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福會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全盛時期住寺喇嘛曾達450多人,原為喀喇沁王的召廟,是清代喀喇沁旗大喇嘛寺廟之一。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會寺具有古樸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築嚴謹、莊重的構造特點。大木式做法,高級屋頂,和璽、磚雕、木雕裝飾,極具特色。寺內共五進院落,分別為天王殿、大殿、三殿、四殿、五殿和東西對稱的鐘鼓樓。寺院坐北朝南,在建築風格上以藏傳佛的建築風格為主。整體雕龍佛龕、福會寺古井為福會寺之寶。福會寺主要的遊覽項目有逢初一、十五誦大經,七月十五至十八趕廟會、跳查瑪等。福會寺古井:寺內有一口古井,距今近千年,常年不枯、井水清澈甘甜。整體雕龍佛龕:大雄寶殿內有兩米見方的雕龍佛龕,兩條倉龍順左右兩側立拄盤旋而上,龍頭對視,栩栩如生,護衛龕中佛,此龕國內罕見。寺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6136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式布局,磚瓦木石結構屋體。現存各式古建築15幢,總面積2063.06平方米。中軸線依次布列山門、前殿、經堂、大殿、後殿及其東、西翼殿等5進建築,東西兩廂置前配殿、鐘鼓樓、中配殿、後廂房等4組建築。除後廂房外,皆大式大木屋架結構,磨磚對縫牆體,筒瓦覆頂屋面。福會寺具有古樸、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築嚴謹、莊重的構造特點。豐富的大式大木作法,少見的高級頂樣式,絢麗的和璽、磚雕、木雕飾件,築就了一座神秘而輝煌的工藝美術寶庫。福會寺是傳統木作法式與密宗佛教特點高度結合的典型範例,是內蒙古地區中小型藏傳佛教寺廟的突出代表。主廟分5層殿。月台上建有天王殿,內塑手持蛇、寶幢、琵琶、寶劍,腳踏八大怪的四大天王像。神像栩栩如生,威猛異常,令人悚然。二層殿5間,供奉著無量長壽佛。東西各有3間配殿為客房。院內設有鐘鼓樓,遊人至此,聽晨鐘暮鼓,踏清幽之地,可引發無限遐思。三殿分為上下兩層,飛檐斗拱計49間。殿內供奉宗喀巴,稱“大雄寶殿”。寶殿內雕樑畫棟,神像側襯以精刻細鏤的立柱,神奇無比。此殿東西配殿各3間。內塑有神態各異的數座神像,擺插刀、槍、劍、戟、斧、黃色幡旗,供桌下擺木製犬、虎、豹、狼、雀。四層殿是3間召廟,供奉釋加牟尼像。五層殿亦分上下兩層,主殿3間,彌勒佛像居中,兩邊排列十八羅漢像。東殿供有燃燈、彌勒、宗喀巴等塑像,西殿為藥師、如來諸佛。四層殿至五層殿之間有東西廂房各8間,均為喇嘛居所。福會寺的主要法會有誦經、跳查瑪等。
景觀
福會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大廟村,是清代內蒙古地區的一座典型藏傳佛教寺廟。平面呈長方形,占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63平方米。該寺始建於清初,逐漸成為該地區佛教中心。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經堂、大殿、後殿和東西配房、鐘鼓樓、東西配殿、耳房、僧舍等共15幢。主體建築為大式硬山、歇山磚木結構,十字脊鐘樓為北方地區少見。福會寺因與王府關係密切,居統領該地區諸佛寺的地位。主體建築具有清式早期斗拱特徵。經堂山花、大殿梢間的方形假窗具藏式建築風格。彩畫、壁畫和磚雕、木雕豐富多彩,工藝高超。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會寺位於喀喇沁旗錦山鎮西南王爺府鎮大廟村。赤茅一級公路可直達景區。西距北京地323公里,承德111公里,東距錦山20公里。距赤峰67公里。福會寺是喀喇沁親王府景區中著名人文旅遊景點。福會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後幾經重修,於1997年開光使用,恢復了主要佛事活動。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會寺是王爺府的家廟,是清代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6136平方米,全盛時期曾居住喇嘛450餘人。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蒙古王爺權勢炙手可熱,家廟自然也氣度不凡。它原由兩座院落、五座殿堂組成,建築恢弘,內供奉各路佛像200餘尊。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後幾經重修,於1997年開光使用,恢復了主要佛事活動,逢初一、十五誦大經,七月十五趕廟會、跳查瑪等。
遊覽佛教寺院,必須要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識,尤其是佛教供奉的主要對象。佛教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名悉達多,姓喬答摩,佛教徒尊稱其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生活的年代大約與中國的孔子同時。佛教於公元前二年傳入中國,由西藏傳入中國的佛教稱為藏傳佛教,是藏、蒙民族地區流傳的主要教派。藏傳佛教現有四大教派,其中格魯派勢力最大。格魯派是15世紀初宗喀巴創立的教派,因該派僧人頭戴黃色桃形僧帽,俗稱黃教,其後世弟子形成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
佛教供奉的對象包括佛、菩薩、羅漢、護法天神。佛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寺院經常供奉的有一佛、三身佛、三方佛、三世佛等。菩薩即自覺、覺他者,寺院中常見的菩薩有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大勢至,又稱五大士。羅漢即自覺者,已滅盡一切煩惱,應受天人供奉者,寺院中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護法天神,佛教中稱為“天”,著名的有四大天王、韋馱、哼哈二將、伽藍神關羽等。
建築風格
