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性動機

存在性動機(being need),亦稱“存在性需要”、“B-需要”。是馬斯洛人格理論術語。與“匱乏性需要”相對。包括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與機體的存在價值有關,其滿足意味著生命價值的實現。B驅動者為自我實現者,更多地依賴自己的內心世界,較少依賴外部世界。把人的存在當作全部哲學的基礎和出發點。產生於19世紀30年代的德國,流行於20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並迅速擴展到歐美及全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爾、稚斯貝爾斯和薩特等。

主要觀點:(1)人是個體存在的人,是在追求著和感受著的個人,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2)強調個人的絕對重要性,存在的個人首先是無限關懷其本身、其命運和人生價值。(3)每個人都有獨立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都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4)每個人的選擇都受到所處的具體的和歷史的條件的制約,個人選擇的價值目標都從某一角度反映所處的社會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