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奧林匹克聖火(ào lín pǐ kè shèng huǒ)
奧運會期間在主體育會場燃燒的火焰即是奧林匹克聖火,象徵著光明、團結、友誼、和平、正義。
奧運會聖火通常於奧運會開幕前幾個月在奧運會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前點燃。聖火採集方式遵循古希臘的傳統,由首席女祭司在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前朗誦致太陽神的頌詞,然後通過將太陽光集中在凹面鏡的中央,產生高溫引燃聖火,這是採集奧林匹克聖火的唯一方式。整個過程莊嚴肅穆,沒有人群圍觀。聖火點燃後,火種置於一個古老的火盆中由首席女祭司帶到古代奧運會場內的祭壇,向等待那裡的人們展示聖火,點燃第一名火炬手手中的火炬,隨後。開始它前往奧運會舉辦城市的行程。
為保持奧運聖火的純潔性,在整個火炬接力過程中,只能使用從奧林匹克採集來的聖火進行傳遞,聖火不能與具有任何其他象徵意義的火焰混合。歷屆奧運會主辦城市將在聖火完成希臘境內的傳遞後,前往希臘泛雅典體育場體育場迎接聖火。在那裡,奧運聖火火種將被放入數個火種燈。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要求,火炬接力進行期間要保持聖火持續燃燒,聖火火種在從奧林匹亞到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傳遞過程中不能熄滅,一旦火炬熄滅,必須由專門的護跑手用火種燈內的聖火火種引燃,以確保奧運會開幕式上主火炬是由來自奧林匹亞的聖火點燃。
奧林匹克火炬接力是奧運會的前奏,也是僅次於奧運會本身最重要的傳播工具,同時更是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間強有力的連線。歷次現代奧林匹克火炬接力,在總共100多天的傳遞活動中都充分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傳遞友誼與和平的信息,點燃人們對奧運會的激情。正如當年宣布“神聖休戰”的傳令兵,今天的火炬手,手持奧運會火炬,傳遞奧林匹克聖火,鼓勵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奧林匹克夢想。
在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地——奧林匹亞,聖火一直在赫斯提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女灶神)祭壇前的城市公共會堂中靜靜地燃燒。這裡的聖火同樣是通過使用凹面鏡匯聚陽光採集而成,它還被作為火種去點燃其他神聖場所的聖火。
與現代奧運會聖火傳遞相比,古代的泛希臘奧運會從來沒有組織過火炬接力或手持火炬賽跑。但是在正式比賽開始之前,頭戴橄欖枝環的傳令兵在各城邦之間奔走相告運動會正式開始的準確時間。他們邀請各城邦的公民前往奧林匹亞,並宣布“神聖休戰”的開始。
現代奧林匹克聖火傳遞起源於1936年柏林奧運會,當年,在希臘古奧林匹亞遺址的赫拉神廟前採集聖火,隨後進行火炬傳遞活動。這一傳統延續至今。現今已經有16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這裡舉行了聖火採集儀式。從1964年開始,冬季奧運會也開始了聖火採集活動,雖然也在古奧林匹亞遺址進行,但聖火採集的地點與夏季奧運會取火點赫拉神廟不同,是在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紀念碑前舉行。
72年來,奧林匹克火炬接力已成為奧運會主辦國提升公眾對奧運會認知度和創造宣傳點的最有力的傳播活動。火炬接力使主辦國人民有機會全面感受奧運會的力量,也為舉辦國家和城市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神聖傳說
相傳在遠古洪荒時代,人類都居住在黑暗的洞穴里生活。人類的朋友普羅米休斯教人類建造了比洞穴舒適的簡單房屋。雖然這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當時人類還很虛弱,而森林的野獸和在岩石上築巢的猛禽都很強壯。
獅子、老虎有利爪和堅牙、老鷹長著強健的翅膀,就連烏龜也有堅硬的外殼作保護。可人類卻沒有保護自己的有效武器。人類的這種處境,很讓普羅米修斯心憂。於是他就懇求萬神之王宙斯,希望他能賜給人類火種。可是,宙斯以為不能給人類太多的幫助,否則就無法統治人類,而且人類還會征服宇宙,直接威脅神的權威。
儘管普羅米修斯萬般懇求,宙斯還是不答應賜火種給人類。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普羅米修斯只好帶了一根空心的蘆葦到奧林匹斯山去盜火種,引起了一場大火,終於把火種帶給了人類。
