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都護府

安南都護府

安南都護府做為唐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南部邊疆地區的主要機構,屬嶺南道。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縣(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東興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都護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南都護府,永泰二年(760)復名安南都護府。自天寶以後,南詔強大,雲南南盤江以南地區漸為所有,開成、大中間即大致以今雲南省界與安南都護府分界。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安南都護府,為唐朝六大都護府之一,管轄交州地區。武德五年(622年),唐朝政府設立交州總管府。武德七年(624年),改交州總管府為交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交州都督府歸嶺南道管轄。調露元年(679年),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治所位於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都護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年(757年),改名鎮南都護府,永泰二年(760年),復名安南都護府。

天寶以後,南詔強大,雲南南盤江以南地區漸為所有,約在開成、會昌、大中間即大致以今雲南省界與安南都護府分界。

鹹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府治為南詔攻陷,未幾收復;四年(863年)二月,再度被攻陷;六月,廢都護府,置行交州于海門鎮(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復置都護府於行交州。

七年(866年),復克安南舊治,都護府移故地,並於都護府置靜海軍,重築安南城,由節度使兼領都護。終唐一代不廢。

五代時期靜海軍節度使由當地首領充任,臣屬於南漢。後晉天福四年(南漢大有十二年,公元939年),吳權起兵擊敗南漢,後廢棄。

歷史沿革

秦統一六國後,開始征服南越,越是指當時長江下游至南海交州灣沿海居民的泛稱,因其種姓繁多,故稱之為“百越”。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發動了對百越的戰爭。戰爭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該戰使百越之地納入了秦的版圖,極大增地強了南嶺區人民與中原的交流,始皇在百越之地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將趙佗攻甌駱之戰,歷史學家一般稱這次是第二戰爭的延續而已。總之這三次統稱為“秦始皇三征嶺南”。

公元前209年,山東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並因此而引發了全國性的大起義,四面楚歌的秦王朝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此時的南海郡正是兵強馬的時候,郡尉為任囂,看到秦朝庭無力南顧,便起了割據的野心,對於秦朝庭的徵召,採取拖延觀望的態度;對於其它起義軍,則是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勢。

但是,此時的任囂,已經是病入膏肓之軀,而他自己的兒子們實在不成器,周圍的心腹又沒有堪當大任、可以委託之人,所以整天吁嘆,總覺得如此良機,不能為我所用,心中實在不甘心;某日忽然想到舊時的部將——龍川縣令趙佗,想想覺得還是他是個可托大任之材,便派人日夜趕赴偏遠的龍川縣,把他招來,然後驅散旁人,在病榻上向他面授機宜,之便後向全郡公開發下文書,文書指定趙佗為自己死後的繼承人,並馬上讓他代理郡尉,行使尉權;同時嚴厲告誡其它部下及自己的兒子們,在自己去世後一定要擁立並聽趙佗的指揮,不能另立山頭,換成今日的話就是:要緊密地團結在以趙佗同志為首的郡中央周圍,要團結,不要分裂。

公元前206年,任囂去世,趙佗接任南海郡尉後,按照任囂生前面授的策略,立即命人封鎖了南嶺上所有的交通要道,斷絕與中原地區的一切聯繫,同時把郡內那些忠於秦朝庭的軍政官員殺的殺,撤的撤,全部換上自己的心腹,在處理好自己郡內的問題後,便舉兵向西,開始了為時數年的艱苦征戰,在公元前204吞併了桂林郡和象郡,於當年正式公開稱王,並自封為“南越武王”,這樣,一個南到越南中部,北達廣西廣東北部,東臨大海,西至滇黔桂交界處的南越國就誕生了。國都設於今之廣州(當時稱番禺)。

南越國滅於公元前111年,為漢衛尉路博德和都尉楊仆所滅,時為漢武帝元鼎六年,整個王朝歷五世,凡93年。 漢武帝滅南越國後,分其地為7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共56縣,包括今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北至湖南江永縣,南至越南越南橫山以南,即從廣平省到平定省之間的沿海狹長地帶。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交趾刺史部(東漢初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初為監察區性質,後權超郡上,成為地方行政區域。治所在蒼梧郡廣信縣(今梧州)。東漢建安八年(203年)改為交州,十五年移治所於番禺(今廣東廣州),再遷至龍編(今越南河內)。監察

