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理財

學生理財

學生理財,本書在告訴青少年如何存錢、花錢、賺錢、規劃錢的基礎上,重點教授青少年如何從觀念上重新認識金錢、突破貧窮的思維,像富人一樣去思考,成為一名理財高手。

基本信息

部分中學生消費超過大學生

周一早餐3元、午餐7元、晚餐5元,可口可樂等飲料2瓶共5元,炸丸子、燒烤等零食支出10元;周二三餐支出10元、炸雞翅2對10元、紅茶2瓶、可樂1瓶、礦泉水1瓶共8元……在泉州北師大附中初二年段,記者看到一份理財計畫表詳盡地列出一位初二學生的周支出情況,最終統計出的結果顯示這位學生一周的預計支出100元,但實際支出高達170元,一個月的開銷高達600~700元,月消費狀況甚至比大學生還高。
這份理財計畫表的主人,初二學生小徐告訴記者,因為在學校寄宿,自己每個月從父母那拿到的零花錢不少,花錢時也沒有什麼節制,現在每天三餐後不喝點飲料、買些零食吃的話都不大習慣。“平時買東西時不覺得自己很會花錢,結果做了理財表才發現自己一個月居然要花這么多錢。”小徐半是驚訝半是尷尬。
像小徐這樣每個月消費高達六七百元的中學生並不少見。泉州北師大附中國中校本課程“消費與理財”班學生此前曾在校內進行學生理財狀況調查,50位學生中,有33.3%的學生曾有過一周支出超出150元的情況,月支出在500元以上占到29%,甚至有部分學生一個月零花錢將近1000元。而一周支出在100~150元之間的學生也占了27.8%。
泉州北師大附中校本課程“消費與理財”開設者陳國強老師表示,中學生中的高消費群體大多來自晉江、石獅等富裕家庭,家長平時給錢大方,學生花起錢來也大手大腳,給多少花多少,沒有什麼理財觀念。
除了在校內進行學生理財調查外,陳國強老師還帶領學生進入市區街頭隨機調查,對市區中學生的理財狀況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最終回收的100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衣食住行、休閒娛樂是泉州中學生日常兩大開銷項目。同時,學生們理財觀念淡薄,對於日常消費缺少合理安排。

零花錢購物

學生理財
學生理財
調查顯示,有85.7%學生日常開銷的花費由父母或監護人提供;27.5%學生的日常開銷來自過年過節積攢的壓歲錢、紅包等。而在日常消費用途方面,有44.8%的學生表示日常零花錢用於零食、購買服飾、鞋子等項目上,31.2%的學生日常零花錢用於購買書刊雜誌、上網等休閒娛樂項目。還有20.9%的學生表示零花錢用於購買學習用品方面。如果遇到價格比較高、又不急用但自己非常喜歡的商品,有58.2%的學生表示會要求父母出錢買下。
在現代中學一位初三學生小吳的印象中,“渴了買綠茶、雪碧,餓了上小吃店,飯後再點一客冰淇淋,周末叫上幾個同班同學一起逛街聚餐”,這是校園裡極為普遍的項目。“大家都這樣,習慣了,也沒覺得這是在花錢。”小吳說。

不會算賬

調查顯示,58.6%的學生認為應該提倡“勤儉節約”的傳統,51.4%的學生表示自己有省錢的習慣或者儲蓄的行為,28.5%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省錢或儲蓄行為。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生們雖然有較強的節約觀念,但在實際施行時,卻缺少科學的安排。63.7%的學生表示對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開銷沒什麼概念,也從來沒有給自己的花錢行為算過賬。
對於如何管理自己的日常消費,學生們或者表示自己“不會記賬”或者質疑“記賬乾什麼用”。一位高一年學生小林告訴記者,自己從來沒算過賬,最多就是在大腦中回想一下大概買了什麼東西、花了多少錢,想過了就忘了。但小林也承認,因為沒規劃,自己和同學也時時出現月初寬裕月末緊張的情況,個別還得向家裡或者同學請求支援。

12歲前理財教育

除了中學生理財狀況調查外,陳國強老師還帶領學生們向家長們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展開“家庭對子女理財教育”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69%的家長對孩子的消費情況持擔心或否定態度,72.3%的家長認為應該及早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

消費太過奢侈

調查中,不少家長都用“大手大腳”、“不把錢當一回事”來形容自己孩子的日常消費行為。而根據調查結果顯示,45.2%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或身邊孩子的消費觀有點盲目和奢侈,23.8%的家長為自己孩子消費觀感到擔心,只有31%的家長認為自己孩子的消費觀“還算正常”。
市區北門街一位禮品店店主陳先生告訴記者,附近學校中學生常常到他店中採購禮品,普通點的一二十元,貴重的上百元,學生買起禮品來毫不手軟。再比如同學過生日,學生們除了送生日禮物外,還會開生日宴會、下館子,有的甚至還會相約去KTV唱歌。“現在學校的小孩子花錢就跟出社會的大人一樣。”陳先生感慨。

