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喻呂蒙讀書

孫權喻呂蒙讀書是司馬光《資治通鑑》中的一篇。

原文

初⑴,權⑵謂呂蒙⑶曰:"卿⑷今當塗⑸掌事⑹,不可不學!"蒙辭⑺以軍中多務⑻。權曰:"孤豈欲卿治經⑼為博士⑽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⑾?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⑿。"蒙乃始就學。及⒀魯肅過⒁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選自《資治通鑑》)

注釋

⑴初:當初
⑵權:孫權,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⑶呂蒙:三國時吳國名將
⑷卿:古代君對臣、尊長對晚輩的愛稱
⑸當塗:同“當途”,當道,當權,指掌權
⑹掌事 :管事
⑺辭:推辭
⑻多務:事務多,雜事多
⑼治經:研究儒家經典
⑽博士:官職名稱
⑾孰若孤 :誰比得上我
⑿益:好處
⒀及:等到
⒁過:經過

譯文

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鑽研經史典籍而去當博士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鑽精通。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於有志之士,分別了三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為什麼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文學常識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文學家。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人)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鑑》。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於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在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

《資治通鑑》 中華書局版

《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