【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廣州)

下轄:番禺,四會,中宿,增城,博羅,龍川,揭陽。

【蒼梧郡】治廣信(今廣西梧州)

下轄:廣信,邽陽,臨賀,富川,馮乘,謝沭,猛陵,荔浦,端溪,高要。

交趾刺史部

【合浦郡】治合浦(今廣西合浦)

下轄:合浦,高涼,臨允,徐聞。

【鬱林郡】治布山(今廣西桂平)

下轄:布山,阿林,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領方,安廣,增食,臨塵,廣郁。

【交趾郡】治龍編(今越南河內西北)

下轄:龍編,望海,西於,封溪,苟漏,?泠,嬴?,北帶,曲陽,稽徐,定安。

【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化西北)

下轄:胥浦,居風,無編,無功,鹹懽。

【日南郡】治西卷(今越南廣治)

下轄:西卷,盧容,朱吾,比景,象林(今越南廣南省會安西南)。

東漢初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治龍編(今越南北寧),轄今兩廣及越南中北部。東漢初年當地人在征氏姐妹的帶領下起義建立了三年分裂政權。

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了二征,設定了象林縣,在縣境南立兩銅柱表示漢朝國界。象林縣為日南郡最南方的縣,當地的居民曾多次反叛攻擊焚燒官寺。

東漢末年(192年,一說137年),,占族人區連殺死漢朝日南郡的象林令,從東漢獨立,占據了原日南郡的大部份地區(越南中部),以婆羅門教為國教,建立林邑國(占婆國),與東漢以順化為界。此後林邑不斷北上蠶食郡境,南北朝以後遂為林邑所有,日南郡廢止。該郡存在時間約600年。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臘占領,後復國。

在東漢末年中原大亂時,交州在士燮的統治下,成為相對而言和平安定的地區,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許多中原人士移入當地,如許靖、袁沛、鄧小孝、徐元賢、張子云、許慈、劉巴、劉熙、程秉、薛琮、袁忠、桓邵等。這對於漢人中原文化傳入交州有很大的助益。這些交州的人才之後很多到三國各政權中位居高官。交州作為益州、荊州、揚州的南鄰而被曹操、劉表、劉備、孫權等勢力爭奪。[1]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1]

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

211年(漢獻帝建安十六年),趁劉備西征益州之際,東吳派遣大將步騭為交州刺史。交州成了東吳的勢力範圍。士燮將兒子收至東吳為人質,並每年貢獻當地寶物以維持其政權。孫權加封其為左將軍。[1]

220年(漢獻帝延康元年)呂岱代步騭為交州刺史。223年劉備死後,士燮誘導益州豪姓雍闓反叛歸附東吳。諸葛亮平叛繼而占領南中之後派李恢領交州刺史,企圖染指交州。226年士燮去世後,吳國將南嶺以南諸郡以今天廣西北海市合浦為界,以北廣州,以南為交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令呂岱、戴良分別為廣州、交州刺史,士燮的兒子士徽為九真太守。士徽不服反叛,呂岱帶兵攻入交州、九真,之後重新把廣州和交州合併。

263年,蜀漢滅亡之後,次年(魏元帝鹹熙元年)交州呂興等造反,試圖得到曹魏的支持,但被很快鎮壓。西晉繼承曹魏之後,通過益州、南中派楊稷等領兵到交州,大破吳軍。東吳大都督薛珝、蒼梧太守陶磺等率兵擊敗西晉,重新掌握交州。

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280年西晉統一中國,交州漢族官吏陶磺等降晉。之後交州依附於南朝各朝代。542年龍興(今越南太平省)人李賁叛亂。544年建國號為“萬春”,即越南前李朝。次年,梁朝大將陳霸先將起義鎮壓。之後陳霸先班師回朝篡位,建立陳朝。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571年李賁的哥哥李天寶手下李佛子占領交州。後來因李佛子不願去朝覲隋朝被隋朝軍隊幾百人俘虜,押解回朝。交州歸隋朝統治。隋文帝楊堅基本統一天下後,鑒於從東漢末年州、郡的區劃已經混亂不堪,故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制。隋煬帝於607年(大業三年)復改州為郡,以郡統縣,恢復秦制,交州刺史部遂除。622(唐高祖武德四年)年,唐朝設立交州總管府(越南語:Giao Châu tổng quản phủ)。

