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郡

新都郡

新都郡,漢代行政區名,位於今新安江上游,徽州和嚴州的前身,但一般僅指徽州。新都郡郡名乃“新立之郡”,又因新都故地為“三天子都”,故而得名。

地名由來

漢代行政區名,位於今新安江上游,徽州嚴州的前身,但一般僅指徽州。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從丹陽郡劃出,隸屬揚州,至晉太康元年(280年)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仍屬揚州

新都郡
徽州,今安徽黃山市和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嚴州,今浙江省建德市和淳安縣。新都郡郡名乃“新立之郡”,又因新都故地為“三天子都”,故而得名。

歷史沿革

越人血淚

早在六千年前,翬嶺(即徽嶺)南北就有人類活動,《山海經》載有“三天子都”舊名,亦即今徽地之屬。傳說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以前,本區尚屬海濱之地,東南即大海,境內為異族共工氏

新安郡
占據。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以後,西周以前,據《禹貢》天下分九州本區屬揚州,即所謂“蠻夷”所屬之地。
春秋時,公元前473年以前屬吳;公元前473年以後,吳亡屬越;公元前355年以後,越亡屬楚。實際上當時吳、越、楚三國並存,戰爭頻繁,本區被作為拉鋸戰爭之地轄屬時有變動。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本區設黟、歙二縣,屬會稽郡(治三陰,即今浙江紹興)。楚漢之際屬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長興)此時之歙縣包括今歙、休寧、婺源、績溪、淳安、遂安等地;黟縣包括今黟縣、祁門、石台等地。楚漢戰爭之際,本區一度為項羽所占,作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為漢將陳嬰所占,屬漢。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屬荊國(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屬吳國(治今江蘇沛縣)。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屬江都國(治今江蘇揚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設十七城,歙、黟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劉胥為廣陵王,歙、黟屬廣陵國(治廣陵,今揚州),漢宣帝五風四年(前54年),劉胥獲罪自殺,國除,復為丹陽郡之屬。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劉勝之裔劉雲客為廣德王(治廣德,今安徽廣德),黟縣屬丹陽郡;歙縣仍屬丹陽郡。始元二年(前16年),劉雲客死,無子,國除,黟縣復屬丹陽郡。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廣川王劉越之裔劉瘉為廣德王,黟縣復屬廣德國。王莽篡漢,建國元年(公元9年),貶漢廣德王為公,改黟縣為愬虜。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復名為黟縣,仍屬丹陽郡。

立郡之始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消滅歙地所謂“山賊”(實際是對抗孫權的山越、水越和漢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陳仆等,將原歙地一分為五,即:歙、休陽(劃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陽(劃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劃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劃原歙以東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縣一併從丹陽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三國吳永安元年(258年)休陽縣因諱吳主孫休改為海陽縣。

新安之水

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仍屬揚州。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加上原屬之始新、黎陽、歙、黟,仍領六縣。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並黎陽于海寧,當時新安郡領五縣,即: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將原屬吳郡管轄的壽昌縣(即浙江壽昌縣,今並於浙江建德市),劃歸新安郡,新安郡從此復領六縣,即海寧、始新、遂安、壽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一作梁安),郡領縣七,不久,廢良安縣,郡仍領縣六。梁武帝承聖二年(553年),將原新安郡一分為二,遂安、始新、壽昌三縣仍屬新安郡;將原並于海寧的黎陽重新劃出,復為二縣,加上歙、黟共四縣,由新建之新寧郡管轄(即今本區的基本區域),治海寧,與原新安郡並屬揚州,此時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時僅九年。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將黎陽縣併入海寧縣,復將新寧郡併入新安郡,領歙、黟、海寧、始新、遂安和壽昌共六縣,隸屬東揚州。

徽嚴分治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郡為州,以州統縣,將歙、黟二縣併入海寧為歙州,州治設海寧;又將始新縣改為新安縣,原遂安、壽昌併入新安縣,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歙州轄地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後近二十年稱“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隋文帝開皇二十一年(591年)恢復原歙縣,並將早先屬海寧的篁墩劃歸歙縣管轄,恢復原黟縣,並將州治設在黟縣,州領歙、黟、海寧三縣。開皇十八年(589年),改海寧為休寧,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不久,復將休寧劃歸歙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不久戰亂起,歙縣登源〔後屬績溪縣〕人汪華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稱吳王。大業十二年(616年),汪華遷郡治於休寧,次年(617年),汪華再遷郡治於歙。

