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祠

奉聖祠

奉聖祠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初建於唐武德年間,原為開國功臣尉遲恭別墅。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為寺,今已殘壞。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遭火災,明洪武二十四年,永樂十年由圓覺禪師二次重建,到20世紀50年代被拆毀。

歷史介紹

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常稱奉聖禪寺或奉聖寺,初建於唐武德年間,原為開國功臣尉遲恭別墅。後來尉遲恭受佛教影響,感到自己雖然輔佐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但畢竟殺戮甚眾,於是幡然悔悟。一日向高僧智滿討教:“割絕他命,敢問還否?”師云:“將軍有悔心,天啟之也”。再問:“若齋僧建剎如何?”師答:“一念善心生,獲福無涯矣”。尉遲恭聽罷頓首叩謝,並設宴款待,遂改建其別墅為梵剎。武德五年(622),唐高祖李淵賜額“十方奉聖禪寺”。

奉聖祠奉聖祠

從此尉遲恭請智滿高僧為主持。 從文獻看,奉聖寺坐西朝東,歷代修葺,規模宏壯,由前後三進院組成,有前殿、鐘鼓樓、左廂伽藍殿,內塑上古行神像、伽藍神、鄂國公像,右廂房為祖師殿,塑初祖達摩像及洪智、圓覺二禪師像;二進院中殿奉大佛三尊;左廂房塑十八羅漢朝觀音;右廂房地藏王殿,塑地隍朝地藏王。三進院後殿五間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佛、文殊、普賢、迦頁、阿難、脅侍菩薩及供養人。左右配殿各三間,有送子觀音像,庭中設照壁,有韋陀殿,南北築三亭,殿後還有藏經樓及法堂數間。奉聖寺屢經戰亂興廢多次。金貞佑年間,除舍利塔外,全毀於戰火。

到元代皇慶二年(1313),高僧洪智重建後,歷經希公、深公、一公、間公、淺公、浩公、杲公、昌公、惠公、喜公等十一代禪師,千百年香火未斷。元至正十八年(1358)遭火災,明洪武二十四年,永樂十年由圓覺禪師二次重建,到20世紀50年代被拆毀。 寺北浮屠院的舍利生生塔一座倖存,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塔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八角七級,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寶塔披霞”為晉祠外八景之一。 到了80年代初,在原太原市市長岳維藩的提議下,晉祠原景清門南遷,作為奉聖寺的山門,同時將馬莊芳林寺大殿(明)、汾陽二郎廟中殿(元),重新組建了奉聖寺。這一作法,在宗教界、史學界頗有微詞,但對於文物保護不失為一種有效舉措。

發展歷程

奉聖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

奉聖祠奉聖祠

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為寺,今已殘壞

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八角七級,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奉聖寺坐西朝東,歷代修葺,規模宏壯,由前後三進院組成,有前殿、鐘鼓樓、左廂伽藍殿,內塑上古行神像、伽藍神、鄂國公像,右廂房為祖師殿,塑初祖達摩像及洪智、圓覺二禪師像;二進院中殿奉大佛三尊;左廂房塑十八羅漢朝觀音;右廂房地藏王殿,塑地隍朝地藏王。三進院後殿五間為大雄寶殿。

供奉釋迦佛、文殊、普賢、迦頁、阿難、脅侍菩薩及供養人。左右配殿各三間,有送子觀音像,庭中設照壁,有韋陀殿,南北築三亭,殿後還有藏經樓及法堂數間。

奉聖寺屢經戰亂興廢多次。金貞佑年間,除舍利塔外,全毀於戰火。到元代皇慶二年(1313),高僧洪智重建後,歷經希公、深公、一公、間公、淺公、浩公、杲公、昌公、惠公、喜公等十一代禪師,千百年香火未斷。

元至正十八年(1358)遭火災,明洪武二十四年,永樂十年由圓覺禪師二次重建,到20世紀50年代被拆毀。

旅評指數

人文:2.97分

奉聖祠奉聖祠

特色:2.8分

美麗:2.1分

休閒:1.92分

浪漫:1.05分

刺激:0.7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