傳統說教

調查結果顯示,51.7%的家長仍按傳統方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比如靠父母從小對孩子灌輸不要亂花錢的觀念,或者讓孩子自己去看書。但家長們也承認,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方法成效並不大。市區聖湖路一位家長黃女士告訴記者,自己雖然身為家長,但一直以來也沒接觸理財知識。因此,在理財教育方面,她和丈夫也只能以口頭勸誡為主,但從小從父輩沿襲來的節儉觀念如今在孩子那裡也只是一再碰壁。“很難管,說他花錢大手大腳,他就像沒聽到一樣,再說的話還會和你頂嘴,最後我們也只能隨他去了。”黃女士有點無奈。
“除了口頭說,家長還是應該有行動監督比較有效。就像布置作業一樣,布置完了你還得檢查,不檢查孩子只是聽你說說而已不當一回事。”一位中學教師李先生表示,家長平時除了教孩子自主使用錢財,每隔一段時間最好能和孩子一起檢查零花錢去向。但根據調查結果,只有24.1%的家長會過問、監督子女零花錢去向。

越早越好

學生理財
學生理財
按現行校園課程安排,大多數學生只有在進入大學校園後才有機會接觸到相對系統、完善的理財教育。但在調查中,家長們在表現出對孩子合理理財的憂心的同時,對於理財教育進校園也有越來越多的期待,96.5%的家長認為應該從學生時代,甚至從國小生開始就應該進行必要的理財教育。
而在孩子何時進行理財教育的問題上,泉州家長意見不一。根據調查結果,37.9%的家長認為應該在孩子7歲以前就進行理財教育;34.4%的家長認為在孩子7~12歲時進行理財教育正合適;只有13.7%的家長認為應該在孩子12~18歲時進行理財教育,還有13.7%的家長認為應順其自然,讓孩子自己學習理財。綜合來看,認為在孩子12歲前進行理財教育的家長有72.3%,占絕對比例。

從金融實踐開始

在調查中,記者還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少家長認為進行理財教育,可以通過讓孩子參加社會經濟活動、如股票、基金、收藏等方式進行。數據顯示,有48.3%的泉州家長對此持贊同觀點。
“不一定非要進行實際操作,但至少應該有所了解。現在炒股、炒基金都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社會現象,電視、報刊、網路上面都有,既然要讓孩子學會理財,當然也要讓他了解普遍的社會經濟現象。”泉州北師大附屬中學陳國強老師認為,中學生並不像家長所認為那般不曉世事,比起片面封殺讓孩子在好奇心指引下走上歪路相比,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引下去了解何為股市、收藏等至少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從細節入手

“出於工作性質關係,金融行業的家長可能會更注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而非金融行業的家長本身就缺乏較系統的理財知識,在培養孩子學會理財、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當然也有所欠缺。”對於調查中顯示出的有關學生、家長的種種觀點,泉州市興業銀行金融理財師江洋、吳慰剛表示,這與泉州家長的“賺錢”意識濃厚,但“理財”意識相對淡薄有密切關係。
兩位專家認為,在現代社會,金融業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行業,與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即使是校園裡的學生,也不可能完全脫離金融業。因此,作為家長,要有意識讓孩子去接觸、去了解相關的金融知識,認識社會普遍的經濟現象。在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時,培養孩子科學的理財意識,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是最基本的,而在這方面,家長們要注意從自身行為入手,從生活細節入手。

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要教孩子學會理財,家長先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比如不鋪張浪費、不攀比排場、勤儉持家等,不要給孩子留下一個不好的模仿印象。”理財師吳慰剛表示,泉州經濟比較發達,尤其晉江、石獅一帶開辦工廠、做生意的家庭有許多,不少家長富裕起來後很喜歡講排場,孩子過個生日都會花上好幾萬去星級酒店辦宴會,無形中就把比排場、好鋪張的思維習慣帶給孩子。也這是學生在校園裡鋪張浪費、不把錢當錢的行為的根源。

養成儲蓄習慣

另外,家長也別停留在口頭教育層面,可以採取一些實際行動幫助孩子養成合理的理財觀。很多家長反映孩子有存錢的習慣,但存不到幾個月就會把錢拿去花光,這也是因為孩子畢竟年紀小,缺乏自制力,這就需要家長在一旁監督。
有條件的家長,可以給孩子開個銀行戶頭,密碼由家長掌控,存摺或卡可以留給孩子,一些大額的金錢,比如孩子平時過年過節的壓歲錢、紅包可以存入銀行戶頭中,並明確告訴孩子這是屬於他的“小金庫”,家長現在只是代為管理,如果孩子有什麼合理目標或者孩子成年後就可自由支配。
這樣,孩子有實際的擁有權,可以有動力進行儲蓄行為;另一方面孩子在平時只能存不能取,看著存儲戶頭數額的增長,孩子既有成就感,無形中又養成了存錢的好習慣。

給零花錢做賬

在幫孩子養成儲蓄行為的同時,家長還要注意從日常零花錢的使用上引導孩子建立合理消費的理財觀。首先,家長不宜給孩子過多的零花錢,家庭月收入在萬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一個月給孩子的零花錢可控制在100~200元;家庭月收入在5000左右的中等收入家庭一個月給孩子的零花錢可控制在100元以內;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可以象徵性給孩子一二十元零花錢。
在給孩子適量零花錢的同時,家長不要馬上放手,要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錢,比如每周先做一下預算表或者計畫表,估計一下自己需要開銷的項目,等一周結束後,再和孩子一起進行複查,檢查孩子哪些花銷不合理等。從孩子的實際來說,學會合理使用零花錢是培養他們合理理財觀的第一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