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私:私下;淑:善。對自己所敬仰而不能從學的前輩的自稱。私淑:私下敬慕效仿而未直接拜師得到傳授: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私淑弟子。
弟子:①古代泛指弟和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②學生: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
出處
“私淑”之說最早見於《孟子》一書。在《孟子·離婁上》中有“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像語。意思是說孟子未能親受業於孔子之門,但就學於子思之徒,因而得聞孔子之道,並以之善沿其身(正如孟子自己所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詞源》在解釋“私淑”一詞時所引的便是這段話。而《孟子》一書中提及“私淑”並非僅此一處,《孟子·盡心上》中有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四書集注》的解釋是:“私,竊也。淑,善也。艾,治也。人或不能及門受業,但聞君子之道於人,而竊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誨之所及……”可見私淑的含義正如《詞源》中所指,“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為私淑”。因此,我們把那種未親自受業的學生稱為私淑弟子。
示例
至於世界要人就不然,他們有的是秘書,或是~,替他們來做注釋的工作。★魯迅《偽自由書·不求甚解》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謙詞
著名人物
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在《泰戈爾來華》中說冰心是“最有名神形畢肖的泰戈爾的私淑弟子”。
詞語辨析
私淑與私淑弟子
《孟子·離婁下》:“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私淑孔子有證明,孔孟並提,思想上一脈相承,明確表示“未得為孔子徒也”,可見“私淑”是指仰慕人家的學問人品,並用心學習效仿,但沒有得到親炙。古人為什麼強調這種關係呢?我猜測是對學問的一種尊重。換言之,因為學問、知識在上古時期(包括後來相當長的時間)是被各個學者掌握並保存的,傳播或獲得的途徑主要靠口耳相傳,不說別的,現在看來很簡單的識字,就是大問題,如果碰到自己不認識的字,想知道,就得去問別人,甚至要動用舟車腳力。所以對別人傳授給自己的學問,要講清楚來歷。《孟子.盡心上》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可見私淑是接受教育的一種方法或形式。《詞源》解釋為“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為私淑”,並不準確,“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的多了,難不成都是“私淑”?
語言受制於環境的變遷和約定俗成,再用“私淑”當有兩個限制條件,時間上不能離得太遠,寫首七律總不能說是私淑於杜甫吧?二是當有確證,如孔孟這樣當然最好,等而下之,也要有跡可循。常見梨園行的人說,某某早年私淑某派,意思是學過但無緣拜師,但在他的唱念做打中,總是能有某派的一點意思在內。所學和人家一點都不沾邊,就說私淑人家,算什麼呀?另外,由於知識傳播的途徑和媒介越來越進化了,說私淑,就還有一點深度的要求,一般途徑能得來的一般性知識,也沒必要非加上“私淑”來作證明。
“私淑”一詞自己用,最好是表示一種謙恭和交代一下自己作學問的來歷和脈絡。比如:早年曾私淑太炎先生,傾心於音韻之學等等。不好亂扯關係,自抬身價,北大的學生都說是私淑胡適?和人家學問不沾邊的或沾邊但程度淺的,都最好別說是私淑人家。
如果“私淑”再加上“弟子”二字,就值得推敲了,反正我的第一感覺是含有一種貶義,象是第三人在背後說話的口氣,極像我們鄉下說的“柳生(音)貨”一詞,(“柳生”本指收割時遺落下的籽,第二年自己長起來的苗,借喻指沒有正經師傅教過的手藝人。)自己只能說“私淑(學、受教)於某某(人或學問)”,比如說“早年便私淑裘派,後拜方榮翔為師,或終於正式拜在門下”,順理成章,不好自稱為某某私淑弟子,“私淑”是說沒有實際的師承關係,加上“弟子”豈不坐實了?這樣說話等於是一種變相的比擬,類似於“他是我沒有教過的學生”的表達方式。從老師的角度更不可能把別人鄭重地稱作自己的“私淑弟子”,對於沒有師生情誼的慕名者,即使成績很好,聰明的老師一般寧可降級以朋友相稱,也不願援引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