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譯文
宋國有一個猴翁,(他)喜愛獼猴,所養的獼猴(多得)成了群,(他)能理解獼猴的意思,獼猴也懂得他的心意。(他甚至)節省家人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食慾,不久也還是不夠。準備限制它們的食量,恐怕獼猴們不聽從自己的,先騙它們說:“給你們的橡子,早晨三個晚上四個,夠嗎?”所有的獼猴都跳起來發怒。然後他又說:“給你們橡子,早晨四個晚上三個,夠嗎?”所有獼猴都趴下了表示開心。注釋
狙公:養猴子的人。狙:猴子。
家口:指家中的口糧。
俄而:不久。
匱:缺乏,貧乏。
誑:欺騙。
馴:聽從,服從
若:古漢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或“你們”。
芧(xu 第四聲):橡樹的果實。
啟示
狙公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下,想限制一下猴子們的口糧。“朝三暮四”,眾猴皆怒,又“朝四暮三”,眾猴皆喜。“名”變,“實”沒變,猴子只聽“名”,不看“實”,真是愚蠢可笑。它啟示我們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清本質,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