉刻纏枝花紋梅瓶,在俊秀的瓶體上顯露著纏卷飛舞的花枝,美妙動人。刻在碗、盤器類上的裝飾更為精彩,如在碗、盤裡面,或刻出波濤翻滾、洶湧澎湃的海水,或漩渦中魚兒奮游,或小鴨戲蓮,有天成之趣。另有一種刻線纖秀的裝飾,如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耀州窯青釉刻鳳鳥紋碗,在六瓣花形的碗面上,兩隻鳳鳥對舞。以纖細柔韌的刻線勾勒出鳳鳥飛舞的婀娜體態。北宋晚期耀州窯印花裝飾更為突出。題材除習見的纏枝、折枝牡丹、寶相、蓮花、嬰戲紋外,還新出把蓮博古、飛天、飛蛾等紋樣,構圖嚴謹,線條勻暢。還有一嬰戲花、嬰盪竹枝、嬰戲梅竹、四嬰戲蓮等嬰戲紋,姿態各異,妙趣橫生。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耀州窯青釉印花嬰戲蓮紋碗,裡面印出一束有蓮花、果實、荷葉的把蓮,四孩童緊抱四根蓮莖,遊蕩取樂,以誇張的手法,對稱的構圖,表現出一幅生動有趣的童戲場景。青釉印花三把蓮紋碗,內壁印出三束以錦帶紮起的蓮花,花心內分別印“三、把、蓮”字樣。此外,還有兩把蓮紋和一把蓮紋,都是特點鮮明的佳作。在印花裝飾中還偶見題銘者,如1984年河北省文物商店在邢台地區寧晉縣徵集到的青釉印花牡丹紋盤,在盤裡兩兩相對的牡丹花間,刻有“趙家”二字。1984年以來對銅川黃堡鎮耀州窯址又進行了發掘,出土物中有青釉印花海水異獸紋碗,在異獸前額上方印一火珠,火珠與獸眉間陰刻一“王”字。凡此,均為罕見之器。宋代耀州窯刻、印花裝飾對同時期其他窯業影響極廣,考古資料表明,宋時河南臨汝、宜陽、寶豐、新安、禹縣、內鄉窯,廣州西村窯與廣西永福窯,都燒制與耀州青釉刻、印花裝飾風格相類的產品,形成了耀州窯系。

配圖

宋代耀州窯瓷器宋代耀州窯瓷器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