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堂學派

張烈初嗜王守仁之學,後又專守朱熹之學,而激烈攻擊王學。 在其著作中,有大量尊朱抑王之論。 張烈於諸經尤精於《易》,其說亦以朱熹《易本義》為宗,謂“易者,象也。

簡介

〖孜堂學派〗創始人張烈(生卒年不詳)。張烈,字武承,一字莊持。清大興(今屬北京市)人。因其室名孜堂,故稱該派為孜堂學派。張烈有私淑弟子馮濂。其交遊者有曹本榮、陸隴其等。張烈初嗜王守仁之學,後又專守朱熹之學,而激烈攻擊王學。舉王守仁《傳習錄》進行辯駁,其最要者有三:一辨心即理之說;一辨致知格物之說;一辨知行合一之說。在其著作中,有大量尊朱抑王之論。他認為,朱熹之言,如食可致飽,衣可禦寒,宮室之蔽風雨,藥餌之療疾病,皆為實用,故為須臾不可離之道,而王守仁之學則好高逞辯,導後學以妄涎浮誇,而裂道術。故朱學、王學不可“並存而兩用”。他讚揚朱熹得孔於之道,謂“朱子之書,廣大精深,無所不備,而要歸於平淡切實,雍容詳至,不敢為新奇可喜之論。其躬行也,養於未發,省於方動,致謹於威儀言動之間,以達於家國天下事物之變,一一務得其理”。批評陸象山之學“舍是而求非”,“猖狂自恣,侮聖蔑經,未再傳而已,不勝其弊”。他指斥王守仁“即宋象山也”。認為“陽明以前,學者守朱學甚嚴”,“當是時風俗最為淳質,議論一於下,紀綱修於上,而天下號為治平,則朱學之效也。及陽明出,而以致良知為說,竊《大學》、《孟子》之言以文其佛老之實。於宋則取象山,於明則取白抄,藉其傑爽之氣,詭幻之之智,俊偉之詞,奮然則與朱子為難,蓋世風漸下”,“自陽明操戈樹幟為天下禍首,於是魁桀黠猾之士,相助為波濤,而庸愚下士盡從風而靡。五經四書悉更面目,綱常名教為之□地矣”。他又進而抨擊王氏後學,“一傳而為王畿,則直言二氏而不諱,再偉而為李贄,則盡低古之聖賢,而取夫奸雄淫暴者以為法”,哀嘆“雖其人已伏辜,而天下相與抑腕而嘆慕之。當是時以姚江為聖人,誦法佛老者為名士,評擊朱子者為高賢,訶低傳注者為傀傑,酗博押謔者為風流。爭自號於天下曰‘我學禪者也,學姚江者也’,既顯遁於朱教之外,然後可以忽為濁邪而不傀”。張烈於諸經尤精於《易》,其說亦以朱熹《易本義》為宗,謂“易者,象也。言有盡而象無窮。伏羲畫為奇偶,再倍而三,因重而六,文、周逐封系象,逐畫系受,全是假物取象,不言理,不指事,而萬事萬理畢具,大旨在因象設事,就事成理”。其代表著作有《孜堂文集》、《讀易日鈔》等。徐世昌《清儒學案》謂“清初諸儒,懲明儒末流之弊,亭林、桴亭、楊園、三魚皆尊朱抑王,蔚為大宗,而攻陽明最烈者,孜堂也。陸清獻引為同志,表章其書,張清恪、唐確慎皆力守其說。《四庫提要》謂有補偏救弊之功,未免鍛鍊周內之處。斯為持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