任命邱和為大總管,封譚國公,管交、峰、愛、仙、鳶、宋、慈、險、道、龍十州。其交州領交趾、懷德、南定、宋平四縣。武德六年,澄、慈、道、宋並加“南”字。武德七年,又置玉州,隸交州總管府。武德七年(624年),改交州總管府為交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交州都督府歸嶺南道管轄。調露元年(679年),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治所位於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都護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年(757年),改名鎮南都護府,永泰二年(760年),復名安南都護府。

唐朝遂建立起對整個交州地區的直接統治,其地域包括今日越南北圻和中圻北部,最南達到河靜與廣平之間的橫山。

成立背景

唐王朝建立後,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不僅改郡為州,對地方行政區划進行了調整,還逐步確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為三種類型:府、都督府、都護府。

都護府是唐朝在邊疆民族地里設定的特別行政機構。分為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府。大都護從二品,上都護正三品。都護的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凡對周邊民族之“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皆其所統。它的出現,是唐初邊疆地區民族關係發展的客觀需要。許多部落自武德起就主動內附。自太宗同年間起,唐朝先後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邊疆部族紛紛降附。唐王朝面臨著如何處置眾多歸附民族的課題。由於數百年民族聯繫的不斷加強,友好往來的不斷增長以及唐初統治者民族偏見較少,唐太宗將治理內地的經驗推廣到周邊,於少數民族地區列置州縣,使各部首領管理本部。為管理這些州縣,唐王朝又仿漢代西域都護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區設定都護府。從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到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安東、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六都護府。

唐朝前期設定的都護府是唐王朝加強地方統治。處理民族關係採取的重要舉措,也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原因之一。這項制度對後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行政區劃

安南都護府轄13州,39縣,32羈縻州:

交州

愛州(交州之南,清化)

驩州(愛州之南)

峰州(交州之西北)

陸州(交州之東北)

演州

長州

郡州

諒州

武安州

唐林州

武定州

貢州

歷代都護

丘和:唐高祖武德五年,授和大總管,爵譚國公。和復奏,置都督府主。

劉延佑:唐高宗調露元年,改交州刺史為安南都護府,以延右為都護。舊俚戶歳半租,延右責令全入,眾始怨。延延佑其渠李嗣仙,餘黨遂叛,圍府城殺延佑。

曲覽:中宗時為都護,以貪暴失眾心,為司録甘猛所殺。

張順:肅宗時為都護。

晁衡:又稱阿倍仲麻呂,朝臣姓,安倍氏,漢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開元年間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肅宗時擢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

張伯儀:張順子。肅宗至德二載,改安南曰鎮南都護府,以伯儀為都護。代宗大厯二年,張伯儀更築羅城。三年,復為安南都護府。

高正平:代宗時為都護。

趙昌:代正平為都護,德宗貞元七年,昌奏置柔遠軍。

裴泰:代昌為都護,為府人王季元所殺。

趙均:代泰為都護。

李象古:憲宗時為都護,為府人楊清所殺。

阮元喜:穆宗長慶二年,以元喜為安南都護,以城門有逆水,恐州人多出反叛,因卜今城時方築小城。相者卜曰:君力不足修大城,五十年後必有髙人於此定都建府也。至鹹通中,髙駢乃増築羅城。

韓約:朗州武陵人,本名重革。文宗太和中,廢州都督,鹹屬安南都護府,以約為都護。

武渾:武宗時人

裴元右:武宗時人

阮涿:宣宗時為都護經略使

王式:父起,王楷之弟也。擢進士第,式巧於仕宦,遷殿中侍御史。大中中為晉州刺史,徒安南都護

李鄠 :宣宗大中十二年,代王式為都護。十二月土蠻引南詔兵襲本府,陷之。鄠奔武州二年。鄠集土兵攻群蠻,復取府城。懿宗責其失守,貶儋州司戶。鹹通中,罷安南都護府,置行交州于海門鎮。尋復之。

