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手太陰絡
手太陰經的別行絡脈.名曰列缺,起於腕後橈側的筋骨縫中,與手太陰本經並行、直入手掌中,散布於大魚際部。它的病變,實證為手部腕側銳骨和掌中發熱;虛證為呵欠頻...
經絡介紹 相關條目 -
足太陰絡
足太陰經的別行絡脈,名曰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1寸,別行於足陽明經。
名詞解釋 相關條目 -
太陰病
病名。太陰病為《傷寒論》六經病之一,主要由脾陽素虛,或內有寒濕,復感外邪,致脾虛不運,寒濕內停。或是三陽病誤治,傷及脾陽,致脾虛不運,寒濕內停;或邪陷脾...
解讀 中醫套用 -
太陰病(症)辯證
太陰病是以脾陽虛衰,運化失職,寒濕內盛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根據臨床證候特點,可將太陰病分為表證與里證,太陰病里證,由於體質因素及感邪程度的不同,又有里...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 -
太陰經
太陰經包括足太陰脾經與手太陰肺經,為陰經之最表層。
解讀 中醫套用 -
足太陰絡脈
足太陰絡脈是十五絡脈中第十。名曰公孫。也是足太陰經脾經的絡穴。其循行與病候為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其病:厥氣上逆...
簡介 循行與病候 病候病變 經絡系統與十五絡脈概述 -
手太陰經脈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為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的始發經,聯繫的臟腑器官有胃、喉嚨和氣管,屬肺,絡大腸,在食指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左右各十一個腧穴。
正文 經脈循行 經脈病候 手太陰經經穴 配圖 -
太陰陽明論
《太陰陽明論》是創作於戰國時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詳。本篇從經脈聯繫、生理功能、受邪及發病特點等方面,廣泛地討論了脾與胃的關係,故篇名“太陰陽明論”。
出處 本篇要點 原文與譯文 作者爭議 -
手太陰絡脈
手太陰絡脈為十五絡脈之一。名曰列缺,即從列缺穴處由手太陰經分出,起始於手腕上部列缺穴兩肌肉分歧處,與手太陰經相併而行,散布於手大魚的邊緣部(魚際),由腕...
簡介 手太陰絡脈循行 注釋 語釋 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