有了火種以後,人們開始變得強壯起來,人類從地里挖出鐵礦,用火煉成比獅子、老虎牙齒更堅韌的利器;借著動物怕火把野牛馴服,教他們犁田種地;人類用火還製造了許多東西。有了火,人類不再害怕寒冷和黑暗,也不再畏懼猛禽和凶獸;人類開始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日子,生活變得幸福和美好起來。
宙斯在天上看到人類一天天強壯起來,非常驚訝。當他發現人類已偷走了他用來照亮天空的火種後,便知道這是普羅米修斯的所為。他大發雷霆,命令力量和武力兩個奴隸,把普羅米休斯牢牢地綁在荒涼的高加索的懸崖絕壁上。就這樣,普羅米修斯被綁了好幾百年。他天天被烈日暴曬,經受著寒夜的刺骨;還有一隻非常兇殘的老鷹用利爪尖嘴啄他。唯有海神有時會來安慰他。但是,後來宙斯的王位受到了很大威脅,而仁慈的普羅米休斯非常同情宙斯的處境。於是,他便告訴宙斯一個解除危險的秘訣。事情平息後,宙斯方派大力神海格力斯(也譯赫刺克勒斯)把那只可惡的老鷹殺死,並打開普羅米休斯的鐵鏈,使他重新得到自由。(但為使宙斯得到安慰,他身上還綁著高加索山的岩石碎片)
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幸福,使人類得到了進步和發展,人們崇拜火,甚至把它視如神明,當做一種吉祥的象徵。古希臘人就是這樣,他們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不但為它編織了神話,感謝和讚美給人間帶來火種的普羅米修斯,且還對火賦予許多特殊的含意。他們用點燃火炬的方式慶祝自己的勝利,於是當阿伽門依宣布占領了特洛伊時,希臘人的火炬隊伍沿著海岸一直排到天際。他們還把火視為淨化靈魂的聖物:婦女分娩後,火炬就會出現在新生兒的身旁;婚禮中新郎和新娘的母親總是手持著火炬,以示訓誡與祝福;
送葬的隊伍中也會有火炬出現,於是,氛圍被淨化,葬禮更莊嚴、肅穆,最後,死者被火葬,亡靈被淨化,神聖的火焰伴他飛升到新的境界。除此之外,重大的宗教活動和慶典都離不開火的伴隨。於是,火與體育也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聯繫。在具有祭典性質的古代奧運會中,點燃火炬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項莊嚴的活動。每當奧林匹克祭典運動會舉行之前,伊利斯城邦便要選派經過嚴格挑選的三名純希臘血統的運動員,在宙斯神殿的“聖火壇”前,接過希臘少女經過宗教儀式點燃的太陽火炬,並高擎火炬,跑遍希臘全境各個城邦,傳渝“神聖休戰”的告示。於是火炬便成了一道無聲而不可抗拒的命令,以至高無上的權威令人們肅然起敬。所到之處,人們無不服從,即使劍拔弩張的地方,激烈交戰的城邦也不得不罷戈息兵,聽令火炬所帶來的訓示。當火炬回到奧林匹克時,古代奧運會便在“聖火”中宣布開幕。按照神示,這“聖火”一直要等到運動會結束時才能熄滅。這便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點燃“聖火”儀式的淵源。後來,點燃奧林匹亞祭典運動會“聖火”的儀式還演變出了一項持火炬的接力賽跑。據說,持火炬接力跑最初是為了傳送天神在奧林匹亞靈山的某個地點點燃的火種,後來演變為一項競賽,把它作為祭把儀式中的一項內容。有時也作為奧運會上的一個競技表演項目。
每逢這項比賽舉行時,兩名祭司手擎燃燒的火炬站立在祭壇前,當裁判員發令後,兩名頭戴王冠的競技者便飛奔祭壇,從祭司手中接過火炬,然後穿過街道跑向另一個祭台,以接力跑的形式把火炬傳遞給隊友,直至最後把火炬傳遞到作為終點的祭台上。其優勝者被授予最高的宗教榮譽,並能獲得一大壇橄欖油的獎勵。
據記載,這項運動在當時希臘許多城邦青少年中開展得比較普及。當時在希臘雅典梭倫執政時期,參加體育訓練的雅典青少年不定期舉行一種“海麥”的慶典活動。在這一活動中,要舉行隆重的持火炬接力賽跑。屆時,要求由男少年組成的各代表隊以祭把競賽的形式,最終將“聖火”傳送到海密斯神壇上,以向神靈表達其虔誠之心,而最先到達神壇的隊即為優勝。
傳統儀式
奧林匹克聖火是「由奧林匹斯山上的陽光點燃」,傳遞者步行傳遞到奧運會會場。
現代的奧林匹克聖火在奧運會開幕數月之前從希臘的奧利匹克發源地奧林匹亞採集。11位女祭司(演員扮演)從凹面鏡聚光採集聖火。聖火接下來便通過接力傳遞到下一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雖然傳統上傳遞只能步行,但是如今使用交通工具(包括輪椅,例如曾憲梓)也是允許的。聖火傳遞者來自不同領域,包括運動員和名人,也有一些普通的老百姓參與其中。
奧林匹克聖火傳遞在奧運會開幕式舉行時結束。最後一位傳遞者總是很神秘,通常是舉辦國的體育界名人。最後一位傳遞者會以獨特的方式點燃位於體育場上方的主火炬。奧運聖火在奧運會開始的那天點燃,結束的那天熄滅。
象徵意義
奧運會期間在主會場燃燒的火焰即是奧林匹克聖火,象徵著光明、團結、友誼、和平、正義。聖火起源於古希臘神話傳說。古希臘神普羅米修斯為解救饑寒交迫的人類,瞞著宙斯偷取火種帶到人間,火一到人間就再也收不回去。宙斯只好規定,在燃起聖火之前,必須向他祭祀。根據這個神話,古奧運會在開幕前必須舉行隆重的點火儀式,由祭司從聖壇上燃嚷奧林匹亞之火,所有運動員一齊向火炬奔跑,最先到達的三名運動員將高舉火炬跑遍希臘,傳諭停止一切戰爭,開始四年一度的奧運會。