王寛:代鄠為都護

蔡襲 :懿宗鹹通中,南詔率蠻來冦,懿宗以湖南觀察使蔡襲代王寛。

張茵:懿宗召還諸道兵,罷安南都護府,置行交州于海門鎮,以宋戎為交州刺史。七月復置都護府。鹹通五年,以容管經略使張茵勾當安南軍府事。

髙駢 :駢字千里,崇文之孫也。以功遷秦州防禦使。時南詔盡有交州地,鹹通五年,駢以驍衛將軍為安南都護府、經略招討使,悉以張茵所將兵委之。

髙鄩 :駢之從孫。懿宗朝,駢以鄩嘗為先鋒,薦之代領我州。

曾袞 :僖宗時,代髙鄩為節度使,以撫字有聲,州人呼曾尚書,撰《交州記》一篇。

朱全昱:全忠兄,代袞為節度使

獨孤損 :昭宗時,為宰相。哀帝授靜海節度使,以代全昱。州人號為岳尚書。

都護府

“都護”一詞為漢語,“都”為全部,“護”為帶兵監護,“都護”即為“總監護”之意。

“都護府”源自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在烏壘的西域都護府,統領大宛極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康居等遊牧行國。魏、西晉設有西域長史府,唐朝統一西域,設立安西、北庭(金山)、昆陵、蒙池等都護府,疆域不僅包括今新疆在內的西域,更達裏海之濱。都護府置都護、副都護、長史、司馬等職,“掌統諸蕃,撫慰征討,敘功罰過”。又置錄事參軍事、錄事、諸曹參軍事、參軍事等,如州府之職。有大、上、中之分,大都護府由親王遙領大都護,別置副大都護主府事。自貞觀十四年(640)創設安西都護府起,終唐一代,建置時有改易。

史料記載

安南府在邕管之西

安南都督府隋交趾郡。武德五年,改為交州總管府,管交、峰、愛、仙、鳶、宋、慈、險、道、龍十州。其交州領交趾、懷德、南定、宋平四縣。六年,澄、慈、道、宋並加"南"字。七年,又置玉州,隸交府。貞觀元年,省南宋州以宋平縣,省隆州以陸平縣,省鳶州以朱鳶縣,省龍州以龍編縣,並隸交府。仍省懷德縣及南慈州。二年,廢玉州入欽州。六年,改南道州為仙州。十一年,廢仙州,以平道縣來屬。今督交、峰、愛、驩四州。調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大足元年四月,置武安州、南登州,並隸安南府。至德二年九月,改為鎮南都護府,後為安南府。刺史充都護,管兵四千二百。舊領縣八,戶一萬七千五百二十三,口八萬八千七百八十八。天寶領縣七,戶二萬四千二百三十,口九萬九千六百五十二。至京師七千二百五十三里,至東都七千二百二十五里。西至愛州界小黃江口,水路四百一十六里,西南至長州界文陽縣靖江鎮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峰州嘉寧縣論江口水路一百五十里,東至朱鳶縣界小黃江口水路五百里,北至朱鳶州阿勞江口水路五百四十九里,北至武平縣界武定江二百五十二里,東北至交趾縣界福生去十里也。

宋平漢西卷音拳縣地,屬日南郡。自漢至晉猶為西卷縣。宋置宋平郡及宋平縣。隋平陳,置交州。煬帝改為交趾,刺史治龍編,交州都護制諸蠻。其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居大海中州上,相去或三五百里,三五千里,遠者二三萬里。乘舶舉帆,道里不可詳知。自漢武已來朝貢,必由交趾之道。武德四年於宋平置宋州,領宋平、弘教、南定三縣。五年,又分宋平置交趾、懷德二縣。自貞觀元年廢南宋州,以弘教、懷德、交趾三縣省入宋平縣,移交趾縣名於漢故交趾城置。以宋平、南定二縣屬交州。交趾漢交趾郡之羸〈阝婁〉二字並音來口反地。隋為交趾縣,取漢郡名。武德四年,置慈廉、烏延、武立三縣。六年,改為南慈州。貞觀初,州廢,並廢三縣,併入交趾

朱鳶漢縣名,交趾郡。今縣,吳軍平縣地。舊置武平郡。龍編漢交趾郡守治羸〈阝婁〉。後漢周敞為交趾太守。乃移治龍編。言立城之始,有蛟龍盤編津之間,因為城名。武德四年於縣置龍州,領龍編、武寧、平樂三縣。貞觀初廢龍州,以武寧、平樂入龍編,割屬仙州。十年,廢仙州,以龍編屬交州也

