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 陳健梅 著
出 版 社: 嶽麓書社
出版時間: 2008-6-1
頁 數: 339
版 次: 1
頁 數: 339
開 本: 大32開
I S B N : 9787806658536
包 裝: 平裝
內容簡介
陳健梅的《孫吳政區地理研究》一書是在清人錢大昕、洪亮吉、謝鍾英、吳增僅、楊守敬以及近人金兆豐等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主要沿用傳統的歷史考據方法,對三國孫吳的政區設定這一複雜艱澀的問題,做出了更為系統、準確的復原;同時,還根據具體情況,綜合分析經濟開發、交通位置等地理要素對政區設定的影響,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目錄
序
凡例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孫吳疆域的經略與政區建置概述
第二節 孫吳特殊政區制度
第三節 有關孫吳邊境區的幾個問題
上篇 孫吳政區建置沿革
第一章 揚州
第一節 廬江郡
第二節 蘄春郡
第三節 丹楊郡
第四節 新都郡
第五節 吳郡
第六節 毗陵典農校尉
第七節 吳興郡
第八節 會稽郡
第九節 東陽郡
第十節 臨海郡
第十一節 建安郡
第十二節 豫章郡
第十三節 鄱陽郡
第十四節 廬陵郡
第十五節 廬陵南部都尉
第十六節 臨川郡
第十七節 安成郡
第十八節 揚州廢郡考
第二章 荊州
第一節 南郡
第二節 宜都郡
第三節 建平郡
第四節 江夏郡
第五節 武陵郡
第六節 天門郡
第七節 長沙郡
第八節 衡陽郡
第九節 湘東郡
第十節 零陵郡
第十一節 營陽郡
第十二節 始安郡
第十三節 昭陵郡
第十四節 桂陽郡
第十五節 始興郡
第十六節 臨賀郡
第十七節 荊州廢郡考
第三章 廣州
第一節 南海郡
第二節 蒼梧郡
第三節 鬱林郡
第四節 桂林郡
第五節 高涼郡
第六節 高興郡
第七節 合浦北部都尉
第四章 交州
第一節 合浦郡
第二節 珠崖郡
第三節 交恥郡
第四節 新昌郡
第五節 武平郡
第六節 九真郡
第七節 九德郡
第八節 日南郡
第九節 交州屬國都尉考
下篇 孫吳政區建置之歷史地理因素分析
概論
第一章 山越問題與揚州的開發
第一節 皖南的開發及新都郡的析置
第二節 浙江的開發與臨海郡、東陽郡的析置
第三節 福建的開發與建安郡的建置
第四節 江西的開發與政區建置
第五節 富庶的平原屯田區與相對穩定的政區建置
第二章 荊州的經略與開發
第一節 荊州長江沿線的經略與政區建置
第二節 荊州腹地的開發與政區建置
第三節 南嶺地區的開發與政區建置
第四節 沅江流域的羈縻與政區建置
第三章 交、廣兩州的羈縻與開發
第一節 廣州的開發與政區建置
第二節 交州的開發與政區建置
附表
孫吳新置郡列表
孫吳揚州新置縣列表
孫吳荊州新置縣列表
孫吳廣州新置縣列表
孫吳交州新置縣列表
孫皓天紀四年郡縣表
參考文獻
後記
摘要
上篇 孫吳政區建置沿革
第一章 揚州
一、州郡沿革
《續漢志》揚州統郡六:九江郡、丹楊郡、廬江郡、會稽郡、吳郡、豫章郡。在地域範圍上,孫吳完全據有東漢時期的丹楊郡、會稽郡、吳郡和豫章郡,部分據有九江郡和廬江郡,其中九江郡為境上郡,建置不常,廬江郡則置有常守。漢末置廬陵郡。吳新置蘄春、吳興、東陽、新都、臨海、建安、臨川、鄱陽、安成、廬陵南部等十郡,計吳末揚州轄十五郡一都尉。
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以下簡稱“《洪志》”)揚州郡屬無廬江郡,謝鍾英補。①吳增僅認為孫吳廬江郡與魏對置,並據赤烏中諸葛恪自皖口遷屯柴桑認為郡省於赤烏中②,非是,楊守敬已辨之③。謝鍾英據《賀齊傳》,齊與呂范分督揚州,范督扶州以下至海,轉齊督扶州以上至皖,認為揚州西境至皖,故移蘄春郡屬荊州。按:檢《賀齊傳》及《呂范傳》,均無“分督揚州”之語,又,蘄春郡兼有後漢廬江、江夏二郡,建安十三年(208)置郡時,吳尚未有荊州,蘄春郡當屬揚州。
孫吳揚州理建業。《元和志》潤州上元縣:吳長桓王孫策定江東,置揚州於建業。
二、黃武元年(222)揚州統郡考
《建康實錄》卷一:“黃武元年,詔揚州置牧,以丹楊太守呂范為揚州牧。時揚州所統一十四郡,一百四十八縣。”《建康實錄》明言黃武元年揚州所統郡縣數,是一則關於孫吳政區的珍貴文獻記載,由此可以黃武元年為時間截面,對揚州統郡作一考證。
後記《孫吳政區地理研究》作為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於2004年6月結稿並順利通過答辯。
書稿的寫作是一次艱辛的旅途,從香草美人的湖湘澤國到仙窟靈宅的匡廬勝境;從南國之奧的月白風清,到嶺嶠之表的蠻海瘴煙。縱橫馳騁地,英雄一笑空!不依舞台,怎起風雲!所以選擇孫吳政區作為博士論文選題,是想搭起一個歷史風雲變幻之後的空間舞台。三年的寒窗苦讀,我濡染在“無土山,無濁水”的孫吳半壁江山中,不覺隨之“清慧而文”,疲倦之餘自有一份欣慰。
深深感謝導師辛德勇教授將我引領人歷史地理學這一精彩的學科領域,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歷史系跟隨導師就讀的三年中,我的學術視野逐漸開闊、邏輯思維日漸嚴謹。在導師春風化雨的薰陶中,日居月渚,學問得以日益精進。博士論文從選題到最終完稿凝聚了導師的汗水和期望,導師的諄諄教誨至今言猶在耳,導師對學術的主張是博而後約,認為學問是對人格和精神的鍛造。雖然我還不能深刻領會導師恢弘的學術思想和純粹的精神境界,但我將銘記導師對我的教誨和勉勵,在學術的道路上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