信仰火種
蘇格拉底死因可能是政治性的,但判死的罪名,卻是死在與神祭話語權的爭奪之中,被指控為“瀆神”!蘇格拉底本人,反覆以反問的方式宣揚非神所控的“哲學”,引人外神(希臘城邦有一個守護的主神),實際上就已經是衝擊了城邦守護神的信仰;宣揚真理logos取代神讖,又削弱了城邦宗教的威信。“瀆神”在今天看是一個荒誕的罪名,但是以當時的雅典法,沒有冤枉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自已又拒絕應對指控,進一步在表面上證實了“瀆神”不敬神的罪名。在幾乎肯定可以以被放逐代替死刑時,對陪審員廣泛指責,更令“瀆神”的指控似無疑問。但實際上瀆神這種情操型的罪名作用於知名的人物,背後總是有著深刻的政治鬥爭的痕跡。如果不理解“城邦之神”的意義,就無法理解希臘神廟在社會的作用,也無法理解基督教在羅馬早期所受的“迫害”是什麼回事。
理解希臘羅馬代表著最高權威的“神”,自Delphi和奧林匹克神廟,又經城邦顯祭諸神對於城邦的“真理裁決”的意義,可能就會理解,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理性主義”哲學,實際上是嘗試從“神”手中,爭得自我利益的話語權。其目的與羅馬君權基督教化,以一神教排擠各地“假神之名”的分離傾向,目的一模一樣。
早期哲學之源,當是從宗教祭師對“真理”的掌控中爭得個人權力的手段,這就是哲學家在宗教社會總是被迫害的原因。世間一切存在自有其道理。哲學在它出現的時侯,就是個人主義的工具。哲學作為一門“學問”的生命周期中,早期不能突破邦神信仰相伴的君權,中世紀成為基督教會的玩偶,現代社會成了侵犯個人權益的理性主義工具。
古希臘和羅馬社會的信仰,是頗具“個人主義”色彩的拜火多神教,因為家火,族火,多半獨立於邦火;而邦火又總是獨立於大神廟的聖火。“聖火”代表著神意的綿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奧林匹克聖火。希臘羅馬的崇拜主要不是“聖象崇拜”而是聖火崇拜,不知為什麼的到了Teodosio時,把聖火也當成聖象給滅了。
奧林匹克神廟和Delphi神廟(還有幾個),以及雅典帝國時期的雅典娜-帕特農神廟,是當時希臘社會最權威、最富有的神廟,有專職的祭師團,任何城邦不敢與之爭鋒。Delphi後來被用作今天一種程式軟體的代號。城邦的聖火要次一級,在城邦的衛城神廟中,由專職的祭師負責永恆不息。
如果城市曾被敵人侵占,(如波斯侵占雅典),收復後必須熄滅聖火再重新點燃,以免褻瀆;稱為“祛除”,大概相當於中國的“辟邪”。因為聖火是極私極神聖的,任為窺伺聖火都是瀆神,類似於中國傳統文化里污損先人靈位。一旦沾染了外人氣息,聖火就必須祛除,大意可能是指不讓自家的神氣讓外人帶去了。
今天奧林匹克大會實際上是很有古希臘的宗教色彩的。大會競技原意確實是“和平時的戰爭”,以代替對雙方可能勝不償失的戰爭,含有由奧林匹克山諸神裁決,選優秀者競技代替戰爭的意識。理解這種由戰爭到競技的爭鬥,可以參考《特洛伊》開場Achilles與一位笨拙巨人的陣前決鬥。而傳火,更是希臘拜火教之意,含有奧林匹克太陽神庇護之靈的意思。
最後說明,希臘-羅馬的拜火,與波斯祆教(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er)的拜火教所崇拜的“光明之神阿胡拉Ormusd和阿胡拉的兒子密特拉神Mithra(相當於阿波羅)”,彼此有淵源,但不是一回事。後者與中國稱為“明教”的摩尼教同樣有淵源,也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可以將明教視為瑣羅亞斯德教的一個新解教義的支派。
歷史沿革
傳統上,奧林匹克火炬是“由奧林匹斯山上的陽光點燃”,傳遞者步行傳遞到奧運會會場。古希臘神話中,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普羅米修斯從天上偷取火種帶回人間。在奧運會進行時,為了紀念宙斯,人們在他和他妻子赫拉的神廟中也點燃火炬。
現代奧運會自1896年恢復後,最初幾屆並沒有將點燃聖火的傳統繼承下來。1912年,“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首次提出恢復古希臘人點燃奧林匹克聖火的建議。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未能實行。1920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第七屆奧運會上,為了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協約國將士,在運動會期間燃起了象徵勝利、和平、光明的奧林匹克火焰,並決定從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開始,恢復古代奧運會的這一傳統儀式。荷蘭建築師簡·威爾斯在設計1928年奧運會會場時設計了一個塔,並有了點燃主火炬台的構想。1928年7月28日一個供電機構的職工點燃了被稱為馬拉松塔的火焰。在1936年以前,點燃奧運會聖火的火種並不是來自奧林匹亞,也沒有接力傳遞。