平道漢封溪縣地,南齊置昌國縣。《南越志》:交趾之地,最為膏腴。舊有君長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後蜀王將兵三萬討雄王,滅之。蜀以其子為安陽王,治交趾。其國地,在今平道縣東。其城九重,周九里,士庶蕃阜。尉佗在番禺,遣兵攻之。王有神弩,一發殺越軍萬人,趙佗乃與之和,仍以其子始為質。安陽王以媚珠妻之,子始得弩毀之。越兵至,乃殺安陽王,兼其地。武德四年於縣置道州,領平道、昌國、武平三縣。六年,改為南道州,又改為仙州。貞觀十年廢仙州,以昌國入平道,屬交州

武平吳置武平郡。隋為縣。本漢封溪縣。後漢初,赩泠縣女子征側叛,攻陷交趾,馬援率師討之,三年方平。光武乃增置望海、封溪二縣,即此也。隋曰隆平。武德四年,改為武平

太平

武峨州下土地與交州同。置武峨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武峨郡。乾元元年,復為武峨州。領縣五,戶一千八百五十,無口。無兩京道里及四至州府也。

武峨州所治也

武緣武勞梁山皆與州同置也

如馬

粵州下土地與交州同。唐置粵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龍水郡。乾元元年,復為粵州。領縣四,無戶口數,亦無兩京道里及四至州府也。

龍水州所治也。崖山、東璽、天河皆與州同置。

芝州下土地與交州同。唐置芝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忻城郡。乾元元年,復為芝州。領縣一。

忻城州所治。無戶口及兩京道里、四至州府。最遠惡處。

愛州隋九真郡。武德五年,置愛州,領九真、松源、楊山、安順四縣。又於州界分置積、順、安、永、胥、前真、山七州。改永州為都州。九年,改積州為南陵州。貞觀初,廢都州入前真州。其年,廢前真、胥二州入南陵州。又廢安州以隆安縣,廢山州以建初縣,並屬州。又廢楊山、安順二縣入九真縣。改南陵州復為真州。八年,廢建初入隆安。九年,廢松源入九真。十年,廢真州,以胥浦、軍安、日南、移風四縣屬愛州。天寶元年,改為九真郡。乾元元年,復為愛州。九真南與日南接界,西接牂柯界,北與巴蜀接,東北與鬱林州接,山險溪洞所居。舊領縣七,戶九千八十,口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九。天寶領縣六,戶一萬四千七百。至京師八千八百里,至東都八千一百里。在交州西,不詳道里遠近。其南即驩州界。

九真漢武帝開置九真郡,治於胥浦縣。領居風、都龐、余發、鹹驩、無切、無編等七縣。今九真縣,即漢居風縣地。吳改為移風。隋改為九真,州所治。自漢至南齊為九真郡。梁置愛州,隋為九真郡

安順隋舊武德三年,置順州,又分置東河、建昌、邊河,並屬順州。州廢,及三縣皆併入安順,屬愛州也

崇平隋隆安縣。武德五年,於縣置安州及山州,又分隆安立教山、建道、都握三縣,並屬安州,領四縣。又置岡山、真潤、古安、西安、建初五縣,屬山州。貞觀元年,廢安州及三縣,又廢山州及五縣,以隆安隸愛州。先天元年,改為崇安。至德二年,改為崇平

軍寧隋軍安縣。武德五年,於縣界置永州。七年,改為都州。貞觀元年,改為前真州。十年,改屬愛州。至德二年,改為軍寧

日南漢居風地。縣界有居風山,上有風門,常有風。其山出金牛,往往夜見,照耀十里。時斗,則海水沸溢,有霹靂,人家牛皆怖,號曰"神牛"。隋為日南縣

無編漢舊縣,屬九真郡。又有漢西於縣,故城在今縣東所置也。

福祿州下土俗同九真郡之地,後為生獠所據。龍朔三年,智州刺史謝法成招慰生獠昆明、北樓等七千餘落。總章二年,置福祿州以處之。天寶元年,改為福祿郡。至德二年,改為唐林郡。乾元元年,復為福祿州。領縣二,無戶口及兩京道里、四至州郡。