唐風國韻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仍領歙、黟、休寧三縣。同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並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為總管府,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華)和饒(今江西上饒)六軍諸軍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總管為歙州都督。貞觀元年(627年),罷都督府,歙州屬江南道。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劃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縣。歙州領縣四:歙、黟、休寧、北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寧縣回玉鄉和鄰縣樂平(一說鄱陽)的懷金鄉,新建婺源縣,屬歙州轄。歙州領歙、黟、休寧、北野和婺源五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寶六年(747年),改黟山為黃山。 唐肅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祿山,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隸屬浙江西道節度使,並隸宣、歙、饒觀察使。乾元二年(759年),罷浙江西道節度使及宣、歙、饒觀察使,以歙州隸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各一部分設歸德縣;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地設祁門縣;劃原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即石台),並將石埭縣劃歸池州管轄;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八縣:歙、黟、休寧、婺源、北野、績溪、歸德、祁門。歙州改屬宣、歙、池觀察使。大曆四年(769年),廢北野縣。大曆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其地併入休寧,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大曆十四年(779年),廢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浙江東西道觀察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東西為二道,歙州隸浙江西道觀察使。建中二年(781年)複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使,設節度使,賜號“鎮海軍節度使”,歙州屬之。貞元三年(787年),又設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之。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隸宣州觀察使。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歙州屬寧國軍節度使。昭宗天復三年(903年),廢寧國軍節度使,復宣州觀察使。
五代十國時期(907年),唐亡,淮南節度使楊渥仍稱唐哀宗天佑年號,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隸吳。937年,吳亡,隸南唐。

江南徽州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江南(南唐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即971年起貶國號為江南)亡,歙州隸江南西路轉運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屬江南東路轉運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州人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徽州隸江南路轉運使建康府路安撫使。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隸江南東路轉運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徽州路,轄縣不變,隸江浙等處行中書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即江浙行省),治杭州路。元成宗年貞元年(1295年),升婺源縣為州。徽州路領縣五,即歙、黟、休寧、祁門、績溪;州一,即婺源。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小明王韓林兒升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徽州路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次年(1357年)七月,改徽州路為興安府,仍領縣五、州一。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興安府為徽州府。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徽州府直屬中書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為縣,徽州府仍領六縣,即:歙、黟、休寧、績溪、婺源、祁門。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徽州府直屬六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徽州府改隸浙江按察使黟婺分司僉事。明成祖永曆元年(1403年),改隸南京(南京時稱南直隸)。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隸浙江按察司分司徽寧池太道兵備副使。隆慶六年(1572年),隸浙江按察司巡徽寧道兵備副使。
清太祖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隸省為江南省。徽州府改隸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領縣六。順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一分為二分,為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治南京)和江南右承宣布政使司(治蘇州),徽州屬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元年(1662年),徽州屬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徽寧道。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慶、徽州二府之名得)安徽省成立。雍正十一年(1733年),屬安徽承宣布政使司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由南京遷往安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徽州方隸安徽省。鹹豐四年(1854年),由於太平天國農民運動興起,安徽沿江一帶成為主戰場,故改隸徽寧池太廣道及皖南鎮,由浙江巡撫兼轄。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國勢力被迫退出,徽州復歸安徽省寧池太廣道。

故郡血淚

徽州血淚

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設立黃山市屯溪區,其行政區域包括原屯溪市、歙縣篁墩鄉和休寧縣梅林鄉;改原縣級黃山市為黃山區,屬地級黃山市;將績溪縣劃歸宣城地區、石台縣劃歸池州地區。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區、徽州區(劃原歙縣岩寺鎮和潛口、呈坎、羅田、西溪南、洽舍、福溪、楊村七個鄉和鄭村鄉的瑤村新立)、黃山區、歙縣、黟縣、休寧縣和祁門縣。

嚴州血淚

嚴州也稱睦州,現在是杭州的屬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