1934年,國際奧委會在雅典舉行的會議上決定:從第十一屆奧運會開始,恢復古代奧運會舊制,在奧運會舉辦期間,從開幕日起至閉幕式上,在主體運動場燃燒奧林匹克聖火。還規定,火種必須取自奧林匹亞,在希臘女神赫拉的神殿祭壇旁,由穿著民族服裝的希臘少女用凹面鏡聚集日光點燃第 一支火炬,然後用接力傳遞的方式將火炬傳送到奧運會主辦地。火種傳送必須在奧運會開幕式前一天到達(沿途如遇高山、大海可用飛機、輪船運送)。
開幕式上由主辦國著名運動員接受最後一棒火炬,然後繞場慢跑一圈,再跑上主體運動場火炬台點燃巨型火炬。熊熊燃燒的火炬,在奧運會閉幕時才能熄滅。火炬傳遞使用了很多不同的形式。
1948年在船上穿越英吉利海峽。
1952年通過飛機傳遞到赫爾辛基。
1956年騎馬穿越澳大利亞。
1976年通過衛星傳遞。
2000年在大堡礁附近水下傳遞。
1936年 柏林
奧運火炬首次燃起
在奧運歷史上,由於柏林奧運會被利用,成為了希特勒宣揚納粹主義的工具,因此這一屆奧運會成了奧林匹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污點之一,但是正是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世人才首次看到奧運聖火的點燃,而也正是從這一屆奧運會開始,奧運聖火才開始了它光耀寰宇的傳遞之旅。
1936年7月20日,在奧林匹亞舉行了隆重的火炬燃點儀式,12名身著希臘民族服裝的少女在樂曲伴奏聲中點燃了第一支火炬。國際奧委會前主席顧拜旦親臨會場,並發表了演說,隨後正式開始了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里的火炬接力。火炬傳遞先後經過了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於8月1日凌晨到達柏林。從奧林匹亞至柏林運動場,全程3075公里,參加接力的共3075人。從本屆奧運會起,點燃奧林匹克火焰是每屆奧運會開幕式不可缺少的儀式之一。
1956年 墨爾本
奧運聖火首度照亮南半球
第1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56年11月22日在澳大利亞首都墨爾本召開,這是第一次由南半球的國家來承辦奧運會。本屆奧運會最令人難忘的就是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聯合參賽,他們在《歡樂頌》的伴奏下,使用有五環標誌的黑、紅、黃三色旗為團旗共同入場。
1964年 東京
奧運火炬首次在亞洲點燃
1964年10月10日,第18屆奧運會在日本東京開幕。此前一周一直陰霾的天氣在當天突然轉好。美國甚至發射了“辛克姆”衛星向全世界轉播奧運盛況,這在歷史上還是首次。本屆奧運會進行了盛大的火炬接力跑活動。1964年8月21日火炬於奧林匹亞點燃,1964年9月9日空運到日本鹿兒島,然後分四路傳遞。四條路線全長84公里。最後點燃奧林匹克火焰的是日本19歲的早稻田大學學生坂井義則。他出生於廣島核子彈爆炸那天(1945年8月6日)。奧林匹克火焰是和平的象徵,由坂井點燃火焰,其用意是非常明顯的。
1976年 蒙特婁
衛星傳遞奧運聖火
運動會於1976年7月17日正式開幕。本屆奧林匹克火焰傳遞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作法。1976年7月13日於奧林匹亞點燃,火種傳到雅典後,不象以往用輪船、飛機或接力傳遞,而是利用衛星雷射技術傳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當時在希臘點燃的聖火通過一個捕捉離子化火焰微粒的感測器傳送到地球另一端的渥太華,通過對衛星傳過來的脈衝信號進行解碼而複製了奧運聖火。
這種傳遞方式看似新穎,但在後來卻受到了諸多非議。後來的歷屆奧運會再也沒有沿襲這一做法。
1984年 洛杉磯
尤伯羅斯大膽地將商業運作的方法用到了火炬接力活動中。這次火炬接力橫跨美國50個州,共15000公里。與以往不同的是,任何贊助3000美元的個人、地區、團體或公司都可以指定一個人持火炬跑1英里。聖火接力於5月8日在美國本土開始,第一棒由吉姆·索普的孫子比爾·索普完成, 7月28日奧運會開幕時, 由傑西·歐文斯的外孫女吉娜·亨普希爾持火炬跑進主會場,然後將火炬交給羅馬奧運會十項全能冠軍詹森, 由他點燃了玫瑰碗體育場的聖火。
1996年 亞特蘭大
患有帕金森氏綜合症的拳王阿里,用他顫微微的雙手點燃了火炬,也點燃了全場觀眾的熱情。他們用歡呼聲表達著對這位傳奇人物的崇敬和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熱愛。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則由土著女運動員弗萊曼點燃了主會場的聖火。