柔遠州所治。與州同置。本名安遠,至德二年,改為柔遠也

唐林

長州土俗與九真同。唐置長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文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長州。領縣四,戶六百四十八,無口及兩京道里、四至州府也。

文陽銅蔡長山其常皆與州同置。

驩州陳日南郡。武德五年,置南德州總管府,領德、明、智、驩、林、源、景、海八州。南德州領六縣。八年,改為德州。貞觀初,改為驩州,以舊驩州為演州。二年,置驩州都督府,領驩、演、明、智、林、源、景、海八州。十二年,廢明、源、海三州。天寶元年,改為日南郡。乾元元年,復為驩州也。舊領縣六,戶六千五百七十九,口一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天寶領縣四,戶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萬八百一十八。至京師陸路一萬二千四百五十二里,水路一萬七千里,至東都一萬一千五百九十五里,水路一萬六千二百二十里。東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至林州一百五十里,西至環王國界八百里,北至愛州界六百三里,南至盡當郡界四百里,西北到靈跋江四百七十里,東北至辯州五百二里。

九德州所治。古越裳氏國,秦開百越,此為象郡。漢武元鼎六年開交趾已南,置南郡,治於朱吾,領比景、盧容、西卷、象林五縣。吳分日南置九德郡,晉、宋、齊因之。隋改為驩州,廢九德郡為縣,今治也。後漢遣馬援討林邑蠻,援自交趾循海隅,開側道以避海,從盪昌縣南至九真郡,自九真至其國,開陸路,至日南郡,又行四百餘里,至林邑國。又南行二千餘里,有西屠夷國,鑄二銅柱於象林南界,與西屠夷分境,以紀漢德之盛。其時,以不能還者數十人,留於其銅柱之下。至隋乃有三百餘家,南蠻呼為"馬留人"。其水路,自安南府南海行三千餘里至林邑,計交趾至銅柱五千里。

浦陽晉置

懷驩隋為鹹驩縣,屬九真郡。武德五年,於縣置驩州,領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縣,治安人。貞觀九年,改為演州。十三年,省相景縣入扶演。十六年,廢演州。其所管四縣,廢入鹹驩。後改為懷驩

越裳吳置。武德五年,於縣置明州,析置萬安、明弘、明定三縣隸之。又分日南郡文谷、金寧二縣置智州,領文谷、新鎮、闍員、金寧四縣。貞觀十三年,廢明州,越裳屬智州。後又廢智州,以越裳屬驩州。

林州隋林邑郡。貞觀九年,綏懷林邑置林州,寄治於驩州南界,今廢無名,領縣三,無戶口。去京師一萬二千里。

林邑州所治。漢武帝開百越,於交趾郡南三千里置日南郡,領縣四,治於朱吾。其林邑,即日南郡之象林縣。縣在南,故曰日南,郡南界四百里。後漢時,中原喪亂,象林縣人區連殺縣令,自稱林邑王。後有范熊者,代區連,相傳累世,遂為林邑國。其地皆開北戶以向日。晉武時,范氏入貢。東晉末,范攻陷日南郡,告交州刺史朱蕃,求以日南郡北界橫山為界。其後,又陷九真郡。自是,屢寇交趾南界。至貞觀中,其主修職貢,乃於驩州南僑置林邑郡以羈縻之,非正林邑國

金龍隋文帝時,遣大將劉方率兵萬人,自交趾南伐林邑國,敗之。其王梵志遁走,方收其廟主一十八人,皆鑄金為之。方盡虜其人,空其地,乃班師。因方得其龍,乃為縣名

海界三縣並貞觀九年置。

景州隋北景郡。貞觀二年,置南景州,寄治驩州南界。八年,改為景州。後亦廢,無其名。領縣三,無戶口。至京師一萬一千五百里。

北景漢縣名,屬日南郡,在安南府南三千里。北景在南。晉將灌邃攻林邑王范佛,破其國,遂於其國五月五日立表,北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已南,皆北戶以向日也。"北"字或單為"匕"

由文貞觀二年置也

朱吾漢日南郡所治之縣也。前志曰:"朱吾人不粒食,依魚資魚為生。"記云:"朱吾,在日南郡,此僑立名也。"

