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帆烏賊

太平洋帆烏賊

成體胴部短圓錐形。左眼直徑略大於右眼。肉鰭呈扁圓形,長度約為胴長的二分之一。分布菲律賓群島,加里曼丹島和非洲東南海域

基本信息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太平洋帆烏賊 
..
 
分布類型海水

形態特徵

稚仔的胴部袋狀,後端略圓。左眼直徑約為右眼的二倍。背面體表發光器稀疏,胴部約有3、4個,頭部約有4、5個;腹面體表發光器很多,胴部約有20餘個,漏斗上約有7、8個,頭部和眼胞處的發光器均較密,在第4對腕上各有發光器7、8個。肉鰭略呈蹼形,以倒“V”字形分列於胴部後端,與胴長相近。無柄腕長度相近,腕吸盤2行,腕間膜很短;觸腕細長,約為無柄腕的2倍,觸腕穗甚小,尚未完全成形。成體胴部短圓錐形。左眼直徑略大於右眼。背面體表發光器稀疏;腹面體表發光器7、8橫列,每列約9、10個,右眼胞發光器約17個,左眼胞發光器約9、10個,離開胞邊,第4對腕上各約有發光器30個。頭部具兩個明顯的頸褶。肉鰭呈扁圓形,長度約為胴長的二分之一。腕吸盤2行,角質環具錐形齒,腕間膜不發達,莖化腕不明;觸腕細長,約為無柄腕的2倍,觸腕穗膨大,吸盤6、7行,角質環具錐形齒。漏斗器背片中部不具隆脊。內殼角質,略呈寬劍形。已知雄體的最大胴長為58毫米,雌體的最大胴長為52毫米。

分布

菲律賓群島,加里曼丹島和非洲東南海域

生活習性

深海型種,已往的採獲水深記錄為292-494米,我們的標本由底棲生物採獲,水深為1,100米,為迄今本種的最深分布記錄。發光系統發達,發光器集中於腹面,在無光帶起著照明、求偶和誘捕獵物的作用,或作為迷惑、警告敵人的信號。有明顯的垂直活動,其大小不等的雙眼,對這種活動具有巧妙的適應:右側小眼適用於深層生活;左側大眼適用於上層生活。

軟體動物門(二)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