2000年 悉尼
奧運聖火水下傳遞
本屆奧運會在火炬傳遞路線的設計上可謂獨具匠心,賽會組織者充分的利用了海、陸、空等各種傳遞方式,奧運會的火炬甚至還被潛水員帶到了海底進行水下傳遞。
2004年 雅典
五洲共享奧運榮耀
奧運會開幕前的聖火傳遞開創了多項第一。為了紀念奧運會重新回到故鄉,組委會對火炬傳遞路線進行了精心設計。本次奧運會火炬首次傳遍了全世界的五大洲,並首次到達了非洲和南美洲,使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機會參與並體驗這一盛大活動。聖火傳遍歷史上舉辦過夏季奧運會的所有城市,使這些城市有機會再次親眼目睹奧運聖火,再次體驗到奧運會帶來的快樂。
現代的奧林匹克火炬在奧運會開幕數月之前從希臘的奧利匹克發源地奧林匹亞採集。 11位女教士(演員扮演) 從凹面鏡聚光採集聖火。
火炬接下來便通過接力傳遞到下一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雖然傳統上傳遞只能步行,但是如今使用交通工具也是允許的。火炬傳遞者來自不同領域,包括運動員和名人,也有一些不知名的人參與其中。
奧林匹克火炬傳遞在奧運會開幕式舉行時結束。最後一位傳遞者總是很神秘,通常是舉辦國的體育界名人。最後一位傳遞者會以獨特的方式點燃位於體育場上方的主火炬台。奧運聖火在奧運會開始的那天點燃,結束的那天熄滅。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恢復後,1912年顧拜旦提出了點燃奧林匹克聖火的建議,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到1928年奧運會開始,施行點燃奧運會火焰的儀式,恢復古奧運會的這種傳統。冬季奧運會於1952年開始點燃“聖火”。
古希臘在每屆奧運會舉行以前,人們都要高舉著在赫拉神廟前點燃的火炬,奔赴各個城邦,去傳遞停戰的神諭和奧運會召開的訊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立以後,最初並沒有承繼這個傳統。直到1920年安特衛普第7屆奧運會上,為了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人們,主辦者在主會場點燃了象徵和平的火炬,但沒有進行火炬傳遞活動,火種也不是從奧林匹亞採集的。1934年,國際奧委會在雅典正式做出決定,在奧運會期間,從開幕到閉幕,主會場要燃燒奧林匹克聖火,並且火種必須采自奧林匹亞,以火炬接力的形式傳到奧運會主辦城市。從此,聖火傳遞成為每一屆奧運會必不可少的儀式。從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始,每屆奧運會前,在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遺址前都要舉行莊重的點火儀式,國際奧委會、奧運會主辦地和當地的官員都要出席。身著古裝的希臘少女用聚光鏡採得火種,然後用火炬傳到雅典,再由雅典傳到主辦城市。火炬接力的整個過程都是很隆重的,往往政界要員、著名運動員都親自參加。在火炬接力途中,如遇高山峻岭、江河湖海,則可用飛機、輪船運送。火種必須在奧運會開幕前一天到達主辦城市,在開幕式舉行時由一人手持火炬,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點燃位於主體育場醒目位置的“ 奧林匹克聖火”。有幸承擔這個使命的多是一些著名運動員。
2008年 北京
奧運聖火首次在中國點燃,奧運主火炬由奧運冠軍李寧點燃。
2012年 倫敦
2012年5月10日,在距離倫敦奧運會揭幕還有78天之際,倫敦奧運會聖火在希臘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前點燃。而本次聖火採集儀式,也首次通過網際網路向全球進行了直播。2012倫敦奧運,首次出現奧運主火炬在奧運會舉辦過程中熄滅再點燃的情況。
祭司
庫拉·普拉吉卡,1936年柏林奧運會瑪利亞·安捷拉克普魯,1948年倫敦奧運會
哈希皮·皮齊翁-西奧洛吉提,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
阿麗卡·卡齊利-瑪扎拉基,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1960年羅馬奧運會以及1964年東京奧運會
瑪利亞·莫斯霍利歐,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以及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
卡特琳娜·迪達斯卡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88年漢城奧運會
瑪利亞·潘布基,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
