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黃山北麓,範圍為太平湖湖面、上遊河流入湖口以及高水位(117米)以上80~200米湖濱區圍。上游至清溪河和浦西河入湖口區域,下游至陳村水電站,地理坐標為東經117°54′43″~118°10′54″,北緯30°19′03″~30°25′18″。
地形地貌
太平湖東西長8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6公里,最窄處僅10餘米;水深平均約40米,最深處70米,正常蓄水量24.9億立方米。太平湖位於長江一級幹流青弋江上游。湖四周山體岩石主要由花崗岩組成,併兼有千枚岩、頁岩、板岩、砂礫岩、石灰岩等,山地土壤主要為黃棕壤。
氣候類型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降水多集中於春夏兩季,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0%;湖體周圍植被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
自然資源
植物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植物種類豐富,有浮游植物31屬,維管束植物180科627屬1210種(含變種),其中濕生及水生植物30餘種。在太平湖濕地維管束植物中,蕨類植物18科23屬36種;種子植物100科304屬510種,其中裸子植物5科8屬10種,被子植物95科296屬50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植物有水蕨、香榧、凹葉厚朴、香果樹、長序榆、櫸樹;省級保護的野生植物有三尖杉、粗榧、青檀等。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範圍內,濕生植物在灘涂區域形成旱柳群落、狗牙根群落、蓼子草群落、假稻群落、雙穗雀稗群落。水生植物在沿岸淺水區域形成挺水的香蒲斑塊、蘆葦斑塊,在局部區域沉水植物形成苦草群落、菹草群落等沉水植物群落。相對於沿江自然湖泊濕地而言,太平湖濕地公園沼生及水生植物群落較為單調,且群落面積有限,空間分布不均。
動物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內共有脊椎動物82科193屬279種,其中:獸類49種,鳥類147種,兩棲爬行類40種,魚類43種。常見浮遊動物23屬。其中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32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4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8種。太平湖濕地有鳥類186種,其中水鳥74種,占總種類的39.78 %,屬於中日保護協定的80種,中澳協定的22種。每年為近4萬隻水鳥提供繁殖或越冬地。鳥類資源中包括國家級保護鳥類15種,省級保護鳥類36種。在太平湖濕地鳥類中,種群最大的主要為大、中、小白鷺,達2萬隻;其次為綠頭鴨和斑嘴鴨,數量分別達到1萬隻和5千隻。
主要景點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區劃分為濕地科普教育區、濕地科普教育區、大湖親水運動休閒區、 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主題生態群島觀光休閒區等5個功能區。
濕地生態保育區
濕地生態保育區是濕地公園保護的核心區,面積10.24平方公里,這裡擁有典型的河口濕地和草本沼澤濕地景觀,其功能定位科學考察、生態監測、濕地研究和生態旅遊。除建設一些用於科學研究的設施,如濕地觀光棧道、觀鳥中心、標本館、濕地生態系統博物館等以及監測站點外,嚴禁其他旅遊項目的開發。
濕地科普教育區
濕地科普教育區緊鄰公園的核心保護地帶,面積12.21平方公里,是太平湖濕地公園內包含陸地面積最多的區域,既有濕地景觀,又有景色宜人的田園風光。其功能定位生態科普教育、生態觀光和鄉野休閒。開發建設以科普教育類項目為主,同時兼顧一些觀光類和休閒類等相對靜態的旅遊產品,如多類型濕地園、鄉土植物園、水趣園、鄉野垂釣園、生態示範村、露營地等。
大湖親水運動休閒區
大湖親水運動休閒區是太平湖水面最為開闊的區域,面積35.42平方公里。充分利用和提升現有的基礎設施,並結合公園入口外圍的停車場、加油站等旅遊服務設施的建設,打造為濕地公園主要的遊客接待區域。同時,根據湖面開闊、水資源豐富的特點,開展遊船觀光、濱水休閒及水上運動類項目。
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
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的面積25.21平方公里,分布有以眾家山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和古人類文化、以龍窯寨為代表的制陶文化、以輪渡村和平龍山茶園為代表的鄉村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等。其功能定位歷史文化體驗、鄉村民俗文化體驗。通過對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建設輪渡民俗文化接待村、平龍山茶文化農耕文化體驗基地、眾家山古人類文化體驗區等。
主題生態群島觀光休閒區
主題生態群島觀光休閒區則由湖中數十個大小不等、高低錯落的島嶼組成,堪稱太平湖的景觀精華區,面積15.42平方公里。其功能定位特色休閒、生態觀光。開發方向是在保持整體自然原生景觀特點的前提下,有選擇地開發一些島嶼,並引入生態循環的理念,形成“一島一品”的主題群島生態休閒項目群。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14年,黃山區出台了《關於切實加強太平湖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的若干意見》,並爭取到國家湖泊生態保護專項工程。區里出台了關於加強太平湖區域保護髮展7項系列檔案並全面實施。以保護太平湖水質為核心,注重水源涵養與濕地生態系統維護,實施了污染源治理及水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濕地保護與恢復三個方面的工程治理。同時注意鳥類棲息地保護與恢復和外來入侵物種控制。試點建設累計各項投資近20億元。
2018年,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實施公益性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建設,主要內容包括:退耕還濕、濕地有害生物防治及病木清理、濕地保護、監測、科普宣教等以生態效益為主的保護與恢復項目。項目建設期限從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並獲得2018年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與恢復資金補助300萬項目支持。
品牌建設
2007年11月,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開展試點工作。
2008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安徽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皖政秘[2008]77號)。
2014年,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主要試點建設任務基本完成,通過國家林業局試點驗收。12月30日國家林業局發文批覆內蒙古白浪洮兒河等20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安徽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躋身其中,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
作用價值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依據太平湖自然景觀、生態條件、歷史和文化資源等具體特點,在太平湖濕地公園的周圍還分布有由多個公益林場組成的黃山國家森林公園與自然保護區,這些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與太平湖濕地保護相得益彰,大大提升了太平湖濕地公園建設的重要性。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基底修復、生態恢復和景觀建設,採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了有效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穩定,鳥類及各類水生動物數量顯著增加,濕地保護與恢復收到成效。
交通路線
外部交通
G3京台高速太平湖下站,右轉直行約5公里即到公園主入口。公園主入口距黃山區城區16公里。
內部線路
安徽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設定以下三條觀光遊覽線路:
線路1:起點碼頭區——乘船進入大湖休閒度假區——濕地科普教育區——至烏石森工站/許家村附近登岸——鄉野觀光休閒、科普教育——由濕地觀光棧道進入濕地生態保育區外圍(科普、觀鳥)——陸路乘公園環保遊覽車經環湖公路(S103)至太平湖大橋。
線路2:起點太平湖大橋碼頭——大湖親水運動休閒區(體驗水上運動)——乘船進入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文化體驗)——乘船進入主題生態群島觀光休閒區——返回至碼頭區(乘坐濕地公園觀光遊覽車或租腳踏車)。
線路3:起點碼頭區——大湖親水運動休閒區——濱水景觀長廊(濱水休閒)——乘船至濕地科普教育區(鄉野觀光休閒、科普教育)——濕地生態保育區(濕地觀光、科普項目)——乘坐濕地公園沿湖觀光車從濕地生態科普教育區取道S103至太平湖大橋——租腳踏車至主題生態島觀光休閒區——乘船返回至碼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