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河畔

《孔雀河畔》是原和平廠退休職工都興川創作的一部軍旅小說。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杜強和依鳳的形象,歌頌了軍民共建邊疆的魚水深情,同時也了卻了自己五十年前的一段夙願。

原和平廠退休職工都興川,年已八旬,他用兩年時間完成了一部12萬字的小說,並於日前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這部名為《孔雀河畔》的小說,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1958年正在昆明軍區炮兵司令部任參謀的都興川,下連隊當戰士到了西雙版納。在巡邏中他聽到部隊的一個英雄班長與一個傣家族姑娘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並見到了英雄班長和傣家族姑娘,深受感動,總想把它寫成作品,但是一直沒有落筆。2006年,都興川已年近八旬之齡,開始動筆,歷時兩年,四易其稿,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杜強和依鳳的形象,歌頌了軍民共建邊疆的魚水深情,同時也了卻了自己五十年前的一段夙願。
一個八旬老人能夠寫出這樣一部作品絕非偶然。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他就以短劇《一封家信》獲全軍文藝匯演一等獎,優秀編劇獎。七十年代中期都興川在和平廠工作期間,曾經構思了一部劇本《特殊的戰鬥》,並形成了初稿,退休後他又反覆進行修改完善,2004年劇本完成拿到長影,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
都興川的作品大多以軍旅題材為主,這和他的經歷有關。都興川出生在山東煙臺,他15歲當兵,南征北戰,參加過萊蕪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1949年都興川進入解放軍高射炮兵學校,先學了三年文化掃盲班,後轉為正式學員。1955年都興川畢業分配到西南軍區炮兵司令部任參謀,後移師昆明軍區,1964年調入雲南軍區特種兵處任參謀。1969年,都興川轉業到和平廠,1980年退休。
都興川在部隊期間,就是一個業餘的新聞工作者。他從1955年開始就搞攝影,發表了大量作品。1963年都興川以記者的身份深入西雙版納西蒙佤族自治縣採訪,所拍攝的《拉秋》登載在《中國體育報》上,並獲得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優秀獎。作品發表時他還配上了一首詩:亻愛伲邊塞樂融融,民兵拉秋飛長空。遙望北京光芒射,心中高唱《東方紅》。由於他在創作上的成就,所在部隊開辦了八期攝影學習班,共招收學員幾百名,現在許多當年和他學過攝影的人已經成為了攝影名家,並與他保持著聯繫。都興川離開部隊後,仍然堅持搞攝影。他經常騎上腳踏車遠行採風,1980年初秋他到梅里斯區雅爾塞鎮鮮民屯拍片,正趕上一個朝鮮老人過60大壽,於是他抓拍了《祝壽》,發表在《民族畫報》上。尤其令人稱道的是,2006年,青藏鐵路剛剛通車的時候,他只身前往西藏,登上了世界屋脊。在西藏的20天裡,他拍攝了幾百幅作品。他在返回成都的飛機上,成功地航拍了西藏獨特的景觀,備受老友們的青睞。都興川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1999年入選《中國攝影家全集》,五十年來共發表攝影作品近千件,文字作品近百萬字。
都興川在《孔雀河畔》出版之後,欣然題寫詩句:戎馬半生,平民百姓。踏實做事,兩袖清風。心胸豁達,對人寬容。知足常樂,無悔後生。體健神爽,實為富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