塔莉婭·普羅科皮歐,2000年悉尼奧運會、2004年雅典奧運會
瑪利亞·娜芙普利都,2008年北京奧運會
伊諾·梅妮佳奇2012年倫敦奧運會
點火者
多年來,運動員和名人點火成了傳統。
下面是歷年點燃主火炬台的人員名單。
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弗里茨·希爾乾, 田徑選手。
194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約翰·馬克, 田徑選手。
195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依吉爾·南森。
195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帕沃·努爾米, 1920年9枚金牌得主。
195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古一多·卡羅利, 速滑選手。
195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榮·克拉克和漢斯·基根。
196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肯·亨利, 1952年500米速滑冠軍。
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吉安卡羅·佩里斯,田徑選手。
196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約瑟夫·里德, 田徑選手。
196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坂井義則, 田徑選手, 在廣島核子彈爆炸當天出生。
196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阿蘭·卡邁特, 1964年花樣滑冰亞軍。
196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諾瑪·恩里魁塔·巴西里奧·德·索特羅, 第一位女性點火者。
197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高田中島, 速滑選手。
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古澤爾·薩恩,中長跑選手。
197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克里斯·哈斯和約瑟夫·費斯曼特。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史蒂芬·普利方天和桑德拉·漢德森, 2位青年。
198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查爾斯·科爾,一位投票選出的精神病患者。
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瑟爾基·比洛夫, 籃球運動員,1972年冠軍
198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桑德拉·杜布拉維奇, 花樣滑冰選手。
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拉夫爾·詹森, 1960年田徑全能冠軍。
198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羅比·佩里, 12歲的花樣滑冰選手.。
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孫基禎,1936年馬拉松冠軍將火炬帶入田徑場,鄭善萬,金元卓和孫美廷, 3位田徑選手點燃了火炬台。
199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普拉蒂尼和一位來自法國薩瓦省名叫格蘭奇(Franois-Cyrille Grange)的八歲少年,普拉蒂尼是前法國國家足球隊球員,曾經協助法國奪得1976年奧運足球金牌。
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安東尼·里貝羅, 參加殘奧會的射箭選手.
199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哈肯,馬格努斯.挪威王子,他的父親和祖父都參加過奧運會。
19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默罕默德·阿里, 拳擊選手
199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伊藤綠, 日本花樣滑冰選手,1992年銀牌.