福會寺具有古樸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築嚴謹、莊重的構造特點。大式做法,高級屋頂,和璽、磚雕、木雕裝飾,極具特色。進入山門,首先看到的是廟旗,旗上有觀世音菩薩的六字箴言:“埯、嘛、呢、叭、咪、哞”,也稱“六字大明咒”。過廟旗就是福會寺的主殿之——天王殿。四大天王體形魁悟,神態威嚴,腳踏喻意為“貪、嗔、痴、愛、殺、盜、淫、妄”的八怪,顯示出力拔山、氣蓋世的氣概。佛經上說,世界的中心為須彌山,須彌山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東勝神州、南贍部洲(我們所居世界)、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大天王住須彌山山腰的犍陀羅山,其任務是各護一方天下,故又稱“護世四大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手握青鋒寶劍;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手持琵琶;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右手持寶傘,有時左手握神鼠;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手纏龍或蛇,有的另一手持寶珠。民間把四大天王的兵器作了漢語“雙關”式改造,南方增長天王掌青鋒寶劍,職風;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職調;北方多聞天王持寶傘,職雨;西方廣目天王持龍,職順,意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王殿後面是又一座五間大殿,兩側有鐘鼓樓,寺廟內晨鐘暮鼓,初一、十五誦大經之日,也要擊鼓敲鐘。大殿內供奉的是無量壽佛和白度母、尊勝佛母。頭戴五佛冠,面部豐滿,神態凝重,二目平視的佛就是無量長壽佛,漢地佛教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三方佛(又稱橫三世佛)中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西方極樂世界是著名的淨土,中國佛教徒大都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經上說,僧俗子弟只要一心一意口念“阿彌陀佛”,教主就會接引念佛者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又被稱為接引佛。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13個名號中最常見的。觀世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據說也有33種化身。白度母、尊勝佛母就是觀世音救苦救難時所現的兩個化身,白度母臉若銀盆,尊勝佛母超凡脫俗。
三殿是大雄寶殿,上下層共49間,正中供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鍍金塑像(漢地佛教寺廟中大雄寶殿是供奉佛像的)。圍牆上畫的是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按佛祖旨意,弘揚佛法。
四殿是三間召廟,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神態安祥,端坐上方,左手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向眾生說法。
釋迦牟尼早年苦行,後生得道,廣結佛緣,足跡遍布印度半島,說法傳教,大智大勇,最後在拘屍那迦圓寂。真真正正的生無苦、死無苦;生而樂、死而樂。牆上壁畫展示的是釋迦牟尼從降生到圓寂的整個過程。釋迦牟尼生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叫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摩耶夫人生釋迦牟尼之前,曾夢見一位堂堂儀表的男人,乘坐一頭白色大象,從虛空中走來,走近她時,從她的右脅進入腹中,十個月以後在一棵無憂樹下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右脅骨中間出生。淨飯王和摩耶夫人給太子起名叫悉達多,是“一切義成的意思”。悉達多誕生不久,即自動行走七步,腳下出現七朵蓮花,他舉目眺望四方,說道“這是我在人間最後受生,我是為了成佛才生到人間的,我是人中最偉大尊貴的覺者,我要廣度救濟一切眾生。”二十九歲時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三十五歲時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到他八十歲時,宣稱:“我八十歲前四月初八日降生在王宮,二十九歲二月初八出家,三十五歲十二月初八日在菩提樹下成道,今天是八十歲的二月十五日,我於子夜在此婆羅樹間涅盤”。釋迦牟尼以吉祥臥姿在婆羅雙樹間涅盤。
五殿正中站立的是彌勒佛。彌勒佛是三世佛(又稱豎三世佛)中的未來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過去佛是燃燈佛。佛經上說,彌勒現在還是菩薩,還在兜率天內院中(彌勒淨土)修行,釋迦牟尼預言彌勒將在56.7億年以後降生在印度,在華林園龍樹下得道成佛接班,並分批超度一切眾生。彌勒造像有佛像、菩薩像(天冠彌勒)和化身像(大肚彌勒)三種。大肚彌勒法名契此,相傳為五代後梁明州(今寧波)奉化人,他兩耳垂肩,袒胸露肚,開口常笑,但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布袋,終日奔走,勸化人信佛,人稱布袋和尚。公元916年在岳林寺圓寂時口念一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這時人們才醒悟為彌勒的化身。“大膽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對彌勒佛皆大歡喜的形象予以生動的描繪。福會寺為長方形,占地6136平方米,座北面南,呈中軸對稱式布局。現存單體建築15幢,主要為磚木結構,繪以和璽、旋子彩畫。山門,硬山頂,石雕寶相花門券和寶相花棱格假窗。鐘鼓樓,十字脊,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配殿,歇山頂,斗口單昂三彩斗拱。經堂,歇山樓閣式,前出雨搭後抱廈,山花鑲嵌磚雕“十自在圖”。
大經堂,歇山樓閣式,磚雕屋頂狀方形假窗。後殿,硬山樓閣式,木雕寶瓶龍紋欄桿。各殿堂雕塑佛陀、菩薩,牆繪佛經故事。經堂內主尊木雕佛龕,造型嚴謹,體量高大,雕刻繁縟精細,彩畫金碧輝煌。福會寺布局緊湊,是內蒙古地區中小型藏傳佛教寺廟的典型代表。
福會寺具有古樸、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築嚴謹、莊重的構造特點。豐富的大式大木做法,少見的高級屋頂樣式,絢麗的和璽、磚雕、木雕飾件,築就了一座神秘而輝煌的工藝美術殿堂。
除主殿供奉的佛像外,在東西配殿還分別供奉藥師佛、文殊菩薩、不動明王、蓮花大師、大威德金剛等,各在其位,各司其職。遊覽福會寺,可以了解歷史,認識宗教,欣賞藝術。寺院本身就是一幅立體畫,每尊佛像都有著深刻的寓意,佛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和嚮往也與世間殊途同歸,懲惡揚善,國泰民安,是人們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