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漳河國家濕地公園規劃面積達到104.44平方公里 。濕地公園建成後,不僅能維護漳河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基本功能和生態平衡,而且對完善旅遊體系、打造生態旅遊品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漳河水庫有著豐富的濕地資源。建設漳河濕地公園,不僅可以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而且對完善旅遊體系,打造生態旅遊品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漳河國家濕地公園建成後,將在漳河水庫以防洪、灌溉為主要功能的基礎上,更加有效地發揮保護、科研、教育、旅遊觀光等功能。同時,濕地公園建成後,將成為一處風景優美、休閒娛樂和濕地文化內涵深厚的濕地生態旅遊勝地,對進一步提升漳河的知名度、整體影響力和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將起到積極作用。
具備的條件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有靜止或流動淡水、半鹹水、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在抵禦洪水、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漳河水庫庫面寬廣,庫水清澈,游魚成群,水庫周圍青山環抱,庫中島嶼眾多,樹影婆娑,寧靜清秀。
漳河可開發的地質地貌資源有山、石、洞穴。如蛤蟆石、蟾蜍守寶等惟妙惟肖。水庫有68種魚類生物資源。上游小漳河附近島嶼及半島、三星島和林場半島都是鷺鳥的絕佳棲息地。可有計畫地組織觀鳥、標本製作活動等。庫周和庫中36個島嶼及164個半島,多數森林茂密,是野雞、斑鳩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僅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就有長尾雉、鸛、白鶴等。濕地植物有青翠淡雅的荷葉、常綠觀葉的菖蒲、叢植於水邊的蘆葦、聳立在水中的池杉和柳樹等。
庫區人文生態也很豐富,有多種少數民族居住,流傳著許多地方性風土人情、名人軼事和歷史傳說,比較有名的有祭公劍、落鈴鐺、猴兒包、插旗嶺等,都是與關公有關的傳說,而杜甫溝則與杜甫亡故有關,現存遺址有杜甫松、杜甫石,並有墨客騷人憑弔字跡。還有太平天國古寨牆、季家湖楚城遺址等景觀。
濕地公園的概念類似於小型保護區,它以具有顯著或特殊生態、文化、美學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濕地景觀為主體,通過合理開發保護利用,形成保護、科普、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公園。
建設規劃
結合漳河的景點景觀結構,規劃將濕地公園建設劃分為六大區,這些生態旅遊項目按功能可分為濕地觀光、濕地科考科普、運動健身娛樂和療養保健四類。入口休閒區
入口休閒區,規劃在西碼頭位置建設陽光浴場(露天游泳場,總面積3000平方米,供夏季健身遊樂)、水面浮橋(長400米)、漁人碼頭、沙灘排球(在緊臨陽光浴場位置開闢)、停車場等。
濕地生態文化休閒區
濕地生態文化休閒區,規劃在觀音島位置,利用島上現有的佛教文化景觀,充分挖掘濕地文化、民俗文化,增設遊憩濕地(包括在竹林密集處設定“聽雨亭”,在水域設定水面滑翔,在密林設定尋寶、作戰類的森林迷宮)、拓展訓練(包括空中單槓、水上木樁、水上網橋、水上輪胎橋)等以濕地遊憩特色為主的內容;在李集島等島嶼附近,結合原有的柑橘果園和大面積耕地,設計成生態農業生產體驗區,開闢採摘園,種植獼猴桃、葡萄、枇杷、蟠桃等果樹,供遊客採摘,增強趣味性、觀賞性、參與性,同時在島上開闢50畝農耕體驗田,供遊客進行農事農活體驗;在宏圖機場西側湖汊密集地,在湖面種植蘆葦、蓮藕、菱角等水生植物,既可觀賞,又可泛舟採摘,營造出富有情趣的濕地風情。
濕地宣教示範區
濕地宣教示範區,規劃在常青島上平坦的荒地建設一幢科研樓,形成集科研辦公、宣教展示、標本館、水族館、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樓。通過上述展示及濕地科普和實地活動區的體驗,讓遊客深入了解多姿多彩的濕地生態,啟發人們的保護濕地意識。島上還將建成青少年夏令營基地(傳授環保和野外生活知識,播放科普影片,觀察濕地植物及其淨化水體的作用等),建設百花園、盆景園、荷花品種園、濕地迷宮(用濕地植物按一定圖形種植成迷宮,讓人穿游取樂)、觀鳥閣等,方便周邊市民學生參觀學習。
另有濕地生態保護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和生態控制緩衝區。其中恢復重建區集中在水庫下游黃集島等周邊較集中的島嶼,規劃景點有水中森林、蘆盪飛雪等。生態控制緩衝區規劃景點有荷韻文化長廊、菱香舟影等。
為此,規劃還設計了兩條一日游線路和兩條二日游線路,把全部景點串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