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凱西·弗里曼, 田徑選手。
200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0年美國奧運冰球隊。
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尼古拉斯·卡克拉曼拉基斯, 希臘風帆選手。
200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斯蒂法尼婭·貝爾蒙多,義大利前冬季奧運會越野滑雪金牌得主。
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中國體操王子李寧
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奧會冠軍勒梅-多恩、南希-格林,“冰球大帝”韋恩-格雷茨基,NBA球星史蒂夫·納什
2010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 :蔡旺龍,新加坡帆船選手
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英國七位少年
201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弗拉基斯拉夫·特列季亞克,前蘇聯三屆冬奧會冰球冠軍、伊琳娜·羅德尼娜,前蘇聯三屆冬奧會花滑冠軍
2014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 :陳若琳,北京、倫敦奧運會跳水冠軍
聖火相關事件
北京奧運聖火的“和諧之旅”是一次挑戰人心理和生理極限的環球之旅。從阿拉木圖的融融春色、倫敦巴黎的料峭春寒、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探戈,到三蘭港的瓢潑大雨、馬斯喀特的炎炎烈日和茫茫夜色,在種種極限狀態下發生了無數感人肺腑的故事。一路追隨聖火採訪的新華社記者記下了其中的十大鏡頭。
鏡頭一:觀眾熱情似火
奧運聖火在馬斯喀特進行夜間傳遞時,一群華人華僑和在當地居住的印度人手拉一條長長的橫幅向聖火致意,上面寫著北京奧運會的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他們本身的舉動就是這一理念的最好詮釋。
聖火每到一處均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在阿拉木圖,三十萬人自發走上大街恭迎聖火,整個城市處於空前盛大的節日氣氛之中;在聖彼得堡,七十萬居民湧上街頭,熊熊燃燒的聖火讓他們忘記了料峭春寒;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上演了數萬民眾追隨聖火的壯觀場面;在馬斯喀特,一群孩子為了能親眼目睹首次造訪海灣地區的奧運聖火,呼朋結伴步行6公里趕到山裡的傳遞路線等候聖火的到來。
看到這些熱情的觀眾,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運行團隊執行指揮張明一次又一次感慨:“聖火讓我們感受到她強大的魅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鏡頭二:殘疾人火炬手以身捍衛火炬尊嚴
奧運聖火在巴黎傳遞時,一群“藏獨”分子向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火炬手金晶大打出手,試圖搶奪她手中的火炬。金晶臨危不懼,用她的殘疾之軀死死護住火炬,捍衛了火炬的尊嚴。外電稱,金晶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而人們也記住了那名“藏獨”分子的醜陋嘴臉,那是野蠻、無恥的標誌。
鏡頭三:聖火護衛以血肉之軀保護聖火前行
奧運聖火在倫敦、巴黎遭遇“藏獨”等不法之徒的無恥刁難,西紅柿、臭雞蛋、寶特瓶夾雜著惡言惡語砸向聖火護衛。小伙子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用文明和克制還擊對方的野蠻和卑鄙,一路護衛聖火未遭任何褻瀆。坐在指揮車內的張明目睹了這一切,難過得幾乎不能自抑。事後她表示,作為一個母親,她感覺那是自己的孩子在遭受凌辱,她的心在流血。
鏡頭四:華人華僑愛國情深