峰州下隋交趾郡之嘉寧縣。武德四年,置峰州,領嘉寧、新昌、安仁、竹輅、石堤、封溪六縣。貞觀元年,廢石堤、封溪入嘉寧,竹輅入新昌。天寶元年,改為承化郡。乾元元年,復為峰州也。舊領縣三,戶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六千四百三十五。天寶領縣五,戶一千九百二十。州在安南府西北,至京師七千七百一十里。

嘉寧州所治。漢赩泠縣地,屬交趾郡。古文朗夷之地。秦屬象郡。吳分交趾置新興郡。晉改為新昌。宋、齊因之,改為興州。隋初改為峰州。煬帝廢,併入交趾。武德復置峰州也

承化新昌嵩山珠綠嵩山珠綠新置。

陸州隋寧越郡之玉山縣。武德五年,置玉山州,領安海、海平二縣。貞觀二年,廢玉山州。上元二年,復置,改為陸州,以州界山為名。天寶元年,改為玉山郡。乾元元年,復為陸州。領縣三,戶四百九十四,口二千六百七十四。至京師七千二十六里,至東都七千里。東至廉州界三百里,南至大海,北至思州七百六十二里,東南際大海,西南至當州寧海二百四十里也。

烏雷州所治也

華清舊玉山縣,天寶年改

寧海舊安海縣。至德二年改為寧海縣也。

廉州下隋合浦郡。武德五年,置越州,領合浦、安昌、高城、大廉、大都五縣。貞觀六年,置珠池。其年,改大都屬白州。八年,改越州為廉州。十年,廢姜州,以封山、東羅、蔡龍三縣來屬。十二年,廢安昌、珠池二縣入合浦,廢高城入蔡龍。天寶元年,改為合浦郡。乾元元年,復為廉州。舊領縣五,戶一千五百二十二。天寶,戶三千三十二,口一萬三千二十九。至京師六千五百四十七里,至東都五千八百三十六里。東至白州二百里,南至羅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安南府一千里,北至欽州七百里。

合浦漢縣,屬合浦郡。秦之象郡地。吳改為珠官。宋分置臨漳郡及越州,領郡三,治於此。時西江都護陳伯紹為刺史,始立州鎮,鑿山為城,以威俚、獠。隋改為祿州。及為合州,又改為合浦。唐置廉州。大海,在西南一百六十里,有珠母海,郡人採珠之所,雲合浦也。州界有瘴江,名合浦江也

封山隋縣。武德五年,置姜州,領封山、東羅、蔡龍三縣。貞觀十年,廢州,以三縣入廉州

蔡龍武德五年,分置也

大廉武德五年置。四縣皆漢合浦縣地。

雷州下隋合浦郡之海康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合州,領海康、隋康、鐵杷、椹川四縣。貞觀元年,改為東合州。二年,改隋康為徐聞縣。八年,改東合州為雷州。天寶元年,改為海康郡。乾元元年,復為雷州也。舊領縣四,戶二千四百五十八。天寶領縣三,戶四千三百二十,口二萬五百七十二。至京師六千五百一十二里,至東都五千九百三十一里。東至大海二十里,西至大海一百里,東南至大海十五里,西南至大海一百里,隔海至崖州四百三十里,東北及西北與羅州接界。

海康漢徐聞縣地,屬合浦郡。秦象郡地。梁分置南合州,隋去"南"字,煬帝廢合州,置海康縣

遂溪舊齊鐵杷、椹川二縣,後廢,改為遂溪也

徐聞漢縣名。隋置隋康縣。貞觀二年,改為徐聞。《漢志》曰合浦郡徐聞南入海,達珠崖郡,即此縣。

籠州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遣龔州大同縣人龔固興招慰生蠻。置籠州。天寶元年,改為扶南郡。乾元元年,復為籠州。領縣七,戶三千六百六十七。無四至州縣、兩京道里。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島中,去日南郡約七千里,在林邑國西三千里,其王,貞觀中遣使朝貢,故立籠州招置之。遙取其名,非正扶南國也。

武勒州所治

武禮羅龍扶南龍賴武觀武江皆與州同置。

環州下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開拓生蠻,置環州,以環國為名。天寶元年,改為正平郡。乾元元年,復為環州。領縣八,無戶口及兩京道里、並四至州府。

