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筆峰山下,楓溪之東,有一座創建於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的寺院,初名龍光院。
宋治平二年改福勝院,明洪武初改福勝講寺。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僧明顯重建,改為現在的名稱:福勝寺。
史料記載,福勝寺曾屢毀屢建。到1930年,全寺前後共有三楹及左右兩廂廡樓,並炊事房等共有房屋四十間。佛寺雖為淨地,但也宗派林立。民國初年,僧雪坤建西首廊房五間,其圓寂後,村人聘外地僧靈透為住持。嗣後寺分東西兩房:雪坤徒若輝及原有僧眾月光、則光等為東房,靈透及其徒眾維賢等為西房。
福勝寺香火旺盛、福氣沖天,仿佛一切如這寺旁的茶園
頭山門稱崇禮門。進山門即天王殿。正門額書“福勝寺”三字。中座南向塑彌勒佛像。神龕有楹聯書:
福如無難爾且問心自端 勝人何有我惟笑口常開
北向塑韋陀像。兩旁乃四大金剛。高六丈。大可二人合圍。右室供雷祖像。左室為送子觀音像。神龕有楹聯書:
我費盡多少心機抱個孩兒付汝 你須做百般好事留些陰德與他
北向門額上書‘海天’二字。中棟為大雄寶殿,殿前置暮鼓晨鐘;殿正中塑有釋迦如來佛,前懸長明燈,兩旁為十八羅漢。如來佛屏後為千佛閣,有上下九重天,兩側為速報司。塑明員外郎楊繼盛,忠烈祠,塑宋岳武穆及文丞相併明史閣部。後棟為方丈,共七間二弄。樓房中為享堂,上有兜率閣、藏經樓、以及水陸功德堂。兩廂廡樓各五間,與後棟相連線。西廂廡樓於一九二一年為住持僧靈透修建,東廂為若輝募建。後棟東側有炊事房四間,有迦藍監齋神龕。東廂後古有精舍,其額曰“龍光退隱”,為住持長老之菟裘(退休後療養之所),旁有古井。
49年後寺院遭嚴重破壞,僧若輝不明原因發狂後竟投水而死。十年浩劫時被拆毀,大多數木材料運送到尚橋建鄉政府。遺棄的石柱也許會永遠地銘記那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