聖火在倫敦、巴黎遭受冷遇,讓美國華人華僑氣憤異常;他們自發趕到舊金山,組成十萬聖火“護駕”大軍。舊金山火炬傳遞起跑現場滿眼是一片愛國旗幟,華人華僑打出各種各樣的標語,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北京奧運會的支持。一位名叫鄒舟的小伙子專門從北卡羅來納坐了7個小時的飛機趕來,他表示要一路跑步全程陪伴聖火。由於“藏獨”分子窮凶極惡,開始暴力破壞活動,火炬接力臨時改變路線,令多數華人華僑親眼目睹聖火的願望落空,留下一個不小的遺憾。
鏡頭五:“鐵娘子”任勞任怨
谷民率領的火炬手運行組是一支由三人組成的小型“娘子軍”,她們肩負著繁重的接送火炬手的重要任務。她們的胳膊上、手上全都傷痕累累,有的是被火炬燃料罐燙傷的,有的是被火炬碰傷的。她們還擔負著克服各種語言障礙與火炬手溝通、運行前規劃踩點等艱難而細緻的任務。每個運行日,她們只能睡一個多小時。因為工作任務繁重,即使在酒店她們也很少能有時間休息。谷民表示,每次登上飛機時,是她們心理最放鬆的時刻,因為那意味著工作暫時結束了。三位“鐵娘子”雖嚴重缺乏休息,但卻精神飽滿、鬥志昂揚,工作沒出任何差錯。
鏡頭六:新聞發言人大公忘私
奧運聖火運行團隊新聞發言人曲瑩璞是哈佛大學碩士,在與中外媒體尤其是西方媒體的周旋中,他充分發揮了中英文俱佳、機智靈活的特長,促進了運行團隊與新聞媒體的溝通,消除了種種誤會。他的工作日記也被西方一些報紙摘抄轉載。當奧運聖火傳遞在倫敦、巴黎遭到“藏獨”等抗議分子的破壞時,他成了最忙碌的人,手機一直響個不停。曲瑩璞忙於應對媒體,忘記了使用的是自己的私人手機,每個電話都是國際長途漫遊。幾天下來,話費已經過萬,全部要從他的個人賬戶上扣除。
曲瑩璞領導的是一支為媒體服務的專業隊伍。另一新聞發言人李萍以及彭婕、盧川、張亮等新聞官員也都恪盡職守,為媒體採訪創造最好的條件。彭婕拖著瘦弱的身軀忙上忙下照顧各方媒體,一天忙碌下來,每次她都顯得疲憊不堪;有一次她在登上包機後,因勞累過度而嘔吐不止。
鏡頭七:負重狂奔六千米
奧運火炬在三蘭港傳遞時,由於不能上媒體車,中國日報記者胡亦南為了能完整地採訪一站火炬接力,決定全程跟跑。他背著裝有兩台筆記本電腦和其他物資的採訪包,一路跟隨火炬拍照採訪,忙得不亦樂乎。就這樣他一直跑完全程6000米。小伙子上學時是萬米和馬拉松長跑運動員,六千米跑從來不在話下,這次他卻感到有些累了。在最後的慶典結束現場,他斜躺在一把椅子上,強忍疲勞整理照片和寫稿子。
鏡頭八:後勤服務“賓至如歸”
從託運行李到護照管理,以及聖火團隊的吃穿住行,後勤服務細枝末節多如牛毛,這一切都要由後勤組來具體實施完成。組長呂實珉是個63歲、精神矍鑠的老頭,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一定要把團隊內每個人都給照顧好”。為此,老同志一天只睡三個來小時。每到後勤辦公室,大家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對工作,他有老一輩人那種典型的忘我熱情。
後勤辦公室在主團隊到達時開張,主團隊離開後關閉。在呂實珉的領導下,辦公室高效有序地工作,為主團隊創造出一種家的氛圍。董華鋼和王亭把大家託運的行李照顧得妥妥帖帖。龐柯幾乎每天都要忙於辦理團隊進出海關手續,以及清點全團的100多本綠皮公務護照,聲稱把自己的臉都“點綠了”。來自中國銀行的“財神爺”周躍武每天在整理完煩瑣的財務賬目之後,還要經常在後勤辦公室從半夜值班到天亮。
鏡頭九:第二個溫暖的家
除了從北京到阿拉木圖外,聖火團隊其他幾次城市間轉場都在夜間進行,幾次都是長途飛行。比如從巴黎到舊金山、從舊金山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三蘭港這連續三段飛行,時間都超過了10個小時。大家在飛機上度過的時間甚至超過了躺在酒店床上睡覺的時間。因此,“奧運聖火”號包機就成為大家的第二個家。空姐為大家提供的周到體貼的服務,讓大家好像回到了家。
傳遞城市所在國的中國使館是聖火團隊的另一個家。土耳其使館為每人配備了兩袋乾果,阿根廷使館招待團隊享用中餐晚宴,讓每一個隊員在異國他鄉感受到親人照顧的溫暖。當包機在羅安達技術停留時,中國駐安哥拉大使專門登機問候,更是讓大家倍感親切。
鏡頭十:臨危不懼為工作
奧運聖火在舊金山傳遞開始前,發生了一個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故事。當時以雷濤為首的5名聖火團隊工作人員從起跑現場乘車趕往慶典儀式現場,他們的車剛剛駛離起跑現場,就被一大群“藏獨”分子堵住,車窗被這些失去理智的暴徒打碎。坐在車上的一名美國警察馬上通過對講機叫來20多名同行,他們手拉手組成一條通道把5名工作人員救了出來。由於慶典儀式現場還有工作要做,雷濤等人堅持要趕過去,美國警察堅決不讓他們走,因為途中危險重重。直到接到指揮車的命令後,雷濤等人才在美國警察的保護下返回起跑現場。
事後,記者問雷濤當時怕不怕。他說,那時他心裡只想到還有工作要做,其他都沒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