正平州所治

福零龍源饒勉思恩武石歌良蒙都與州同置。

德化州永泰二年四月,於安南府西界、牂柯南界置。領縣二。

德化、歸義與州同置。

郎茫州永泰二年四月,於安南府西界置,領縣二。

龍然福守與州同置。

崖州下隋珠崖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崖州,領舍城、平昌、澄邁、顏羅、臨機五縣。貞觀元年置都督府,督崖、儋、振三州。其年,改顏羅為顏城,平昌為文昌。三年,割儋州屬廣府。五年,又置瓊州。十三年,廢瓊州,以臨機、容瓊、萬安三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珠崖郡。乾元元年復為崖州,在廣府東南。舊領縣七,戶六千六百四十六。天寶,戶十一鄉。至京師七千四百六十里,至東都六千三百里,廣府東南二千餘里。雷州徐聞縣南舟行,渡大海,四百三十里達崖州。漢武帝元封元年,遣使自徐聞南入海,得大洲,東西南北方一千里,略以為珠崖、儋耳二郡。民以布如單被,穿中從頭穿之。民種禾稻、紵麻,女子蠶織。無馬與虎,有牛、羊、豕、雞、犬。兵則矛、盾、木弓、竹矢、骨鏃。郡縣吏卒,多侵凌之,故率數歲一反。昭帝省儋耳,並珠崖。元帝用賈捐之之言,乃棄之。唐武德初,復析珠崖郡置崖、儋、瓊、振、萬安五州,於崖州同置都督府領之。後廢都督,隸廣州經略使。後又改隸安南都護府也。

舍城州所治。隋舊縣。其崖、儋、振、瓊、萬安五州,都在海中洲之上,方千里,四面抵海。北渡海,揚帆一日一夜,至雷州也

澄邁隋縣

文昌武德五年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為文昌。

儋州下隋儋耳郡。武德五年置儋州,領義倫、昌化、感恩、富羅四縣。貞觀元年,分昌化置普安。天寶元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復為儋州也。舊領縣五,戶三千九百五十六。天寶,戶三千三百九。至京師七千四百四十二里。與崖州同在海中洲上,東至振州四百里。

義倫本漢儋耳郡城,即此縣。隋為義倫縣,州所治也

昌化隋縣

感恩

洛場新置

富羅隋之毗善縣。武德五年,改置。

瓊州本隋珠崖郡之瓊山縣。貞觀五年,置瓊州,領瓊山、萬安二縣。其年,又割崖州臨機來屬。十三年,廢瓊州,以屬崖州。尋復置瓊州,領瓊山、容瓊、曾口、樂會、顏羅五縣。天寶元年,改為瓊山郡。乾元元年,復為瓊州。貞觀五年十月,嶺南節度使李復奏曰:"瓊州本隸廣府管內,乾封年,山洞草賊反叛,遂茲淪陷,至今一百餘年。臣令判官姜孟京、崖州刺史張少逸,并力討除,今已收復舊城,且令降人權立城相保,以瓊州控壓賊洞,請升為下都督府,加瓊、崖、振、儋、萬安等五州招討游弈使。其崖州都督請停。"從之。領縣五,戶六百四十九。兩京與崖州道里相類。西南至振州四百五十里,與崖州同在大海中也。

瓊山州所治。貞元七年十一月省容瓊縣併入。臨高本屬崖州,貞元七年割屬瓊州。曾口樂會顏羅後漸析置。

振州隋臨振郡。武德五年置振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振郡。乾元元年,復為振州也。領縣四,戶八百一十九,口二千八百二十一。至京師八千六百六里,至東都七千七百九十七里。東至萬安州陵水縣一百六十里,南至大海,西北至儋州四百二十里,北至瓊州四百五十里,東南至大海二十七里,西南至大海千里,西北至延德縣九十里,與崖州同在大海洲中。

寧遠州所治。隋舊

延德隋縣

吉陽貞觀二年,分延德置

臨川隋縣

落屯新置。

萬安州與崖、儋同在大海洲中。唐置萬安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萬安郡。至德二年改為萬全郡。乾元元年復為萬安州。領縣四,無戶口。西接振州界。兩京道里,與振州相類也。

萬安州所治。至德二年,改為萬全,後復置

陵水富雲博遼與州同置。

赤土國州南渡海,便風十四日,至雞籠島,即至其國。亦海中之一洲。

丹丹國振州東南海中之一洲,舟行十日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